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的创新

2020-02-14 05:56肖智铭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受众创新

肖智铭

摘要:当下,在电视节目内容严监管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优秀的文化类节目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行业制作的标杆。本文通过研究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以求探索文化类节目如何“去粗取精”,以更加优质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吸引更多的观众。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创新;互联网;受众

一、文化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往往围绕一定的文化内核展开,以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等文化形式为背景,以传承传统文化、增强艺术修养、解析历史事实、普及科学知识等为内容,有内涵、有品位,以文化传播为宗旨。如文化类综艺节目,就是以文化传播为核心,辅之以娱乐元素。近年来,不断有优质的文化类节目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产生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化类节目以往的看法。不难看出,对文化节目形式上的创新,是其能获得大众认可的最主要原因。本文着重于讨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以及在今后道路发展方面的可能性,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二、文化类节目的创新

(一)文化类节目创新之变

当下的文化类节目有着共同的发展趋势: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同时适当加入变革的元素。

1.互联网化的生产方式

对互联网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便是这种趋势鲜明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式的生产方式,已经较为深刻地融入了新文化类节目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之中。相对于传统的文化类节目,新文化类节目更加关注青年群体,注重对年轻化受众的开发与吸收。节目的设计环节与流程等细节也更加考虑年轻化受众的喜好与感受。“互动互联”是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应用互联网生产方式的文化类节目焕发新生的关键。当下的青年群体,成长于互联时代,更加注重二者之间的沟通代入,对于互动联通以增强自身体验的需求无疑比前代人更加强烈。因此,互动性较强的事物对于吸引青年受众的效果无疑更佳。

2.新技术的生产助力

其次,对新技术的包装与应用,亦是新文化类节目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新式灯光技术,三维立体技术,全息动画技术,VR技术......都在新文化类节目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对视觉听觉体验的优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与新文化类节目重点开发关注的青年受众对感官体验的侧重密不可分。相对于文字,当下的青年群体对感官类事物如图表更加敏感。感官类事物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更加符合青年群体的胃口与需求。

(一)文化类节目创新之不变

1.弘扬文化的初衷不变

然而,与传统文化类节目相比,新文化类节目尽管做出了较大的转型的努力,但是其初衷与目的,总体上还是保持不变的态势。文化类节目大多以弘扬传播文化为主,虽然文化的种类,历史厚度,受众群体有所差异,文化本身,还是其侧重的传播主体。也就是说,多数文化类节目,不论经过多少综艺化,娱乐化,大众化以及多元化对其进行包装,宣传,其初衷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偏移,文化传播依旧是其最本质的内核与性质,只是传播手段以及形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2.追求受众的目的不变

提高收视率,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则是文化类节目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目的。收视,是电视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文化类节目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既是优势,也是其无法摆脱的局限。文化类节目所涉及的领域往往比较正式严谨,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和求知的精神去认真对待,这与当今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脱节比较严重,也导致了文化类节目吸引的关注度与收视率无论是增长率还是增长速度都显得后继乏力,难以取得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新文化类节目以各种方式寻求突破口,推动自身格局的转化与升華,以走出传统文化类节目遭受的生存的困境。因此,在新文化类节目进行创新的背后,其用意与目的,与传统文化类节目也是一脉相承的。

三、文化类节目的改进方向

文化类节目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不容忽视。

(一)平衡严肃性与娱乐性

首先,文化类节目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文化的传播与娱乐化二者矛盾的平衡。需要谨记,为节目添加娱乐化元素是调动收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而绝非是出发点。传播文化才是文化类节目创立的初衷。时刻注意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非常关键。一旦二者之间失去平衡,文化类节目传播文化的功能便容易受到否认甚至丧失,在向观众群体进行传导的过程中容易使观众的注意力产生偏移,从接收文化内容转向娱乐化内容,那么文化类节目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以及意义。因此,把握好文化类节目中注入娱乐元素的尺度,是今后文艺类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对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

其次,在许多文化类节目中会有意识地引入西方媒体的节目制作模式。这对国内文化类节目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少走弯路,更高效地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借鉴的过程中,有的节目对外国模式不做鉴别,罔顾实际,全面照搬,在博取噱头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节目的活力,破坏了观众的心理预期,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因此,推动外国借鉴节目模式的本土化,使之适应中国国情,是每一档文化类节目都应做到的基础工作。中国与外国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在情趣,审美与以及对文化的理解层面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意味着,外来模式若想在中国立足,必须对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及创新,使之与中国的主旋律相契合,便于中国观众的理解与吸收。

(三)善用互联网

最后,文化类节目应当善于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工具,注重营销宣传手段的创新,增加社会知名度,强化观众的期待感,在社会上营造起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节目效益的提升。《国家宝藏》在正式上映前一个月,就以短视频宣传片的方式通过网络各大媒体向社会投放。在共计16条短视频中,涵盖了对本档节目的节目预告、博物馆简介、小剧场小品、国宝欣赏、节目插曲MTV、今生故事访谈、馆长阐述、拍摄花絮等,提前令社会公众对其优良的节目质量有所了解,也使得观众对其全新的节目模式产生兴趣。节目组通过全新的营销宣传方式,加上节目本身过硬的品质,使得《国家宝藏》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信息流通传递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文化类节目在制作以及发行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前期的信息流转工作。

猜你喜欢
互联网受众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