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2020-02-14 05:49杜泽伟郭皓男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接受理解马克思主义

杜泽伟 郭皓男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与工作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之所以理解并接受一种理论,是因为这种理论因契合于中国人的现实需求而较之于其他社会思潮更具竞争力。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施行的功绩之所在,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群众倾心之所在。通过研究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永葆生机与活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解;接受;历史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57

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范围内一种公认的理论,他在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科;还是中国共产党人谋复兴,求富强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施行的功绩之所在,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群众倾心之所在。一百多年前,它以政治纲领的形式诞生于欧洲大陆,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传播于世界各地。并最终以先进的观念、科学的方法享誉全球。一百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旧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它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导着世界、引领着未来。

1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理论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希望,带来了胜利。马克思主义出现在这个落后的国家,出现在这个思想迷茫的时代,它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近代以来,在“救国—维新—学外国”的路径逻辑中,大量西方文化思想涌入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一战”的野蛮,使得的西方思想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破了产。这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可以说出现了真空阶段。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已经无法独立解决近代以来我国的现实问题,已经无法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政府软弱无力,将侵略者的剥削全部施行在人民身上,搞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识之士试图尝试着改变这种社会现状。

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传入中国之后,还需要让中国人普遍的接受;自觉的学习;逐步的达到理论的认同,才能作为中国人开展革命和建设一切实践性活动的理论工具,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最终成为人民群众青睐的思想理论,进而达到提升马克思主义竞争力的目的。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理论中尽显自身的魅力,必然与其他理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让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众所周知,理论转变为思想武器在于思想的觉醒,思想上的觉醒使得有人能够读懂马克思。在中国,人民群众能够了解马克思,读懂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使得其理论能够让人们有一定的亲切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存在不是学者的专利,不是社会上层人物的私塾,而是普通民众公开课。通过理论的大众化,中国的任何平民百姓都能够成为马克思的挚友,并了解马克思主义。这给他们能够自觉感知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途径,进而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相融合,上升为中国人自己为实现新的“理想社会”而为之奋斗的目标。

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合与完美的诠释,让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和大众化。早在“五四”运动的前夕,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他们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领域,付出了鲜为人知的艰辛努力。为了让普通群众理解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们不辞辛劳曾多次走进工人和农民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系列的工作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努力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合适的土壤。實践证明了它不是虚无的主义,它是可以实现的。它指引着中国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最后,经过长时期实践的检验,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最终成为人民群众挖掘新理论、研究新思想的重要途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子学习马克思,研究马克思,试图在这一领域发掘出更多的宝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价值标志。我们利用马克思打倒了帝国主义,利用马克思实现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哪一点贡献来看马克思都必然会被人民所接受。

2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因素:以人民为中心观念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中国人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理论形成的过程,大众化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宣传和传播的过程。如若二者采用的方式不当,则会使马克思主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这一结果会和希望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从理解到接受的初衷渐行渐远。因此,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还有其深层内涵。

从词源角度分析,“接受”一词在词典中被解释为“对事物的容纳而不拒绝”。具体表现为某事物符合人们的某种需求,逐渐成为人们潜意识接受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无疑反证了其思想契合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理论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使得马克思主义既诞生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人民群众。这种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的关键的因素,让人们愿意将其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它定义人,强调人,最终又为人所服务。这一思想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它要被人所接受的基础,在实践中被人所认同,在发展中被人所优化,那么在结果上必然要被人所接受。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关于人的工作是每个时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讲究发挥人的主体地位作用。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人民。社会主义社会也强调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国化的马克思更是将人的重要性再次重点化。社会发展离不开人,革命胜利更离不开人民,战争的主体是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需要有思想的主体,就需要有思想的人。因此,以人民为工作中心,坚持以人为研究对象,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特征。在中国,该意识主要表现为新时期共产党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初衷,摒弃私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时刻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溶于心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以为多数人服务为目标。这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让多数人认知甚至掌握。因此,先进的致力于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就要让所有人读懂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上升到拥护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先进的、科学的,它的诞生正是对发源于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它源于解决社会底层突出问题的需要,它知道人民需要什么、人民渴望什么。因此,它所提出的辩证法、方法论、矛盾观能够适合于中国人民的口味,进而解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坚持合理的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倒了封建势力,打败了帝国主义,迎来了社会主义。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实力强盛、民族团结、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国家,我们实行的每一项战略方针都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每一项重大举措都顺应马克思主义,所以今天的中国成为引导者,让为数不多的世界经济体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力量,这样值得骄傲的成绩是群众的功劳,是马克思主义的功劳,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群众动员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中国人民不是人人都能读懂马克思主义,但人人都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他们不懂但是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伟大的中国思想家们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为新中国的发展绘制了一张伟大的蓝图,中国人民正在为构建这张蓝图而努力奋斗,说明马克思主义被人民所承认所接受。

3 从理解到接受的现时代经验分析:新时期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从理解到接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汲取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的历史经验,是新时期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关键。正如前文所讲,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从理解到接受,其主要经验就在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恰到好处的宣传(即:理论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即:人民中心的观念),三者互相融合缺一不可。

3.1 把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相结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即:实践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竞争力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牢固的群众基础。实践的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之所在。现实生活,让科学的实践观融入中国人民的心中,并把实践活动的施行做到围绕人民为中心,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依据。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与变革世界的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本质上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实践活动毕竟是由人发起的,最终要回归与人。因此,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有目的、有立场、有价值导向的人民群众。其最终目的是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坚持带有人民性的实践观成为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到拥护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坚持实践性和人民性成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特性。

3.2 把理论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

自党成立9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在我们当实践的长期证明下,显示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奇迹。一方面,理论的宣传是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传播的主要途径,合理的宣传平台,让中国人逐步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通过纪录片、电影和网络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途径宣传给群众。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新时期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体现。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作,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它也必将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中国焕发生机与活力。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思想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有着其必然的因素。正如前文所讲,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不言而喻,这恰恰契合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借鉴先进的西方思想以改变中国腐朽落后的初衷。在这样的初衷指引下,中国的革命过程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學性、人民性和包容性等特性得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使它为更多中国人民所拥护。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接受一种理论,原因在于这一理论能够契合于人们的群众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相比于其他思想更具有竞争力。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逻辑起点、实践活动和文化基础,并具有能满足不同时代中国人的不同需求的特性,正因为它们的存在促使人们不断的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5.

[2]贠栋,王建华.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竞争力研究的可能路径[J].学海.2017,(04):172.

[3]李仁杰.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J].人民论坛,2017,(03).109.

[4]孔明安.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入人心的伟力[J].人民论坛,2019,(09):108.

猜你喜欢
接受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