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2020-02-14 05:52章燕君
课外语文·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书籍是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载体,让学生广泛阅读成为语文学科共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具备足够的阅读量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以及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应从多方面优化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1-0085-02

【本文著录格式】章燕君.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课外语文,2020,19(01):85-86.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提出的全新概念,即学生应具备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关键技能和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重点研究课题。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部分,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由人文知识、思维发散、语言运用三方面内容组成。所谓核心素养即个体素质,涵盖行为方式、个人品质、个人能力、知识储备等多方面体现,不同于单方面知识水平、道德情感、能力运用,更在于强调全方位和整体性发展。识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属于基础组成,在于了解课文作者写作背景和理解文章含义,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方面综合能力运用,从而形成阅读兴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套路回答,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文化素养熏陶,更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倾向于带着对文章背景和内容的理解系统化梳理内容。与此同时核心素养下新型教学模式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特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再局限于知识储备和深化理解,还在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会体现在一言一行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以《怀念母亲》一课为例,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体会季羡林先生对祖国的浓浓思念,充分感悟大人物的深刻爱国情怀。教师应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关键性生字和词语,由此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相关教育家曾说过,文字好似一道桥梁,一边的桥堍站着作者,另一边桥堍站着读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愿意通过或能不能过去需要语文教师引领,因而语文教师应善于整合课程资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将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情感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和统一主题,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语言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以《火烧云》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借助“我爱火烧云”主题统领整堂教学。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火烧云信息,使其初步认识火烧云。课堂学习中则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描述火烧云语言并将其和自我感受到的火烧云相比较和讨论,品味作者笔下神奇的火烧云。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描绘火烧云,并开动大脑为绘画搭配一首小诗,之后相互展览评比。语文教师在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并运用所学方法写一篇有关自然现象的壮观和神奇的作文。上述教学方式避免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将作者描述和学生观察体验相结合,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阶段显著的个性即充满好奇和富于幻想,语文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应恰当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想象语段,一方面可以丰富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还能拓展学生思维。

(二)巧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就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其信息量大、形式内容丰富以及声情并茂的特点受到师生欢迎。教师在应用时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巧妙应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去过桂林?,或去过桂林的同学能不能为大家讲解一下见闻?”有学生回答:“我去过北京,看到过天安门,也去过上海,看到过东方明珠,但没去过桂林。”教师听了后就说:“想必很多同学没有去过,今天就可以和老师一起学习《桂林山水》,感受桂林風景无边的魅力。相信大家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会对桂林产生深刻的认识。”之后语文教师为学生呈现提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其中有壮阔的丛林,还有清澈的溪流。教师继续引导:“那大家想不想看桂林山水的动态视频呢?”学生立即回答想,甚至平常不爱学习的学生也打起精神认真观看多媒体课件。视频中有阳光照射下的山,也有温柔多情的桂林水,学生瞬间沉浸在教师制作的课件中,深刻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再以《日月潭》一课为例,由于学生基本很少去过日月潭,深入了解更不知从何谈起。对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集日月潭动态视频和图片,必要时可借助电子教室管理软件的屏幕广播组织学生观看,瞬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此教学方式可以缩短课堂中繁琐单一的重复叙述事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合理设置问题 活跃学生大脑思维

相关教育者指出,问号是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多数伟大发现可将其归结为“如何”二字,而生活和学习的智慧在于善问“为什么”,形成良好的创造力。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受年龄影响,好奇和好问是此阶段学生的天性,但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因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经常忽视学生内在潜能,更忽视学生提问和质疑能力,因而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活跃学生大脑思维。以《观潮》一课为例,该篇课文主要讲述壮阔的钱塘江大潮情景,正式授课之前可以先提出相关问题:“大家节假日去哪里玩了?”“有没有拍照片?”而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外出游玩的照片制作成简短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问学生:“有哪些景观是世界闻名的?”让学生在节假日去感受一下,此时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之后教师顺势引出教学内容,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善于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指出,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目的在于解决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生活是典型的教材,在学习中应借助生活让学生有所感悟和了解,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以《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为科普性说明文,内容较为单一枯燥,其教学难点和重点即让学生如何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家里周边附近的小溪以及河流的水质,再询问长辈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环境变化并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逐渐发现当前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之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该如何保护环境?”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保护环境重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渗透,语文核心素养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教师也应完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文学素养和语文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贞.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8(4).

[2]杨慧青.关注阅读,践行核心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课外语文,2018(9).

[3]朱鹏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9).

[4]程朋军.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阅读力”的构建[J].安徽教育科研(内刊),2018(6).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