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主题的变奏与赋格

2020-02-14 06:11丁云
戏剧之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赋格贝多芬

丁云

【摘 要】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其创作完全成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大大充实并发展了自18世纪以来“交响套曲”这一传统形式。本文主要对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进行分析,对该乐章中以固定主题旋律(原型)为主的多次、多种变奏进行理论解析。

【关键词】贝多芬;固定主题;变奏;赋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52-02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第三交响曲》的标题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它包含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快板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悲壮而深沉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为谐谑曲;第四乐章较明显运用了变奏原则为变奏曲。

一、曲式结构分析

该乐章的曲式结构如图1所示。

(一)变奏原则的体现

变奏原则即以母体为基础,用变奏手法引出若干变体,使接连不断的变奏重复具有曲式结构框架,这种结构原则称为变奏原则[1]。其主要特性是将固定主题进行不同的变奏式发展。赋格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主要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是“对题”。

从图1 可以看出,该乐章的原型是以一条低音旋律(如图2所示)为主题基础,进而展开了多达8次完整或片段的变奏延伸,体现了典型的变奏原则。

该主题旋律在多个声部中交织陈述,在变奏时,多次围绕该低音旋律为骨干音进行装饰性加工(如varⅡ),并随之发生节奏、节拍(如varⅠ)以及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如varⅦ),在保持整体旋律布局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细节的调整(如varⅤ),织体发生不同程度的改换,并在变奏的后期发生了调性的变化(如varⅣ)。

(二)单章套曲化的体现

单章套曲化是建立在边缘曲式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曲式类型,其主要表现形式,一是在套曲中,各乐章间融合度提高或某一乐章曲式功能发生转变而级别降低;二是各曲式部分独立性增强或某一曲式部分的曲式级别提升[2]。在该乐章中,各变奏部分独立性较强,表现出更多单章套曲化构思。其中多次变奏的材料组织表现出曲式功能的转换,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以原型主题为基础,从曲式结构上来看:var1为完全再现单二部曲式;var2、var4、var5为并列单二部曲式;var3、var6、var8为具有复调特点的赋格段;var7则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由此可见,乐章内部曲式部分独立性较强,具有明显的单章套曲化特点。

二、固定旋律的贯穿

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以原型旋律(如图2所示)为基础,经多次变奏以相似或不同形式贯穿整首乐曲。该固定旋律的原型为弦乐组的八分音符齐奏、拨奏展开陈述。

(一)固定旋律的衍生(附加旋律的出现)

在Var2中,衍生旋律主题(如图3所示)在固定旋律的基础上展开了第一次陈述,该主题所使用的乐器有单簧管、双簧管以及大管;共有8小节并在小提1和中提的演奏下重复了一次。

该衍生旋律主题在该乐章中共出现5次,发生了两次的调性变化。在Var4中,以D大调为基础,在长笛和小提1的演奏下陈述;在Var6中,以C大调为基础,同样也是在长笛和小提1的演奏下陈述;在Var6中,回到bE大调,在速度和节奏方面,产生了变奏。为方便辨识,笔者将该旋律主题用G来表示(如图1所示)。

(二)固定旋律为主题旋律

在9次变奏中,共有两次固定旋律(如图2所示)变奏为主题旋律。Var1即是固定旋律变奏为主题旋律,主要以固定旋律中音符时值扩充展开变奏(volin2),同时也丰富了其他弦乐声部的旋律。Var6是固定旋律第二次变奏为主题旋律,该部分变奏幅度较大;Var6的调性为主调bE大调的同主音小调c小调,其中前四小节的旋律进行为固定旋律在c小调的陈述,后四小节则在和声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展开了旋律的变奏。

(三)固定旋律为固定低音旋律

在该乐章的9次变奏中,共有5次固定旋律为固定低音旋律变奏。例:Var2的低音旋律与原型固定旋律基本一致,在该次变奏的后期,低音旋律展开音阶式的填充,提高了该部分的音乐流动性。Var4的固定低音旋律变奏主要体现在B部分,Var4的调性为D大调,曲式结构与原型一致,B部分的前段低音旋律除调性以外与原型基本一致,后段在节奏上变奏为三连音。

(四)固定旋律在赋格中的变奏

在该乐章中,共有两段赋格段,这两段赋格的主题以及答题都为固定旋律的变奏,主要在弦乐声部展开。同时赋格1与赋格2的主题都保持了固定旋律中前四小节的重要特征,在该部分中,贝多芬在与主题材料相联系的情况下,采用了赋格这一复调手法的变奏。

三、赋格段的特点

该乐章中,赋格段的主题旋律来自固定旋律的变奏。赋格1和赋格2均为四声部赋格,其曲式结构如图4、图5所示。

(一)主题、答题转调关系紧密

赋格1的调式以小调为主,主题的调性为c小调,答题的调性为主题的下属小调f小调;赋格2的调式以大调为主,主题的调性为bE大调,答题的调性为主题的下属大调bA大调。

(二)赋格主题关系紧密

两段赋格的主题都是以固定旋律为基础而产生的。赋格1的主要调性为c小调,赋格2的主要调性为赋格1的关系大调bE大调。除此之外,赋格2的主题与赋格1的主题之间为倒影关系(如图6所示,上部为赋格1主题旋律,下部为赋格2主题旋律)。

四、结语

在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中,该乐章以变奏原则为基础,同时结合了“单章套曲化”原则,第四乐章为《第三交響曲》的终章,在该乐章的VarⅤ中,结合了第二乐章的主要节奏动机(连续的附点节奏),使该变奏部分的动力性增强;在该乐章VarⅧ中,在Cl声部中大量运用了快速的三连音,该节奏型与第三乐章的节拍相呼应,同时在曲式结构上也有联系:VarⅧ的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由此可见,第四乐章作为《第三交响曲》的终章,在内容上是对前面三个乐章的进一步升华和总结,同时《第三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吴春福.音乐考研复习精要[A].曲式与作品分析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2]杨正君.“单章—套曲”曲式及其基本表现形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1):37-44.

[3]凌宪初,崔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赋格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贝多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