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戏曲欧洲传播路径及历史意义

2020-02-14 06:11施琴
戏剧之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戏曲

施琴

【摘 要】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我国戏曲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明清时期的戏曲西传的主要阵地则是欧洲。这个时期,中国戏曲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特别是“京剧”的兴盛,它是皮黄系统剧种中影响较大且流传最广的剧种。本文结合“海丝”视阙,从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三方面阐述明清时期我国戏曲在欧洲传播的特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戏曲;欧洲传播;海上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14-02

东西新航线在15世纪的开辟,为中国打开了世界的大门,也使中国与世界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在明清时期中国主要通过南洋航线、葡萄牙航线以及西班牙航线这三条新航线与世界进行交流。它是我国古代和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文化交流,尤其是戏曲交流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古代中国在这个时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戏曲文化,让更多欧洲人爱上了中国戏曲。

一、中国明清时期戏曲在欧洲的传播方式

(一)传播方式之融入式

我们要把戏曲传播给别人,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要做的就是先了解、吃透别人的戏曲,在这个基础上再将我们的东西融入到别人的戏曲中[1],这样就会让别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容易接受肯定我们的戏曲。很多欧洲人为了传播自已的文化,都会建立教堂而且长久驻扎在中国,在这期间,他们会对中国的戏曲理念、戏曲活动等进行翻译并记载,再将这些戏曲文化传播到欧洲。比如《中国游记》的作者巴罗,他在跟随马戈尔尼使团到中国时,把他在广州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他在文中写道:“我在中国的广州看到了各种形式的戏剧表演,有翻筋头、唱歌和舞蹈。很多中国官员邀请我到他家里观看演出时,这类题材的戏剧经常在节目中表演。我在中国的旅途中也看到了很多类似的戏剧演出,也看到很多优秀的戏剧表演者被一些商人和富人邀请演出。”

(二)传播方式之植入式

植入式是建立在融入式的基础上,将中国的戏曲在欧洲的文化环境中进行演出、交流,这样更容易得到欧洲人的肯定和欣赏。当然,欧洲人在进行表演时也可以将中国的戏曲元素进行融合。比如近代中国最早游历欧洲的学者之一王韬,他曾跟随传教士理雅各去往英国,在欧洲游历了两年多。在这期间,他曾亲自向欧洲人传播中国音乐,参加朋友宴会时,还吟唱了《琵琶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当然他也看到了很多中国人在欧洲演出的情形。这些细节在他的回忆录《漫游随录》中有很多记载。清朝驻英国大使曾纪泽,是一位十足的戏曲爱好者,最擅长弹奏琵琶一类的民族乐器。他在驻欧洲期间,经常向本地的音乐家传播中国乐曲并一起探讨。《航海述奇》的作者斌春也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他在1866年带领学生一起去欧洲游历时,他们参加欧洲朋友的聚会受邀演唱中国戏曲以及介绍戏曲的情景。

(三)传播方式之间插式

传播的本体是我们中国戏曲,传播的对象欧洲人是客体。所谓间插式就是本体和客体在互相交融期间发现两者虽然相隔距离很远,但是当某些方面交融到一起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当把两者衔接到一起时并没有违和感,相反还会融合得很完美。比如18世纪的欧洲,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天下,那个时期特别流行将中国故事作为背景的剧情,很多音乐家都会把中国戏曲结合到所创作的音乐中,像韦伯创作的《图兰朵曲》就是以中国戏曲《万年欢》为素材的。很多西方音乐家还喜欢把中国的古诗、词、曲的格律带入创作中,比如说约翰·施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以及肖邦的《G小调夜曲》的中部就是与中国四言格律相契合的;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开头的赋格段、德沃夏克《C大调斯拉夫舞曲》开头的主题与中国五绝诗律相契合;贝多芬的《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章开头与七绝律诗相契合;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二章开头的主题与中国七律诗相契合;贝多芬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章开头与中国词律相契合。贝多芬、莫扎特以及柴可夫斯都是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著名的音乐大师,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与中国诗词的某些契合,不管是不是受到中国诗词的影响,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算距离再远,在某一个时空里都能互相契合,这就是间插式传播的意义所在。

二、中国戏曲明清时期在欧洲传播的路径

在明清时期,大约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由于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私人海上贸易。这也引起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很多欧洲人来到中国发展自已的事业,同时期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很多农民受到压迫剥削,在“海丝”的历史背景下,新航线的开辟让他们不得不出国来谋生[2]。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的获取,很多中国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戏曲也俨然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在异国他乡的一种精神寄托。在明中期,很多欧洲商人为了壮大資本,想方设法发展海外贸易,地大物博的东方显然是其重要的目标。精明的欧洲商人早已了解到,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盛产丝绸和瓷器,精致的做工和细腻的材料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商人直接来到中国进行贸易,获得了更大利润,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促使了欧洲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往来[3]。

在明清时期,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主要有三条航线,一是南洋航线,始于荷兰,中间经过爪哇、台湾,目的地是日本;二是西班牙航线,以中国广州为起点,经过福建、菲律宾、墨西哥,最终到达秘鲁;三是葡萄牙航线,从欧洲出发,途径印度果阿、南洋群岛,到达澳门。新航线的开辟,随着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各种文化也被传输到欧洲,特别是戏曲文化。欧洲传教士们通过物品、叙述的方式将中国戏曲文化进行传播,比如神父钱德明在其书简中提到了他于1769年寄回欧洲的三个箱子中装的全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并且还撰写并翻译了许多中国戏曲著作。

三、明清时期中国戏曲传播欧洲的主要媒介

(一)明清戏曲传播欧洲的媒介之书籍

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中国戏曲如《汉宫秋》《琵琶行》《赵氏孤儿》《西厢记》等被很多人翻译成多种文字[4]。由于这一时期的翻译能力不足,以及在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导致翻译出很多错误,给读者带来很大的误解。珍藏在西班牙得爱斯科里亚尔图书馆的《风月锦囊》,就是被葡萄牙传教士Gregorio GonzLvez在1573年委托西班牙大使Juande Borja将此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的。

(二)明清戏曲传播欧洲的媒介之欧洲汉学家

欧洲汉学家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在明清时期传播的最重要媒介。很多汉学家其实根本没有来过中国,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凭借自已深厚的汉学造诣,在中国戏曲传入欧洲的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兰西学院“汉满鞑靼语言文学讲座”的教授儒莲,是19世纪法国著名汉学家,他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但是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他翻译了很多中国戏曲名剧,比如对《灰阑记》的翻译以及对《赵氏孤儿》的翻译和介绍。其中《赵氏孤儿》进行了完整的翻译和介绍,弥补了马若瑟译本的不足。译介的完整性让欧洲人认识到中国戏剧中“曲子”在整个剧中的重要性。法国另一位汉学家、戏剧大师巴赞,于1838年出版了《中国戏剧选》,其中收录了《合汗衫》《货郎旦》《窦娥冤》以及《梅香》等剧本的翻译,他对中国戏曲的整体类型划分以及戏曲的演变历史都有非常特别的见解[5]。他译介的元杂剧缩写故事《抱妆盒》《旱天塔》等,到现在都没有西文译本。他的译著所带来的学术价值无人能比。

四、中国戏曲在明清时期传向欧洲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使欧洲人加深了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巩固了地位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最早对中国音乐的记载,但其并没有使中国戏曲大规模传向欧洲。到了明清时期,才使得中国戏曲传播到了欧洲,也是欧洲文化与中国戏曲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交流与碰撞。特别是清代前、中期,欧洲所盛行的“中国戏”见证了中国戏曲在欧洲传播的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被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法国等。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以及欧洲音乐家、文学家、宗教人士以及身份显贵的统治阶级人员都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这种多领域、不同视角下,使中国戏曲的传播层面更加丰富,也受到了欧洲大众的普遍关注,使得更多欧洲人加深了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知。

(二)为后续中国戏曲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为中国自身的戏曲发展以及欧洲戏曲文化的繁衍产生了长足影响,也为后来中国戏曲在欧洲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自20世纪以来,中国戏曲持续不断在欧洲传播,并且受到了欧洲各类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喜爱[6]。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在1935年率领他的团队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进行了精彩演出,主要剧目有《打渔杀家》《汾河弯》《霓虹关》《刺虎》《贵妃醉酒》《宇宙锋》;副剧《红线盗盒》中的剑舞、《麻姑献寿》中的杯盘舞、《木兰从军》中的戟舞、《思凡》中的拂尘舞、《西施》中的羽舞、《抗金兵》中的戎装舞、《夜奔》中的姿态剧、《盗草》中的武术剧。梅兰芳大师在演出期间,很多世界知名作家和戏剧家对他的表演作品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探索,并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赏识。

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线的开辟,不仅打通了中国迈向世界的大门,也让更多欧洲学者了解到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使中国戏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播。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有效传播,为后来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且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峰,陈玮.明清西方力学在华传播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67-171.

[2]廖俊宁.“海丝视阙下”明清时期福建戏曲南洋传播历史探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v.37;No.159(01):24-32.

[3]尹尧鸿.中国戏曲对外传播途径初探——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01):127-130.

[4]戴茜,林一.梅蘭芳美国巡演的跨文化传播媒介分析[J].戏曲艺术,2017,(03):32-37.

[5]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路径建构与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05):124-136.

[6]彭秀荷.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影视传播的思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8,7(06):32-3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明清戏曲传播研究——以文本改编为例”,项目编号:15XJ06。

作者简介:施 琴(1974-),女,汉族,江西临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传播学。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戏曲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中国戏曲中的文化精神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