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的争议及其反思

2020-02-14 05:49张璇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民粹主义

张璇

摘 要: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分别经过了原生形态、经典形态和新民粹主义。而关于民粹主义的概念,则存在着社会思潮、政治策略、政治运动等三种不同的争议。在我国,民粹主义主要表现为网络民粹主义、文化民粹主义和民族民粹主义等三种形态。民粹主义在存在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多的是产生了消极影响。面对民粹主义,需要制定有效措施加以防范。而我国正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有助于压缩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民粹主义;概念争议;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4.065

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赢得大选、意大利“五星运动”大获全胜,近些年来,民粹主义不仅西方掀起了巨浪,在我国也受到了极大关注。2017年,民粹主义更是被人民论坛评选为需要防范的思潮之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虚拟开放、无中心性为特征的网络空间为民粹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强大载体,使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在此形势下,厘清民粹主义的概念及其争议,以便做出风险性研判,对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

民粹主义虽在近些年来才成为热点思潮,但是其发源由来已久。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最初的民粹主义即原生民粹主义,此形态肇端于19世纪后期,出现了俄国“民粹派”和美国“人民党”的社会政治实践。俄国“民粹派”的出现并非偶然,19世纪下半叶,农奴制面临危机,资本主义仍处于不发达阶段。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实践,俄国“民粹派”希望越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建立更好的社会制度。而美国的民粹主义肇始于19世纪末的“人民党”运动。此时,美国的资本主义已有所发展,但由于美国南北之间存有巨大差异,从而引发农民对两党制度的强烈不满。虽然这场“人民党”运动随着总统竞选的落败而衰退,但是它仍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上俄、美的两场政治实践虽然内涵不同,但是它们同为“民粹主义”,其兴起都是源于当时的工业革命促发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而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差距。面对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产生认同危机。故而,以上两者都体现了对社会弱者的关怀,鼓励社会底层民众对政治精英的抗争意识。

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民粹主义出现了经典形态,即发生在拉美的民粹主义。学界依据拉美民粹主义反复出现的过程,又将民粹主义分为早期民粹主义、经典民粹主义、“新民粹主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民粹主义出现于20世纪初经济较发达的拉美国家。此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以商人、实业家为代表的新兴中产阶级崛起并寻求政治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催使寡头政治开始向议会制度转型。第二阶段经典民粹主义指的是20世纪40至60年代拉美民粹主义的集中活跃期。以阿根廷的庇隆主义和巴西的瓦加西主义为代表的民粹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阶段“新民粹主义”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新转型和复兴的拉美民粹主义。到21世纪,拉美地区再次浮现出抵制“新自由主义”的民粹力量,这种新力量与“民族主义”相结合,反对资本家及政府,具有浓郁的左翼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和反美色彩。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民粹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时下甚嚣尘上的右翼民粹主义。毋庸置疑,右翼民粹的肆行有其内在逻辑。究其原因,学者周穗明认为有两点:一是经济全球化客观上使得后发国家对西方世界带来了外部挑战;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在西方内部出现两极分化。面对西方的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的精英政治无所作为,使得右翼民粹主义思潮崛地而起。

通观以上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民粹主义虽然上升为当代的重要思潮,但民粹主义的概念仍旧很难用准确的定义去界定,这源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从研究民粹主义的文献上看,长期以来,不同学者都对民粹主义做出了概念界定,但学界并未能就的其核心达成共识,民粹主义成了一个尴尬的概念。由此,对于民粹主义概念的检视是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对民粹主义的正确理解与合理界定。

2 民粹主义概念争议

就民粹主义概念而言,拉美的民粹主义理论与实践引发了对于其概念的诠释争论。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学界就其概念的表述出现不同论调。

首先,有学者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如奥地利学者约克·海德尔就从意识形态角度将民粹主义的核心定义为社会思潮,极端的平民化是民粹主义的特征。林伯海、石立春等学者解释到:“民粹主义主要强调极端平民主义与直接民生,反对精英主义,反对代议制,反对一切权威,是民主主义的极端表象形式”。可见,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动。

其次,有学者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策略。英国学者保罗·塔格特指出民粹主义是“一个普遍性的政治文化维度,而绝不是一种特定的总体性意识形态体系或组织类型。”可见,作为政治策略的民粹主义,将普通民众视为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从而同样否定政治精英的作用,但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再次,有学者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这种政治运动典型表现为20世纪60~70年代的拉美政治改革运动中,尤以巴西的瓦加西主义、阿根廷的庇隆主义为代表。例如,庇隆主义以“社会正义”为理念,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现社会平等。

鉴于以上学者从民粹主义的不同表现形态去定义其概念,难以达成共识。另有部分學者提出了一种民粹主义的综合型概念。学者俞可平认为民粹主义的概念之所以具有模糊性,是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所具有的内容的多样性”。他认为民粹主义是社会思潮、社会运动、政治策略的三位一体。刘志光、王磊等学者认为民粹主义经过历史的发展,其概念具有畸变性,“兼有政治思潮、社会运动和政治策略的丰富内涵,视角不同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而依据民粹主义情境型概念、复合型概念和类型学概念,将民粹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可概括为:奉行人民至上,强调人民价值;崇尚直接民主,否定代议制;要求绝对平等,反对等级关系;坚持反对精英政治;非理性化、激进化地参与政治实践。

综上所述,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研究方向不同、理论基点不同,对民粹主义概念的阐释就各有侧重。但是诸多的民粹主义之所以谓之民粹主义,必然意味着其具有一个共识性的基本内涵。周庆智指出“民粹主义是一种社会动员现象,反映了社会变革或社会转型中以平民诉求为归依、具有反精英主义为取向的激进的民主意识”。可见,以上所论述的民粹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内部的思想观念之争,其实质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然而,其实民粹主义不仅表现在资本主义内部,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同样存在着。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变,民粹主义在我国开始滋生并形成一定规模, 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主流价值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们就要认清民粹主义在各领域的存在样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即网络民粹主义、文化民粹主义和民族民粹主义。首先,网络民粹主义,是近年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民粹主义形态。这种形态在网络上的表现即是宣扬人民至上、仇富仇官的极端言论,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带有对抗性的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有四点: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提高,贫富差距拉大,致使底层民众对社会不满;二是腐败分子严重损坏党员干部的形象,加上诸如诉讼、信访等周期长,效率低,民众政治诉求无法满足,就容易造成群体性的暴力对抗事件;三是网络为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路径,激发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就容易变成不良分子行非法、非理性之实的平台;四是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的渗透,利用网络鼓动网民对国家进行批判。

其次,文化民粹主义,即反对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将文化主导权归于民众,并极力推崇民众的文化地位。文化民粹主义在当前中国表现为山寨文化、恶搞文化和三俗文化,为博眼球和流量,沦为商业附庸,摒弃文化的内涵价值,挑战道德的尊严底线。可见,文化民粹主义依附于消费主义,假民主之名,放庸俗趣味,带有愚弄的民众性质。

最后,民族民粹主义,也可以理解为极端的民族主义。这种形式的民粹主义具有欺骗性,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绑架从政者,利用民众,大行其道。民粹主义借助外交事件发起反政府运动,煽动平民进行暴力活动。如,钓鱼岛事件、韩国乐天事件所引发的狂躁的社会反响。这种极端的民族民粹主义就像意识形态中的鼠疫,十分危险,它使民众丧失推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沦为受人控制的工具,从而走向民族主义的反面。

3 民粹主义的反思

经过以上对民粹主义历史进程的考察和民粹主义概念的分析,可见,民粹主义存在两面性,既有其积极合理的方面,又有其消极影响。从而,我们要理性审视,不能将其作为错误思潮加以痛批,而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和反思。

从积极方面看,民粹主义有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一方面体现在它作为代表一部分民众意愿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关怀弱势群体、追求社会公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精英主义,冲击特权腐败;另一方面,就国家内部而言,便体现在民粹主义对社会的批判之中,民粹主义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内部矛盾。针对矛盾找到有效解决途径,就是从另一个侧面促进社会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看,民粹主义阻碍了现代化和社会进步。政治上,民粹主义诉诸直接民主,以体现“民意”追求政治主张,就很容易使民粹主义走向极端,而严重的社会危害。此外,民粹主义酝酿出的仇官心态,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激起民众和精英的对立,加剧社会分裂。社会进步上,极端的民粹主义具有盲目的排他性,体现在对于某些外交事件,过分解读,片面臆测。民粹主义的非制度化、非理性化带来的社会参与,既不利于理性公民的培养,又易对社会产生极端偏激的危害。

民粹主义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基于以上,为避免“民粹主义”可能发生的“病变”,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民粹主义富有欺骗性,就必须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其祛蔽;其次,要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九大提出: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明了党和国家解决不公平、不公正问题的决心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目标。再次,有意识地对网络民粹主义舆论进行规范引导,建立绿色网络空间。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全人类的未来,为了实现更均衡、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反对零和博弈,倡导“一带一路”、携手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措施,就是欢迎全球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中国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享。以上主张和举措,都有利于在国际层面大大压缩民粹主义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穗明.西方右翼民粹主义政治思潮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7,(7):60.

[2]林伯海,石立春.新世纪以来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4,(5):38.

[3]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M].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19-220.

[5]刘志光,王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民粹主义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00,(2):85.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民粹主义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2015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