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方式及教学价值

2020-02-14 08:43陈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钟扬人文学习者

陈琳

统编教材属于公共知识产品,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教材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是公共知识产品的内在属性。也就是说,“通过教科书这种特殊的印刷语言,创造一种符合国家意志的权力语言”,进而促进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教材编写者代表国家行使教材编写的权力;因此,进入教材的内容,单元的编排体系,均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国家意志的理解;教师应该深刻认识教材选文与单元组织方式背后的编者意图,否则就会矮化教材的功能,在实际操作中仅仅将其作为传递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这种操作贻害深远,而且还大有市场,教师不可不察。本文以统编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为讨论对象,具体探讨双线组元方式的育人价值及教材使用。

一、“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组元方式下的教材内容变革

教材的单元组织方式主要有知识组元、文体组元、人文主题组元等形式,不同的组元方式代表了教材编写者(以下简称“编写者”)对教材功能的优先级的理解。以知识组元,说明编写者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排列,这种组元方式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文体组元,是此前各种版本采用最多的编排方式,也是教师最为熟悉和最适应的单元结构方式,它按“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排列单元,体现了对学习者掌握不同语篇阅读图式的重视;但是,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导向。以人文主题组元,显然强调了育人目标的首位度,但如果仅仅依据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又容易导致单元选文的随意与凌乱;基于此,统编教材同时依据“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单元,既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又能整合学习任务群所强调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就能既突显育人目标的首位度,又不至于架空学科脱离文本,变成主题先行的外在的强硬灌输。

二、承载人文主题“劳动光荣”的单元选文

以必修一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为“劳动光荣”,它有着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此前一段时期,劳动教育被弱化被忽视,那段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法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劳”没有了。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弱化多年的劳动教育又重回教育者的视野中。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显然对新时代的党的教育方针的回应,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单元导语、单元选文和学习提示。

单元导语“一般包括这样几层内容:描述单元的设置意图、归纳选文的主要特点、提示单元的学习重点、提出本单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建议,是整个单元学习的纲领”。它由三段组成,第一段概括地阐释人文主题,要求学习者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美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二段介绍选文内容,报道劳动者的杰出事迹,倡导工匠精神,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第三段提出单元核心任务:通过专题研讨,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和劳动观念;在核心任务之下,指出学习方法“从文体特征出发,学会分析通讯报道和新闻评论,把握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单元核心任务是统编教材一大亮点,它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并通过单元学习任务中四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单元学习任务下文具体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单元选文共选入九篇文章/诗歌,组成三课;第一课由三篇通讯报道组成,分别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写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强获得者袁隆平、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钟扬的故事,以他们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平凡岗位的奉献,诠释了新时代的丰富的劳动形态,它既包括传统意义的体力劳动、服务劳动,也包括智力劳动、创意劳动;还诠释了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不论在哪个领域、哪种形态,必然是艰辛的、需要长期的执着的奋斗与付出,才能采摘丰硕的劳动成果。第二课是一篇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该文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环境下,探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第三课由两首古诗组成,分别是《芣苡》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古人劳作的场景和劳动时的欢乐,体现了劳动之美。应该说,选文的导向就是教育的导向,人文主题的落实,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学习来实现,毕竟,语文的学科特征决定了一切都要从语言文字运用出发,进而建构个体的言语经验,又回到人文主题的渗透、内化,最终完成对学习者的价值观的形塑。

为服务于人文主题的育人功能,教材还对选文进行了净化性处理,以《“探界者”钟扬》为例,原文发表于2018年3月26日《中国青年》第4版,统编教材删掉两处文字;为便于分析,引录如下:

第一处文字位于“英雄少年”部分:“‘这是我所经历的1979年高考:全省录取率不到4%,我所在班级80%的同学是农村户口,一半考上了北大、清华和科大。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这部分内容因为特定的时代原因,有好几处“扎眼”的数据:高考录取率不到4%,40%的农村学生能上北大、清华和科大。这些数据非常容易引发联想:与今天的高考录取率对比,得出对特定时代的负面评价;与今天的“寒门难再出贵子“对比,得出“阶层固化”的偏见结论。

第二处文字位于原文“种子达人“部分:“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強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这部分内容通过刻画钟扬的住所,本来是为了体现他不为物欲束缚,一心专注科研的精神。但是因为地点在上海,很容易引发学习者对“北上广”高房价的负面联想。特定时期的高考录取率、农村生源上清华北大的比例、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这些敏感话题背后的负面信息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潜在的,而且又无益于单元主题,因此将此类内容剔除出教材。

学习提示位于每一课的课后,三课课后的学习提示的格式一致,第一段均为结合该课具体内容进一步阐释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例,学习提示的第一段指出“他们的岗位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学习提示与选文结合,共同让单元的内容模块化,并在单元内部产生聚合效应,形成一种单元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情感体验,更好地彰显人文主题的教育价值。

三、对接学习任务群的单元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有几个革命性的变化,其中一个是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结构课程内容,这种结构方式凸显了学习者中心的理念,强调了学习活动的建构作用,极大地突破了原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相应地,它也给教学实践操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篇章教学,对这种统整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实践活动的任务群,会觉得无从入手;其次,强调学习活动的建构必然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也让教师对教学的可控性产生疑虑。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单元组织,视为教材对新课标的积极回应。第二单元对应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相应地,第一课、第二课为通讯报道和新闻评论,属于实用类文体。

除了单元选文的文体对应学习任务群7,单元学习任务也对接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任务群7要求“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适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简而言之,任务群7规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是会读会用常用的实用类文本;学习方法是强调社会情境、强调活动;后者显然有别于文学类文本那种精雕细琢的文本解读,也有别于传统的封闭于文本脱离真实社会的学习。

“因为这一轮课改强调任务、情境、活动,力求避免过去那种烦琐的、机械的训练,所以统编教材不再设置课后练习,而是用最后的单元学习任务取而代之”,单元学习任务是单元导语中的单元核心任务的结构化展开,它整合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安排了四个综合性学习任务,兼顾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7的落实。第一个任务是基于课文的具体内容,开展与劳动为主题的专题研讨,该任务尽可能地将活动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勾连起来,体现了学习任务群对真实情境的重视;第二个任务是从文体类型和写作特点出发,设置了新闻作品相应的学习路径,该任务体现了鲜明的语文学科特征;第三个任务是自主拓展閱读课外的新闻作品,并撰写该作品的推荐书,该任务体现统编教材的开放性,好的教材都要具备一定的开发性,也就是将教材视为通向真实世界的桥梁,为此,教材为学习者预留了开放性的接口和空间,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接口和空间,将课内学到的知识作为跳板,自主引入课外的相应文本,丰富自己的建构过程;第四个任务是写作任务,该任务要求同时兼顾人文主题(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和文体要求(非虚构的写人记事),该任务的亮点在于,它反映了统编教材的一大编写思路,不再将写作独立设置单元,而是将其纳入阅读单元,成为阅读单元最后一个单元学习任务,从而实现了“读”与“写”的无缝对接,前面的三篇课文是写作任务的支撑,写作任务又是对阅读内容的深化。

四个学习任务,从人文主题到课内新闻作品的写法,再到课外的新闻作品的阅读与推荐,最后到结合人文主题与文体特征的写作,是一个整合了价值观教育、真实情境、学习内容、实践活动的结构化的链条;它比起传统教材的课后练习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往的课后练习,以“课”为单位,强调打桩式的机械训练,对促进学习者学会学习、社会参与等素养毫无补益;单元学习任务以“单元”为单位,极大地贴近了现实世界的阅读与写作的真实需求,同时还突显了交际功能。

单元的编排体例和内部结构设置反映了编者意图,并不代表单元教学在操作层面就能充分传递编者意图,因为知识的传授需要借助教师,教师对单元内容的再加工不可避免地渗透了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理解与认识偏离国家意志,教材编写的良苦用心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必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大前提下研究人文主题在单元目标、单元选文、单元任务设计的反映,在教学操作层面关注所有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教材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纵向上传递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横向上吸收、融合当代新闻作品的读法与写法;教材使用得当,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增值现象,衍生出劳动精神的新的文化意义。

〔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革命文化作品专题学习研究”(项目编号:MJYKT2019-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钟扬人文学习者
人文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凌晨3点的闹钟
时代之子的澎湃人生
时代之子的澎湃人生
在我心里,你永不会远去
人文绍兴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