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手机社交软件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究

2020-02-14 05:49娜依拉·亚尔买买提张桢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恋爱观消极影响大学生

娜依拉·亚尔买买提 张桢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手机社交软件用层出不穷,这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恋爱观呈现出“开放式”、“游戏化”、“功利化”、“畸形式”等特点。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类手机社交软件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地恋爱观提出务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统领的大学生婚恋观的理论体系,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手机社交软件;大学生;恋爱观;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4.034

1 各类手机应用软件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消极影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媒体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到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其中,手机是大学生使用的最为普遍而又广泛的新媒体形式,在大学校园里,无时无刻都可以见到一群、一堆、一帮“低头族”。手机中各种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抖音、微博、探探、陌陌、贴吧以及好赞等日益变成了主要的交流工具,交流已经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沟通无处不在。这些手机应用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生活方式,渐渐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对其恋爱观和行为影响尤为显著。此外,各类APP的蜂拥而致使网恋也成了大学生当下新的恋爱场所和方式,各种如“约炮”等不良表达在网络平台上比比皆是。网络中的各种对爱情的不当言论也日益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理,使其恋爱观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将网恋当成一种精神寄托和时尚的活动,同学之间会出现不良攀比的情况,而有些学生甚至往往会因为自控能力较弱而陷入网恋不能自拔;更甚者则是完全摈弃恋爱是以结婚的目的的前提,把恋爱简单地当成网络上的一款游戏,在游戏中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这种现象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呈现出“开放式”、“畸形式”、“功利化”和“游戏化”等特点。

2 各类手机应用软件使用调查分析

2.1 大学生(尤指大一、大二)手机应用软件使用总体概况

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形形色色的手机软件使得大学生爱不释手。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学生手机中最常用的手机应用分别为:微信、QQ、抖音、微博、探探、陌陌、贴吧。其中,48%的学生通过微信、抖音、微博、探探在网上谈恋爱;此外,20%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长是1-2h,68%的学生上网时长为3-6h,还有12%的学生上网时长超过7h;学生的上网时间段主要分布在晚上19点-24点之间。在调查的100个学生当中,80%的学生手机应用软件种类超过40种,其中主要用来谈对象的软件种类占总手机软件的1/3。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存在上网时间过长,手机里各类手机应用种类繁杂以及通過各类手机软件谈恋爱的现象。

2.2 大学生使用手机应用软件的动机

大学生使用手机软件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有倾向行的。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应用软件的动机包含了学习、工作、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交友互动、交易网购等。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看出,学习工作方面的动机远远低于非学习工作方面的动机;而社交、娱乐动机成了大学生使用手机应用软件的最大动机。在调查的学生当中,62%的学生花在社交软件的时间是最长的,48%的学生则是借助社交软件有其明确的目标,即网恋。

3 各类手机软件的广泛应用下大学生的恋爱观发展特点

当代大部分大学生普遍认为恋爱只不过是一种从众行为,当成展示自我能力和魅力的方式,更甚者则是当成了大学期间填补寂寞空虚冷、排忧解难的方式。现如今,随着各类社交媒体的出现,各类主播也蜂拥而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及三观。一些网红主播的不良谈吐与其接近“毁三观”的恋爱观似“毒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方式。

3.1 “开放式”恋爱

现如今,对“开放”二字褒贬不一。在汉语字典中,“开放”多表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现代常见有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开放式基金、性格开放等。但由于各类手机软件的普及,大学生可以随意在社交软件上认识新朋友。以社交软件“陌陌”为例,陌陌是2011年8月推出的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开放式移动视频社交应用,是中国的开放式社交平台。2019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9年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排行榜,陌陌位居榜首。有了这款软件,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号注册,然后通过已有用户的照片随意选择朋友并且与其建立联系,随后,只要注册了陌陌的用户可以随机点开自己“喜欢的人”观看她(他)的照片和直播,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陷入陌陌主播的“各类言行”中不能自拔的情况,许多学生因为喜欢也纷纷开始效仿。有些学生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往往在直播中穿着花哨不得体,语言过于露骨,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三观,使得大学生都开始渐渐重新定位自己的“择偶”标准,随之而来的就是和所谓的美女主播网恋的现象。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过程中,把重点更多的放在了这种所谓思想开放,穿着暴露上,而忽视了恋爱的真正初衷。这导致很多大学生迷恋于美女主播,身心遭到了严重摧残。

3.2 “游戏化”恋爱

大学生谈恋爱日趋游戏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类手机社交软件和陌生人进行恋爱行为。只要对方相貌好看,就会立即与其“约会”,“谈恋爱”。而这种恋爱行为往往充斥着游戏化模式,抛弃了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将其视为与别人攀比,竞争的一种非常态化恋爱模式。更甚者,则是将交男女朋友“量化”,谁交的男女朋友的数量越多,就是这场“恋爱比赛”的胜出者。

3.3 “功利化”恋爱

通过问卷调查100名本校学生(发出100份问卷,收回85份有效问卷),发现本校区78%的在校大学生手机上平均有五到六种社交软件,其中,抖音、探探、陌陌以及微博居多。通过访谈在校50名大学生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会大胆地借助各类社交软件去筛选自己心目中的“合格”对象人选,而摒弃了以往传统的恋爱方式。她们认为这种方式会提高他们找对象的效率,且命中率较高。这难免会出现“攀龙附凤”现象,找对象只想着一蹴而就和一步到位,而且更倾向于找有权有势的人从而自动忽略与对方的年龄是否匹配。这使得享乐、拜金主义等腐朽主义落后思想在校园内盛行,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3.4 “畸形式”恋爱

各类手机应用软件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满足了大学生社交的渴望,但也同时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在地处偏远的地方上学,由于与其他高校交流机会较少加之学校活动不丰富等因素,许多在校大学生渴望手机里各种形形色色的网红直播、视频,纷纷去模仿网红,开启网恋模式。只要对方长得好看就展开炮轰式的追求,更甚者则歪曲了已有的价值观,其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在校园内出现同性恋的情况。

4 对树立正确恋爱观的对策探究

4.1 设立班主任“干预”机制

立足本校区的实际情况,每个自然班都配备有班主任老师,主要负责该班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与本班学生谈心、聊天、交流、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对本班学生在手机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干预机制。其次,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在深入课堂、深入食堂、深入宿舍,及时捕捉和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抓好每位同学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

4.2 运用好课程思政这一“抓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思潮、价值观不断对我国产生冲击,由此使得大学生难以避免地遭受不良思想、价值观的干扰。由此要求高校教育者要充分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思想动态,通过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思政教育”这一抓手。比如,将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系列体验式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融入其中。通过小组互动、探讨等方式来分享自己在现实大学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上,在与身边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老师交往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温馨,从而使学生能够远离网上的一些垃圾应用,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恋爱观。

4.3 开设“手机应用”小课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手机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其中,社交类软件更是使在校大学生眼花缭乱,爱不释手。在形形色色的社交软件中,大学生中毒最深的几款软件则是诸如“探探”、“陌陌”等的所谓的“社交”软件。由于处在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许多大一新生都不知该如何面对崭新的环境、崭新的学科以及身边的同学、老师(其中不擅表达且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居多),这时就需要应时应景的给学生开设相关的小课堂,及时弥补学生心理上的“缺失”。例如,可以邀请本校区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的老师或者该专业的学长学姐来为大一新生讲讲有关网红APP的一些基本知识,该软件的优点或者缺点,从而学生在下载软件时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4.4 建立“爱情顾问”帮扶小组

大学生群体,还未真正进入社会,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炼,对“恋爱”的定义较模糊,建立恋爱关系的目的不纯洁,往往存在跟風、攀比的现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爱情顾问”帮扶小组。通过每周一次的活动和小组讨论来间接的帮助那些在爱情方面遇到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在其中可以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来引导整个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式教育来实现有效的互动交流从而能对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就活动形式而言,可以通过列举案例,师生一同讨论,就某些问题进行辩论或者即兴演讲等方式来开展。

5 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主力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类信息化的产物也随之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青少年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对其好坏皆收,从而导致青年学生身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侵蚀。作为高校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合理干预,帮助学生拔出这些隐藏在信息时代背后的“毒瘤”,还学生一片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光磊,黄济民.青少年网络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方小年,胡平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0):857-859.

[3]江文芬.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6):318-319.

[4]王亚青.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1):259-260.

[5]肖无霜.“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9).

[6]张天涛.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14(2):92-93.

猜你喜欢
恋爱观消极影响大学生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