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0-02-14 06:02吴希荔
学理论·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增长,因此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研究,分析其特征,并探究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作用,对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精神生产;新时代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1-0020-02

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论迄今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指的是人们为满足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开展的生产活动。与物质生产相反,精神生产的重点是探索人类的内在精神世界,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精神生活水平,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寻求知识,审美、娱乐,其外在表现主要是文化生产。本文试图探索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

一、精神生产的基本内涵

(一)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

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马克思第一次对精神生产的含义做出表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从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看出,精神生产是精神生产者通过内化继而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的过程。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家,虽对精神生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并未正确地认识和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有一个相同的误区: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片面吹捧精神生产的作用,忽视了物质生产的地位。针对旧哲学自身的局限,马克思强调了物质生产在当时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把精神生产纳入现实的生产过程,提出了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的思想。简而言之,精神生产是人们为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

(二)精神生产是人的类本质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马克思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无意识的。二是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即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可以看出,人类生命活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自由,自觉,全面地进行的,正是这使人们完全与动物分离,劳动绝不是仅仅维持肉体存在的方式和手段。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人的活动既要受外部客观世界的制约;同时还要受人的主观世界的制约。与动物生产自身不同的是,人不仅仅生产自身,还生产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

二、精神生产的特点

(一)精神生产具有阶级性

精神生产的阶级性在马克思的多数著作中均有体现。阶级社会出现之前的精神生产是自由的,人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生产出包含自己意识的精神产品。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承担着两种身份,他们既要统治奴隶,又要生产精神产品;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力较低下,精神生产尚未从物质生产中剥离出来,精神生产者只能依靠封建统治阶级从事意识形态生产;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真正的分工”产生,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统治阶级掌握着社会中的大部分物质财富,为了更好地掌握并利用这种物质财富,统治阶级依靠精神生产者生产的精神产品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行为,精神生产者成了统治阶级的特殊的雇佣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就必然会包含有利于阶级统治的思想。作为掌握着社会精神生产的阶级,其所做的都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事实上,像宗教、文化、政治、道德、法律都是精神生产所生产出来的具有阶级性的精神产品。精神生产的阶级性表示,世界上不存在超脱于阶级之外的精神产品。

(二)精神生产具有继承性

马克思认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3]。生产力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有迹可循的。每一代人的生产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所已创造出来的生产成果上的。这样一个历史的循环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精神生产同样也受到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的制约。自然是人类历史的继承和延续。精神生产者能够顺利开展精神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前人的精神和文化产品进行吸收并加以自己的新观念,最后继承。精神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优秀成果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

(三)精神生产具有创造性

精神生产是人类脑力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最大区别所在。精神生产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马克思曾经谈到,“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4]人类生产是一种超越人类本能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思维要求精神生产者要有一定的激情和创造性的热情,同时不断发挥其想象力和创新力,不断激发自身的灵感。与机械化的重复的物质生产过程不同,精神生产的过程是精神工作者的精神和身体活动的产物。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精神生产的创造性还受到创造能力、劳动者的身心能力等主观因素,以及时代背景,环境和硬件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三、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首先就是要明确建设的方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探讨了精神生产的价值及其产品和阶级性的特征,指出某些价值追求始终包含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及其产品中,反映了某种阶级性。这就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将马克思主義与当前的具体国情联系起来。当前国家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文化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轨迹的现象。要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打造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要发挥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的导向作用,引导文化工作者积极向优秀创作者看齐。

(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精神文化生活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组成部分,当前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与我国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需要在文化生产时更加关注我国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要化解好文化产品与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精神产品生产的指南。推动历史的前进必须要融入人民群众,并且始终以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导向。深化对文艺的人民立场的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艺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以人民的价值取向作为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

当前,国内文化产品市场良莠不齐,个别人为了迎合市场,获得高额的利益回报,将“媚俗、低俗、庸俗”的作品推向人民群众;个别人无视市场的作用和运行规律,热衷所谓的“高雅艺术”,曲高和寡,完全被市场所抛弃。这一系列的消极现象严重制约我国文化建设的步伐,此外,被市场、被资本所取代文艺活动中人民的主体地位,也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公益属性。在这种境遇下,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强调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因此,新时代精神产品的创作与供给,要在文化产品中传递正能量。坚决杜绝将文化产品全盘经济化。新时代文化建设承担着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提供精神动力的重任。因此,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精神生产集中反映了人类智力活动的最新成果,其创新性与物质生产具有显著的差异。由于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变化,精神生产需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观点、新的文化来与之相适应。而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特殊的审美价值,既反映客观现实,也表现精神生产者的主观情感和社会心理。文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丰富其内涵。因此,为了应对生活中复杂的变化,精神生产者必须坚持文化创新性与创造力发展有机结合。

文化的创新不仅仅在于要敢于创新,还在于要善于创新。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最重要的是消除制度和制度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其次,文化内容的建设和创新,首要的就是要进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内容的建设和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新文化建设要坚持“扬弃”。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是在批判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资源之上的创新,更是立足于民族传统的创新。这就要求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扬弃;另一方面,要将现代元素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出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阐释,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8.

收稿日期:2019-07-19

基金项目: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YCX18A001)

作者简介:吴希荔(1996-),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