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力量来源

2020-02-14 05:52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张 燕

[摘要]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继“三个自信”以来提出的重大命题。文化来源于历史,文化自信坚持了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文化的集中表达就是价值观的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高度体现了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是空穴来风,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的提出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力量来源

[作者简介]张燕(1993-),女,汉族,山西泽州县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的力量来源研究”(项目编号:YC2018076)资助。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1-0038-02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树立文化自信,就必须了解文化发展,就必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创造性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立足中国历史,追寻和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和文化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反过来又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历史是文化之根,文化是历史之魂。”中国是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国家,因此也产生了博大的中华文化。

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诸子百学为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书同文,车同轨,文化相通,社会相融;汉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东西;唐代长安城,更是各方向往的圣地,大唐盛世一度成为亚洲文化的辐射源;两宋的城市文化,热闹非凡,清明上河图让人叹为观止;明清时期,各方来朝。那时的中国,版图广阔,经济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达决定了文化繁荣,当时的一切都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也见证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进入新时代,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的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它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科学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并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就是实践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为研究和解决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真理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不求私利,没有偏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俄国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理论和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搞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进步。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形成了发展的“中国速度”。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时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时间,“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90多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三)新时代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时代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理论基础,我们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十九大之后,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真信、真学、真用的过程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价值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层面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讲: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精神价值的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发挥文化的精神价值作用。精神引领思想,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精神共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激发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四、扎根于三种文化

文化自信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汉朝的独尊儒术,从天人合一到道法自然,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以人为本到民惟邦本……这种文化一脉相承,成为了一种传统基因,流淌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液中,内化于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里,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胸怀和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体系和思维方式,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文明素养。进入新时代,利用新型的网络媒体,使得传统文化迸發出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二)中国红色革命文化鼓舞人心,代代相传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身处水生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遭受了种种屈辱,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许多红色革命文化,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革命文化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信念,党和人民就是靠着这些精神信念的支撑,一步步夺取革命的胜利。这些革命精神时刻提醒人们幸福来之不易,时刻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防止思想上的“软骨病”。需让红色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人身体里的一种基因,并且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社会主义是进步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文化也就体现了文化的先进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始终是党对于文化建设所坚持的方向和定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贯态度,强调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的建设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为未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如今,新时代赋予了文化新的生命力,也给予了人们新的文化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升文化自信,发挥文化精神指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化自信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学术性[N].光明日报,2017-6-1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19(2).

[3]邵芳强,魏晓文.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50-54.

[4]陆卫明,孙泽海.论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0-56.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