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

2020-02-14 15:44马桂华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城镇化人口

马桂华

摘  要:土地城镇化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土地利用的变化是城镇化最显著的特征。土地的高效节约利用是主要方式。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人口在不断的集聚和再增加,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小城市人口流向大城市的过程。伴随着人口地区间流动,新流入人口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人口城镇化不仅仅体现在表象的人口流动,还体现在经济、资本等生产性要素地区间转移,以及伴随着人口流动带来的职业、身份和价值观念、文化层次的转变。人口城镇化较之于土地城镇化是立体式的城镇化。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土地城镇化;互动机制

第一章 相关概念认知

一、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小城市人口流向大城市的过程。伴随着人口地区间流动,新流入人口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人口城镇化不仅仅体现在表象的人口流动,还体现在经济、资本等生产性要素地区间转移,以及伴随着人口流动带来的职业、身份和价值观念、文化层次的转变。人口城镇化较之于土地城镇化是立体式的城镇化。

二、土地城镇化

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土地城镇化是城市土地利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在扩大中土地的权属关系从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和土地用途从农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过程。评价土地城镇化是具有综合的指标体系,土地城镇化量的方面是可以用城市土地需求面积、城市土地的新增面积、城市土地增加率等指标来分析,质的方面是指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效率,集约化和节约化发展。土地城镇化量的指标反应在城市发空间的变化上通常是用城市主城区建成面积来表达,质的方面主要是用来反应土地利用效率、绿色发展,土地开发与自然环境关系等方面。土地城镇化是质与量的统一,在土地开发利用是既要考到量的增长又要主要对于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的訴求。

第二章 人口—土地城镇化理论模型构建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两个重要内涵,城镇化是以人口和土地为代表主要要素结构和要素交换发展的表现。土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使得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得以落地,这是土地要素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人口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要素,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因和助推力。人口-土地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保障。

一、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第一,在人口城镇化对于土地城镇化影响上,要素市场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要素支持,人口要素是城市要素市场供给的核心,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着人口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城市医疗、文化、娱乐和教育等多方面的诱惑,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转移过程,大量的农民涌入到城市对住房以及公共道路交通和娱乐文化产生巨大的需求,这些都增加了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政府为了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不得不加快城市一二级土地市场的发展,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政府可以从土地拓展的形式将集体土地通过征收征用变为城镇建设用地,也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和城市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等形式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第二,土地利用结构受制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土地城镇化的利用机构可以鲜明的反映出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土地利用结构上主要是以农用地为主,这取决于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推进现代工业的进程中,工业用地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工业用地占主体。随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土地利用结构上逐渐地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这时期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比较大。在三种不同的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取决于人口转移和人口对于土地需求的变化。

二、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第一,在城市城郊农用地的发展需求上,由于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城郊农村拥有的集体土地不断地被征收,相应的获得土地补偿款。失地农民逐渐地转移到城市中来谋生,获得的土地补偿款可以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口城镇化转化效率和转化成功率。远离城市的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作价入股等形式将农用地进行转移,通过转移来获得相关的土地收益和土地报酬,这部分转移是使用权的转移。城郊和远郊实地农村都可以利用获得的土地补偿款来实现人口城镇化的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的成功率。

第二,土地城镇化的进程中会带来土地价值的暴涨,产生土地价值增值现象。在土地财政的引导下政府也积极维持土地价格在一个高区间内。通过招拍挂、协议等出让方式获得土地出让金,政府会积极的投资于城市公共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开发区及新区的规划开发,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一个较好的发挥空间和营商环境。纵观城市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城市房地产开发史,城市经济的不断扩张会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机遇,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同时,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 土地单位利用效率在不断的提升,土地投入产出比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开发需要人口来实现,土地的增值效应会通过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来推动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土地城镇化可以为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提高空间支持,人口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第三章 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制约着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人口转移到城市带动发展的直接体现,人口在城市集聚区域是经济发展程度较快和较高的区域,由于政策制度原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我国的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初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形成了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口虹吸效应。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受到城市医疗、文化、娱乐和教育等多方面的诱惑,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转移过程。

城市主建成区面积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善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主建成区面积。在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时期,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对于城市工业用地或产业用地的需求,人口城镇化带来的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会增加对于城市居住用地和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需求,工业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和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需求增加都会受到当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现代农业逐渐朝着集约化、现代化和高效化发展的过程中, 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相对来说可以提高土地单位产出比,建设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对于农用地的土地需求。

二、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制约着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土地需求扩张得益于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在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用地需求不断增加,成为土地出让市场的主角。政府为了鼓励工业化的发展和加速第二产业的推进,在工业用地出让上持有较积极的态度,采用土地划拨和低于市场价出让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用地由于地块面积大,建设和投入使用限制多,大多位于城郊区域,工业用地的扩张是伴随着城郊区域农用地的减少出现的,所以此阶段人口和土地城镇化都是处于相对高速发展的时期。

伴随着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具有高附加值或高劳动力需求的特点,第三产业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低于第二产业,在土地建设利用更多的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土地集约化程度,此阶段人口城镇化促进高速发展时期,人口需求逐渐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土地城镇化从量到质的转变,土地城镇化的效率提升。

三、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原始动力。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机会和机遇较少,依据于人口迁移理论剩余的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体现着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促使着农村人口和小城镇人口在大城市定居和繁衍来完成人口城镇化,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人口逐渐被第二三产业所吸纳,促使了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着城市土地需求的增加和城市空间的扩张,由人口城镇化来带动土地城镇化。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集合体,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扩散得益于城镇化的作用,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土地的开发推动着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城市更新。土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持,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性活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空间范畴,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保证,土地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是城镇化朝着高效利用发展的表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制度因素对土地—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或互动机理,为全面推进土地—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最终解决人地协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昱,田伟腾,马文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生态经济,2019,35(08):104-110.

[2]周鵬超,张宏敏.河南省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性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07):110-117.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