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带上她的眼睛》中的三“变”

2020-02-14 05:52宫明哲
课外语文·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时空变化情感

【摘要】《带上她的眼睛》是中国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其以细腻的情感、离奇的情节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由于科幻迷在中国读者中一直属于小众,直到入选语文教材才得到重视,本文试从时空、人物情感、生活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时空;情感;生活态度;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1-0119-02

【本文著录格式】宫明哲.谈《带上她的眼睛》中的三“变”[J].课外语文,2020,19(01):119-120.

《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作品,小说讲述了人类的一艘地底探索飞船失事,领航员被永远困在了地心的故事。科幻作品,要求在尊重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一般来说,好的科幻小说应同时具备“逻辑自洽”“人文关怀”和“科学内核”三大要素。刘慈欣的作品一向以“硬”著称(硬科幻即在已有的科学框架内,严格地推演某一种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或新发明给人类带来改变的技术内核型小说),而《带上她的眼睛》却并不属于这类“硬科幻”,刘慈欣也曾坦言这篇作品并不属于“我热爱的那类科幻”。纵观刘慈欣的创作历程,这是一篇少有的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通俗化叙事的科幻作品。通常这一类作品并不涉及复杂的科学技术,反而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刘慈欣先生本人也在其另一部小说《诗云》中借主人公伊依的口说出:“技术是反诗意的。”孙绍振教授认为:“科学的理性要求充足的、带普遍性的理由,而情感逻辑要求的则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的理由。”这一篇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此。

大刘的这部作品中处处彰显着一种“工科生的浪漫”,情感丰富细腻,客观世界的场景变换与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换相得益彰,并且时刻处在科幻文学所特有的“技术内核”的监督之下。小说通过时空、人物间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三重变幻,将小说最关键、最内核的矛盾予以诠释,铺陈出一幅横盖天地的画卷。

一、时空的变化

在小说中,需要理解的关键技术只有两项,而且不涉及具体的技术细节,因而很容易让没有理工科知识基础的读者所理解。其中一项是密度极高的地底探索飞船,另一项是使用超高频信息波传递视觉信息的传感眼镜,也就是标题所说的“眼睛”,这种传感眼镜后来逐渐发展到可以通过采集脑电波,使接受者能够感受到触觉和味觉。一般来说,这种传感眼镜是常驻太空的宇航员为了节约开支与时间所使用的一种道具,由地球上的人佩戴并传递电波,让常驻太空的宇航员也能够感受到地球的风景与气息。

矛盾点首次出现是在主人公首次见面时:首先是通讯的延时,即使是驻扎在月球,与地球的联络也有两秒钟的延迟,而近地轨道是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去缓解思乡病的;其次是“她”的装备很奇怪,明明是身处在外太空,太空服的隔热系统和冷却系统却异常发达。这两处与常规的认知明显不符,除了使小说内容在科學上要解释得通,还为接下来小说情节的反转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的真实情况与“我”所设想的是有“天差地别”的。

原来人物所处的空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不是真空的外太空,而是由致密的液态铁、镍包裹着的地心,在“她”的头顶上,是地球四十五亿年的漫长岁月。常驻在外太空的人所得的是思乡病,而“她”就身处在地球的核心,得的不是思乡病,而是幽闭恐惧症。我们常用“天壤之别”“云泥之别”来形容差距之大,而刘慈欣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远超天地差异的画卷,空间的转换由外太空转换到地底世界,是对白居易“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真实写照。

二、情感的变化

在“我”与“她”初次见面时,女孩反复纠结“旅行”的目的地,这是传感眼镜最后的使用机会。但“我”却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导致无法理解领航员,甚至还笑出声来。由于主人公“我”是一名航天系统的工程师,每天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所以生活的一切在“我”的面前是灰色的,这一次旅行仅仅是放松而已,并没有什么别的意义,而对于地心领航员来说,这一次所谓的“旅行”是她与地面最后一次使用微波传感进行联系,多彩的世界便与领航员绝缘。小说中提到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刘慈欣先生在文学创作中给了这位中国的“海伦·凯勒”最后三天光明。孙绍振教授认为:诗歌中人物的情感是心心相印的,而小说之中人物的情感却是“心心相错”的。人物之间情感的错位是小说作品情节发展的动力,也是作品具有文学性的根本所在。但在此处,二人之间不仅存在着情感上的错位,连所生活的世界也是截然相反的,生活在地面的工程师与被困在地心的领航员宛若生活在两个客观世界,在真相大白之前,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心,而且还隔着人类科学技术无法逾越的自然壁垒。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由之前的“心心相错”变成了“心心相印”,尽管领航员与地面的一切联络已经断绝,尽管“她”在地心,“我”在地面,但是这种情感上的认同一旦被建立起来,人物在空间的隔阂也就不再重要。“她”在地底合上眼睛,眼前就能浮现出广阔的草原,而“我”在地面,随时能够感受到地心处那一颗顽强跳动的心脏,这种情感上的“相印”正是中国人常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是又超脱了这首诗的空间想象,先是将人物的距离拉大到永世不能相见,再实现情感的认同。

三、生活态度的变化

在这次旅行之前,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主人公眼里的世界是灰暗的,没有一丝色彩。从这里可以看出,刘慈欣的这部小说描绘的是未来的场景,虽然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是贫瘠的。

“在这个时代,得到太容易了。物质的东西自不必说,蓝天绿水的优美环境、乡村和孤岛的宁静等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所以人们不再珍视什么了,面对着一大堆伸手可得的水果,他们把拿起的每一个咬一口就扔掉。”

这不仅是主人公个人的精神危机,也使整个时代的人们处于这样的精神荒漠之中。人们在物质上几乎拥有一切,但精神上却一无所有。与此相对的是,地心领航员虽然被困在了地心,她的世界是一个仅有十平方米的隔绝舱,只能靠着冷冰冰的生命维持系统来生存,陪伴她的还有未来五十年的孤独,但是在生理与心理双方面的巨大压力下,领航员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美的追求,能够通过“眼睛”去发现并感受生活中每一个美的瞬间,甚至在与地面的通讯完全断绝之前,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而航天工程师“我”在这次旅行之后,裤脚上沾了几颗草籽,这几颗草籽不仅是粘在裤脚,更是种在心里。

同时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世界在“我”眼中仍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

显然,生活在这个急躁、忙碌的时代的“我”,也受到了这位林妹妹的感染,开始学会了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尽管生活还是一片灰暗,但是“我”已经开始珍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这部作品与刘慈欣的其他作品相比,并没有奇绝的想象,也没有关于人类生死存亡的思考,更没有其他作品中常见的史诗级的场面,但是其语言和情感非常细腻,在刘慈欣一水的“硬科幻”作品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小说的最后一句,文学之美与客观世界的现实产生了矛盾:地球并不是一个规整的正圆球体,并且地球陆地表面也并非是一马平川,主人公与她的距离将保持恒定的想法若以机械的理性思维去看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审美价值战胜了理性逻辑。本来这一类是属于科幻读者最爱挑的,也是科幻作品中最忌讳出现的“明显的硬伤”,却在审美价值的关照下实现了美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永辉,张华.这才像在生活——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赏析[J].名作欣赏,2018(14).

[2]姚利芬.“你那儿的世界真好”——谈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的通俗化表达[J].名作欣赏,2018(14).

作者简介:宫明哲,1994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时空变化情感
跨越时空的相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镜中的时空穿梭
从9到3的变化
失落的情感
情感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这五年的变化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