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向生活

2020-02-14 05:52李志文
课外语文·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生语文教学

【摘要】“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可以看出,生活和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要想在生活中有效运用语文,就必须结合语文教育和生活,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新课程明确要求“综合性学习”,以紧密联系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和实际生活,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要对这种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必须密切联系教育和生活。对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1-0042-02

【本文著录格式】李志文.让语文走向生活——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课外语文,2020,19(01):42-43.

在全部科目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把语文知识熟练掌握好,可以给予学生帮助,使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两种能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通常和现实生活相脱离,仍未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并不大,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到十分枯燥、乏味,实用性不足。新形势下,大部分教师不再只是机械化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和实际相联系,密切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应密切结合实际生活,语文课要尽可能和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以此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亲切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从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得出结论。教师应密切联系语文教学和生活,确保课堂教学和生活更贴近,结合实际,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学会、懂得和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很多细小的事情,作为旁观者,教师应及时捕捉到这些事情,并适机将其转变为自己情感教学良好的素材。同时,初中语文生活化,可以缩短学生和书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帮助,让其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为自我价值的体现提供有利条件。

二、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端即导入,设计的导入环节和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要对课堂导入进行精心设计,尽全力做到语言生动,形式新颖,和主题相符,同时还要做到导入学生熟悉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如此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可以促进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以《孔乙己》一课为例,教师在导入阶段,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名字的由来,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发现很多学生的名字是长辈取的,同时寓意深刻,有对孩子的期望,也有的是对孩子的祝福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读课文,了解“孔乙己”的名字从何而来,通过阅读课文,学生知道孔乙己的名字是别人随意取的。此外,由于孔乙己说的话让人似懂非懂,而“孔乙己”这个名字也让人难以理解,象征着人们对他的嘲笑和讽刺。在这样的导入中,因为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内容,同时所讨论的问题和学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们会踊跃参与其中,可以借助此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

创设学生熟悉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情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此外,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和语文学习,从而让学生养成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苏州园林》一课为例,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苏州园林,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把一些与苏州园林相关的园林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这些优美的图片,充分展示了园林风光。这样,教师在最开始便让学生初步认识苏州园林,这些图片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真实情境的感觉,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在上课,而是置身于苏州园林中观赏风景。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把生活实景再现出来,这就是实际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体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可以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

(三)教材内容生活化

在语文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觉得教材内容十分深奥,和我们普通的生活不相符。实际上,教材内容尽管是通过精心选择录入其中的,但文学作品均体现了我们的实际生活,其主要从生活中而来,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和教材内容的特殊性相结合,把学生熟悉的与生活相似之处当作契合点,密切融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如此,在潜移默化中缩短学生和教材内容的距离。

以《羚羊木雕》一课为例,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我”和父母之间因为沟通少引发矛盾的故事,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所有人均遇到过和课文中主人公相似的情况,于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引导:“你们和父母之间产生过矛盾吗?均是如何解决的?”最开始,学生害怕回答问题,为了让其敞开心扉,积极展开交流,教师可以把自己在青春期时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十分认真,也积极开始表述。如此,教师利用学生对教师生活强烈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对本文的主旨予以了强调:只有敞开心扉和父母认真交流,才可以将矛盾有效解决,构建和谐家庭氛围,为我们的快乐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布置生活化课外作业

要想将语文这门课程学好,就必须密切联系生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竭尽所能结合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详细而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同时密切联系这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在校内外的实际生活。当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应立足于课程内容对相关的课后作业进行布置,应注意作业布置的多样化,并进一步规范作业的布局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布置一些具有较强课外生活性、现实意义重大的作业。

以《小石潭记》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完本节课后,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在课下实地探寻生活中值得写的建筑构造或人物景观等,并展开尝试性的描述。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并寻找、描述和观察生活环境中新鲜的事物,从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享受快乐的同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紧密联系生活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给予学生帮助,让其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使其在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學生会主动联系语文和生活,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观察生活和社会。给予学生鼓励,让其大胆学习和运用语文,感受语文的价值与作用,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语文知识得到丰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感悟生活能力的增强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李培恩.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考试周刊,2017(81).

[2]王学良.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初中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J].课外语文(下),2018(9).

[3]罗通.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10).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初中生语文教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