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互涉

2020-02-14 05:52张淑环
课外语文·上 2020年1期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形成独特的体验,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是个难点。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在单元文本、课外文本、文本与生活之间开展多个对话深化了语文学习,达成了高效课堂。

【关键词】文本互涉;单元文本;课外文本;文本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1-0075-01

【本文著录格式】张淑环.文本互涉——让文本对话更高效[J].课外语文,2020,19(01):75,7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特别强调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话深入理解与感悟文本。

我们在语文课上进行阅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个文本之间的对话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阅读教学是多元化的,课文仅仅提供了一个范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开展群文阅读,让“文本互涉”,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文本,深化我们的语文学习。

所谓“文本互涉”,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与互相参照,在文本解读和对话中深入对主题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形成独特的体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表达方法是通过“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多个典型材料。课上组织学生再读文本,总结伯父的特点,并归纳作者选取材料的角度,体会“材料”从多个角度表现“人物特点”的关系,让学生交流体会。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归纳:写作中选取多个典型材料要为表现中心(人物特点)服务。基于这样的定位,为更好地达成目标,我把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为“文本互涉”,通过课内外多个文本的引入,在文本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教师、读者与生活的多重对话中完成“如何围绕中心选材”这一教学内容。

一、从贴近文本的地面起飞,实现单元文本之间的对话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选取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是鲁迅自己写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则为他人眼中的鲁迅,为把鲁迅的形象体会得更深入,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握人物特点选材的环节,我把文本的解读和《一面》《有的人》建立了联系。

例如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笑谈《水浒》”这件事的选取,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读书”这一特点,学生谈到“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夸自己,实际是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顺势问:“鲁迅先生还关心谁读书?”学生马上就谈到了《一面》中的阿累,接下来就“鲁迅先生是怎么关心阿累读书的”学生谈得好不热闹,我又问“我”“阿累”代表的是什么人?学生异口同声“青少年”,课文选取《笑谈〈水浒〉》”这一材料是为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服务的,这样的文本对话学生对鲁迅先生关心教育青少年的特点也理解得具体深入。

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作者选取这一材料是为表现鲁迅先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对敌人的憎恨,彰显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特点。当孩子谈到“救助车夫”动作描写时,我问“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你可以用哪句名言来形容鲁迅?学生立即回答“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特点就溢于言表了,我又问“你还在哪篇文章的学习中感受到这种精神”,学生马上谈到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有的人》,学生又是一阵畅所欲言!这样的文本解读,在多个文本之间的对话,师生对话、不同层次的读者对话引领中鲁迅先生对穷苦仁人的同情,爱憎分明的特点理解又深入许多!

可见,教师通过“文本互涉”在多个文本之间展开对话能够更好地学习目标文本,突出单元主题,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变得丰富,变得多元化。

二、课外文本的引入,让课堂目标的达成更为高效

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会“选入作品的材料必须为表现中心(人物特点)服务”,并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我还引入了《鲁迅嚼辣椒驱寒》这一文本。大家知道《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刻画的是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那选入作品的材料,就应该为表现这一特点服务。

《鲁迅嚼辣椒驱寒》这个文本体现的是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的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成绩非常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辣得额头冒汗。他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幻灯片字幕引发学生读后思考:这一文本写的是鲁迅什么事?你感受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我们能把这个材料写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吗?学生的反应当然是在意料中的,鲁迅刻苦读书的事怎么能去表现他“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特点呢?所以那些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材料写进文章就像要盖楼房,让你买建筑材料,你却先买回了空调彩电一样,派不上用场,顺势总结“选取材料要为表现人物特点服务。我们写文章,先要确立中心,然后再去选材,并从多个角度选取材料,使人物特点丰满;同一类型的材料再选一次,留下典型的;与中心无关的材料绝不能写进文章”。有了这样的课堂处理,学生在写作时就会合理选材,不仅达成了本节目标,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更为厚实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實现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凸显三维目标达成的统一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实现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凸显三维目标达成的统一,也是这节课的收获之一。《笑谈〈水浒〉》中有这样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小周晔既羞愧,又悔恨,比挨骂挨打还难受。从此,读什么书不再马马虎虎了。我引导:“伯父委婉地批评了我读书太马虎”效果如何?你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吗?平时你的老师或父母是怎样教育你的?学生侃侃而谈,说到父母的严厉训斥,“那你觉得当你犯错误时长者像教育鲁迅一样教育你,能有效吗?”学生笑了。可以说立足文本联系实际谈感受,彰显了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达成,可谓“润物无声”!

综上所述,“文本互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挖掘文本对话的深度,更能拓展文本对话的广度,让我们依托文本互涉,深化语文学习,高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