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在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中应用之微探

2020-02-14 05:52邓勇杨春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问题链文本探究

邓勇?杨春华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一、基本含义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堂提问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问题整体,即问题链。首先,课堂提问要源于文本内容,所提问题要出自文本;其次,所提问题要有层次并互相关联。再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均有思维含量。同时,问题的设计应逐步深入递进。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的铺垫,并依次顺延下去,环环相扣。

二、教学分析

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问题链”应用于英语泛读教学中的案例,是基于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之后的班级分享与成果展示,是学生对于文本的初步阅读后进行的一节阅读讨论课。本课将文本分为四个部分:话题导入、故事复述、人物分析和主题探究。教师先话题导入,学生运用图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随后,教师采用“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帮助学生内化语言。最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本主题,运用想象力为主人公设计未来。将语言学习及思维培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化文本内容、拓展主题内涵、发展评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分析

首先,运用图片,帮助学生内化文本。

教师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文本:

Do you like the story? Why/Why not? 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学生边听边思考,即兴发表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运用图片,就主要情节提问并呈现问题。

在问题的驱动下,小组合作获取信息,学生利用图片、梳理文本、理清故事脉络;再根据图片、运用文本词汇、复述文本主要内容,深化对文本内容地理解。

其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

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What happened to Gerald? 学生回答He was bullied by Billy and his gang.之后提出一系列问题:What trouble did Gerald experience? Who helped him? What did they do to help him? What happened then? 在上述问题的驱动下,小组合作,梳理文本,把握文本脉络,整理和提炼文本信息,学生看图复述文本。然后,教师抛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人物:What do you think of Hoppy/Gerald/Billy? Why do you think so? 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阅读文本,忠实于文本,领会文字的深层含义,在文本中找事实,运用所学的语言,做出概括和有逻辑的判断,;通过人物的挖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人物。之后,教师提问: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story? 教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探究文本主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能够给出恰当的理由,逐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之后各小组分别在全班交流体会、分享观点,学生们在聆听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引发深层思考,生成对于文本的理解和看法,并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最后提出问题:What might the next part be about? 这个问题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展开逻辑思考,運用想象力,创造和产生自己的思想,为主人公设计一个未来。

此外,“问题链”驱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故事复述部分的问题属于展示型问题,是文本理解的基础;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分析人物部分的问题属于参阅型问题,是文本理解的深化;是帮助学生分析、评价人物而设计的问题。主题探究部分的问题属于评估型问题,是文本主题的升华,这类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深层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实践反思

围绕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

1.“问题链”驱动,内化文本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问题从易到难要形成一定序列,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问题自然连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分为四部分:话题导入,故事复述,人物分析及主题探究。四个环节是由浅入深的问题联接,形成一条问题链,融合了文本内容的疏理和评判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评价人物性格、拓展主题内涵。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有所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2.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

在课堂上,学生是阅读和思考的主体,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联系自身,把自己放在文本主人公的位置上进行反思和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内化文本进行语义建构和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看法的机会,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深层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3.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复述故事,分析人物,探究主题,每个环节都是由小组活动来完成。小组合作探讨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质疑文本,自由提问,讨论中,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中没有统一的答案,任何新意的观点、看法都会受到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观点都受到尊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有效地形成生生互动,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拓展思维,合作是这一步骤的核心。

结束语

问题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阅读课堂的问题设计应有一定层次,不同层次的问题应相互联系;教师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忠实于文本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探究问题,加深理解文本内涵。

猜你喜欢
问题链文本探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设问引导探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