鸭传染性浆膜炎研究进展

2020-02-14 19:08黎燕冰张荣花张芷诺丘晓彤刘晓曦
今日畜牧兽医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浆膜血清型传染性

黎燕冰,张荣花,张芷诺,丘晓彤,招 晖,刘晓曦

(1.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动物医学系 524000;2.聊城市茌平区畜牧兽医工作站 25210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鸭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1],其死亡和感染率较高。 该病的感染率最高可达90%, 死亡率为5%~80%。 该病在广大养鸭区域广为流传,死亡率高,其特点是急性、败血性、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耐药性多变,但存在药物控制效果较差、血清型众多、菌株致病性参差不齐等缺点。 本文总结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希望能为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提供借鉴。

1 病原学

1.1 病原

鸭疫里默氏杆菌[2](Riemerla anatipestifer,RA)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是一种呈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也是一种不形成芽孢,无法运动的杆菌。 纯培养菌落涂片后,可看到单个菌体,排列呈成对或者丝状排列形式,菌体的大小不均等。 该菌通过瑞氏染色可以观察到呈两端浓染; 通过印度墨汁染色可以看见该菌体的荚膜结构。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

国际上RA 有21 种血清型[3],我国至少存在13 种血清型[4]。RA 的血清型多是呈分布多样化的,很多血清型之间都缺乏交叉保护能力,所以会影响疫苗的使用和免疫效果。 RA 的血清型鉴定研究, 对于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从血清型研究开始到如今,血清型的类型和命名被科学家们不断改进。 从1969 年16 个A-P[5]型和后来美国研究的另外7 型,到1-13 型[6-7]和1-17[8]型,再 到1995 年 发 现 的20 和21[9]。中国RA 血清型研究也取得极大成功,1987 年高福等人通过对200 余株的RA 菌体的分析研究,最后得出该研究株型都属于Ⅰ型血清型。1999 年,张大丙等人证实了中国的RA 血清型有1、2、6、10、11、13、14 型[10]。 随后,汪铭书等人又分离到3、4、5、8 型,再次丰富了我国RA 型血清型库存。

2 流行病学

鸭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感染动物, 该病对各种品种的鸭子均有感染性。 该病属于一种急性和慢性的传染病,1 到8 周的雏鸭为该病的主要敏感者, 但10~30 日龄的雏鸭更容易成为发病群体。5 周龄以下的雏鸭,通常会在症状出现后的1~2d 后死亡;而年龄稍大点的鸭子得病后会发育不良。

污染的水源和空气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流行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皮肤伤处感染。 该病可在同一地区出现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可发病,春冬季节发病现象较为明显[11]。鸭群的生活环境太过密集,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等环境特点会进一步升高空气中的氮含量。 饲养管理不足、缺乏维生素等诸多因素都可诱发该病。

3 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死亡率为5%~70%, 且多发于1~8 周龄的幼龄鸭。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3d,有的可长达7d。最急性病例是指鸭群在发病时发生的猝然死亡, 在2~3 周龄的幼龄鸭中最为常见。 其发病特征是病情发展迅速、发病率高,表现典型的神经症状[12],表现为打喷嚏,眼睛和鼻的分泌物增多,眼圈形成,且附近羽毛粘连在一起或脱落,伴有咳嗽、拉稀,排出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部位出现振颤,并伴有昏睡症状,临死前出现阵发性痉挛,病程持续1~3d[13]。4 周龄以上的幼龄鸭,病程或可达到一周以上,且大多数呈急性或慢性病例经过,鸭子不愿意走动,身体呈现俯卧状姿势,呼吸声中伴有“咔咔”、“吭哧”等异样声音, 眼睛分泌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 食欲不振或无食欲;少数头颈部位出现歪斜,受到惊吓后出现痉挛、转圈、倒退等现象;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还有少数病鸭的附关节肿胀,耐过的鸭发育不良或成为僵鸭,失去经济价值[14]。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可见心脏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膜增厚,肝脏肿大明显,气囊浑浊,脾脏肿大,表面呈不同程度的斑驳状坏死,鼻腔及鼻窦内附有大量稀薄透明的炎性渗出物凝块。 其他脏器(胃、肠、肾脏等)病变不明显。

4.1 皮肤

面部和肉髯皮下水肿。出现局灶性感染,肛门周围或背下部出现坏死性皮炎,皮肤或脂肪呈黄色海绵状,形似蜂窝织炎的病理变化[15]。

4.2 鼻

鼻腔和鼻窦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增厚,表面附有大量稀薄透明的炎性渗出物凝块, 镜检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变性或坏死脱落。 慢性病例出现纤维素性鼻炎和眶下窦炎,眼观鼻窦、眶下窦和眼结膜囊内蓄积干酪样物质,病情严重时,巩膜穿孔和眼球萎缩性破损,致病鸭眼睛失明[16]。

4.3 关节

胫跖关节及附关节肿大,触之有波动感,切开见关节液增多,乳白色黏稠[17]。

4.4 气囊

气囊上有纤维素膜,气囊变浑浊。

4.5 肺脏

肺切面支气管管腔狭窄或堵塞。 易发生肺炎、气囊炎,病情严重时气管黏膜也发生炎症。

4.6 心脏

病程较急者可见心包积水,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慢者,心包有淡黄色纤维素,心包膜与心外膜填塞、粘连,渗出物干燥[18]。

4.7 胃肠

腺胃乳头水肿,壁黏膜潮红肿胀,十二指肠发生卡他性炎症,出血、坏死,盲肠扁桃体肿大坏死。

4.8 肝脏

肝脏质软,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切面结构模糊,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肝脏细胞变性、水肿、坏死,间质内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性坏死。 急性死亡病例的肝脏呈橙红色,质脆。

4.9 脾脏

肿大或肿胀不明显,质地变软,表面常有纤维素膜,有纤维素附着,呈花斑状。

4.10 腹膜

腹膜出现渗出性炎症,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腹水呈淡黄色。

4.11 子宫

病程较长的母鸭输卵管内充满黄白色渗出物。 慢性病例见于输卵管炎,输卵管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蓄积。 卵巢萎缩,卵泡变软或水肿[19]。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诊断基于典型的临床症状、病变、病原生物的分离和鉴定。需要根据病程的长短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型、亚急性型、急性型和最急性型[20]。

5.2 实验室诊断

5.2.1 涂片镜检

用无菌直接取病死鸭肝脏、脾脏、脑组织等病变组织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阴性小杆菌。 经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有两端浓染的小杆菌[21]。

5.2.2 细菌分离培养

用无菌直接取病死鸭肝脏、脾脏、心包液等病变组织,用血琼脂在37°C 的蜡烛罐中或5%的二氧化碳中孵育, 或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37℃培养24~48h。在巧克力琼脂平皿上长出圆形、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直径为2~3mm 的菌落;在血液琼脂平皿上长出光滑圆润、边缘整齐并且不溶于血的菌落,直径在1.5mm 左右,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22]。

5.2.3 荧光抗体试验

用经过消毒过的接种棒从已经无菌收集到的死雏鸭的脑、肝脏、脾脏挑取少量病变组织触片,用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 若见到单个散在而且成黄绿色环状结构,可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23]。

5.2.4 药敏试验

用分离菌作药敏试验,可得出结果。 有研究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对青霉素低敏感度;对林可霉素和氨苄霉素为中敏;对恩诺沙星和多西环素为高敏[24]。

5.2.5 动物接种试验

以分离培养出来的细菌用生理盐水稀释后, 在肌肉内注射至10 日龄健康雏鸭,接种后24~48h 发病死亡,并且会具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可以在死亡的雏鸡中检测分离该菌,即可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21]。

5.2.6 生化实验

鸭疫里默氏杆菌可以液化明胶,但不能发酵葡萄糖、蔗糖、乳糖、果糖、甘露醇和山梨醇,并且不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且不会产生硫化氢、过氧化氢、磷酸酶,而且氧化酶试验为阳性,尿素酶试验为阴性,吲哚试验、V-P 试验和甲基红(M.R.)试验同样为阴性[25]。

5.2.7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和病理变化,在临诊上应该注意与鸭病毒性肝炎、禽霍乱、鸭瘟等相区别。 在单纯性肝炎中未见到感染性浆膜炎的病变。 禽霍乱与传染性浆膜炎之间的区别必须通过多杀巴斯德氏菌的鉴定来确定, 禽霍乱的浆膜渗出液为黄色,而浆膜炎的浆膜渗出液为淡黄色白色,未见到急性禽霍乱表现出的心外膜上上皮出血、肝脏的局灶性坏死等现象。 鸭瘟同传染性浆膜炎一样具有心包炎、腹膜炎和输卵管炎,但并未见到在浆膜炎中出现的大面积出血、神经系统等症状[26]。

6 治疗方法

6.1 西药治疗

最好通过药敏实验确定。氯苯尼考属于动物专用抗生素,选用20~30mg/ (kg.bw)进行拌料,连续3d,且保持每天2 次的用量[27]。 据许瑞报道,用氯苯尼考药物进行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其有效率可达到96.8%[28]。祝俊杰尝试用20%氯苯尼考可溶性粉和10%氯苯尼考预混剂来进行鸭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实验, 有效率为93.3%[29]。 氯苯尼考可作为目前治疗动物性细菌性疾病很好的药物,易产生耐药性是该药品极大的弱点[30]。 兽用抗生素中例如β -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四类抗生素对其作用较强[31]。 另外,头孢噻吩、头孢曲松、头孢噻肟[32]等都是可用于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常用头孢类药物。

6.2 中药治疗

随着鸭传染性浆膜炎耐药谱不断扩大, 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出现下降[33]。 中草药具有残留低、无耐药性、治愈率高等特点,防治效果更佳[34]。 卢玉葵等发现,对鸭传染性浆膜炎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有:黄连、大黄、黄柏、板蓝根、石榴皮、薄公英。 徐云会等用中药“浆炎速停”进行治疗后,发现其有效率达92%以上[35]。 孙克年等用于治疗该病的中药组方如下:金银花50g,黄连40g,黄芩50g,黄柏40g,黄芪45g,龙胆草50g,远志40g,钩藤50g,苍术30g,沙参40g,枸杞40g,麦冬30g,乳香30g,没药30g,甘草20g。以上药物研碎,加入常温水5000mL,煎煮至药液达到2500mL,除渣质,取其汁,按照每只鸭4mL 的剂量添加在饮水中,自由饮服,用量1 天1 次。 药渣进行拌料饲鸭,通过3d 治疗时间,病鸭均可痊愈[36]。

7 预防措施

7.1 一般性预防

7.1.1 环境条件与卫生管理

该病发生和流行、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应注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在地面饲养雏鸭要及时更换垫草,定期对料槽、饮水器、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37]。将雏鸭转舍,如由舍内转舍外和下塘时,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尽量减少运输和避免强势驱赶。 注意鸭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鸭群数量适中,饲养密度不能过高,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方式[38],出栏后的鸭舍应进行彻底消毒,空置至少一周才能进行下一鸭群的进栏饲养,且最好在鸭进栏前3d 重新消毒一次。 药物防治的同时须加强对环境卫生消毒和病鸭隔离。 用双链季铵盐和络合碘消毒液按1∶1000 的比例进行喷雾消毒鸭群和笼舍,连用5~7d 同时降低饲养密度[39]。

7.1.2 营养与饲料品质管理

饲喂优良品质的全价饲料,确保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量,使鸭机体生长发育得到充足的营养,整体提高机体抗病力[40]。

7.2 免疫预防

前期做好免疫接种, 坚持自繁自养, 不从有疫病的地区引种。对常发该病的鸭场,在易感日龄使用敏感药物预防[41],雏鸭在7~10 日龄,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菌灭活苗0.3mL;成鸭每羽皮下注射0.5mL,则免疫有效。

8 结语

当前,鸭传染性浆膜炎对养鸭业危害较为严重,发病后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该病在春冬季节多发,污染的水源是主要的流行途径,可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与卫生、加强饲养管理等方式对该疾病进行预防。 鸭发病后,通过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生化实验等方式能对病原进行鉴定。 氯苯尼卡为首选的治疗药物,可配伍中药如金银花、黄芩、黄柏等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浆膜血清型传染性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规模化猪场仔猪源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及血清型鉴定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