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晖教授“求实求精”本草考证学术经验探析

2020-02-16 03:05吴孟华马志国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本草炮制药材

张 英,孟 江,吴孟华,马志国

(1.暨南大学 药学院,暨南大学 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岭南资源分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2;2.广东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曹晖为暨南大学教授,国家级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兼任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药材饮片第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曹教授在中药研究领域耕耘近40年,主要从事本草学、生药学、中药资源学、炮制学等方面的研究。曹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本草文献、药学史、本草考证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具有创新性且独具特色的学术思路和学术见解,科研成果丰硕。笔者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曹教授的学术经验传承人,现将曹教授在药学史和本草学领域形成的独到学术思想和丰富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并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追根溯源,求实求精,考证《本草品汇精要》

数千年来,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对古代本草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可为深入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及发展前景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本草品汇精要》作为明代官修的一部综合性本草著作,为明孝宗敕命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于弘治18年(公元1505年)编修。该书是在宋代《政和本草》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发展,以“删《证类》之繁以就简,去诸家之讹以从正”为宗旨,以“精”“要”为原则编撰而成,内容涉及药物鉴定、炮制、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书成之后密藏内府未获刊行,因此后世文献关于此书的记载很少。《本草品汇精要》原本及10余种传抄摹绘本散藏于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和科研院所中,直到1936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历代本草著作相比,《本草品汇精要》继承而不泥古,在编写体例、内容特色、彩绘药图等方面具有诸多开创性的改进和发展。遗憾的是,关于《本草品汇精要》系统的考察和考证一直是文献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尤其对其原本及药图国内学者更是难睹其原貌,亟需通过系统的文献学调研对其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内容特色及药物品种等进行梳理总结。

1988-2018年,曹教授带领团队在30年间对《本草品汇精要》进行了大量研究,对海内外的《本草品汇精要》传抄本10余种版本及其源流进行了详细考察,并从版本源流、药物品种、内容特色等多重角度,完成了对《本草品汇精要》的系统整理与研究[1-15]。1991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科研基金的资助下,曹教授多方收集与复制流失于德、意、日等国的抄本及彩图,历时3年完成了“《本草品汇精要》校点注释研究”项目,基于此研究成果编撰出版了首部图文并貌的《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16],使《本草品汇精要》重现全貌,填补了此书研究的空白,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书中附图尚为黑白影印。

在《本草品汇精要》的内容特色方面,曹教授认为该书在宋代官修本草的基础上融入了金元医家诸说,删繁就简,内容更加丰富实用,一改前人之“繁引叠论式体例”,择要取精,集成为提纲掣领的“名、苗、地、时、收、用、质……赝”等24则,增加了金元医家学说,丰富了“气、臭”等中药药性理论,突出概括了药物的功效主治,在统一用药品种、把握药材质量、纠正药物混用、鉴别药材真伪优劣、重视道地药材,以及药物的采造时月、贮藏保管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在《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的基础上,曹教授带领团队在药物基原方面,重新确定品种,并对某些药物的归属进行了符合药物实际情况的调整和改移,使用更为简洁的文字,配以形象的彩绘药图,为考察明代药物基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经过大量的考证、注释与修订,2019年,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彩印新校注本[17]。《本草品汇精要》彩印新校注本的出版,使中国古代最后一部官修本草以全貌问世,使其埋没数百年的光辉重新绽放,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源泉。

2 捕捉细节,发掘新史料,考证中国药学会创会史

曹教授认为,考证过程要以发掘、积累史料为基础,以整合和考辨为目的,即发掘、积累、整合和考辨史料均为考证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曹教授通过广泛收集回忆录、内部图文资料和早期相关文献,为考证结果提供翔实依据;另一方面,长期的寻踪觅迹更提供了兼顾收集和拓展其他考证主题的机会。回顾对于中国药学会史的考证过程,曹教授深以为然。中国药学会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和磨砺,历经清末、中华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已成为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体之一。时代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使得中国药学会史料多有散失,考证工作困难重重。曹教授从中国药学会的成立年份开始考察,深刻辨析“创始”和“成立”二词含义的差异,得出初步结论:中国药学会创始于1907年,成立大会则于1908年秋季在日本东京召开[18]。随后,曹教授查阅了日本、台湾等地出版的有关材料,考订了1908年参加中国药学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时会员的情况,解放前药学会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以及台湾药学会组织沿革和有关学术活动,并亲赴东京药科大学、东京大学、千叶大学、金泽大学、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台湾等处查阅了相关学校的《校史》《校友会杂志》中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入学出身簿》《校友通讯录》,1906-1923年(明治39年-大正 12年)出版的《药学杂志》中“日本药学会会员名簿”会员通讯,清末《各省官费、自费留日学生姓名表》等档案材料,对药学会史遗留问题进行考证,对创始人、创始会员史料及相关会员生平史料、留学情况等进行了整理总结,发表了《中国药学会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订》[19]《中国药学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王焕文先生生平简略》[20]《中国药学会创始会员生平史料考略》[21]《李绳其先生行略——一个中国药学会创始会员的日本留学生活标本》[22]《金泽医学专门学校中国人留学生“厉家福·韩清泉·李绳其”》[23]等文章,丰富了中国药学史的史料。

在开展《本草品汇精要》和中国药学会史的考证过程中,曹教授带领团队留心收集中外医学交流的图文资料,编撰了《“一带一路”中医药文物图谱集》[24],收录了从远古到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4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文物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外医药交流的历史风貌,描绘了中医药与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图景。曹教授还带领团队汇集世界范围内,中国及广东珍贵的药学文物相关图片750幅,形成了《中国药学文物图集》[25],该书从文物的科学属性入手,突出中医药特色,展现了中医药历史,弘扬了祖国优秀中医药文化。

3 重视融合,倡导专题性品种考证系统研究

长期以来,中药品种变迁与混淆问题突出,品种考证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中药理论、厘清中药品种、确保中药临床疗效、发展道地药材和统一药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曹教授认为,中药品种考证应以追溯中药来源为目的,以古今本草文献考证为手段,比较历代医药学家和民间用药情况,从而考察历代和现代所用药物品种是否一致,或存在偏差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明辨中药正品及其混淆品提供历史依据,曹教授还主张从道地药材、炮制历史沿革、药食同源中药、岭南特色植物资源等专题对中药品种进行系统考证。

3.1 基于道地药材,梳理历代道地产区沿革与变迁

自古至今,“药出洲土”“采造时月”“干药法”和“药藏”等传统中药材采制理论是控制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法则,其中 “药出洲土”尤为关键。正如《本草经集注》所言:“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蒙筌》更直言为“一方土地出一方药”,《本草蒙筌》又曰:“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为后世将“道地药材”作为优质药材的重要评判指标提供了依据。“道地药材”作为质量优、临床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一个群体,除具备特定种质、特定产区、特定生产技术(采制加工方法)的特性外,还历经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严格筛选和普遍验证。由此可见,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其自身的优良品种遗传基因密切相关,又与当地土壤、气候、水质、生态环境等地理因素和生态因素相辅相成,还融合了当地栽培(养殖)加工技术、应用历史、流通经营、传统习俗等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因素。数千年的实践证明,道地药材反映出的科学内涵与中药区划、中药材GAP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曹教授有感于传统道地药材图谱挖掘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的现状,带领团队立足于自秦汉、唐宋、明清至民国的道地药材产区概貌,考证了黄精等268种药材的道地产区沿革与变迁,并从万余幅中药传统道地药材彩绘图谱资料中,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道地药材图谱500幅,辅以《名医别录》《千金翼方》《本草图经》《本草品汇精要》《药物出产辨》所载的道地产区,编撰了《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图典》[26]。该图典再现了中药材历代道地产区沿革与变迁,首次集中展现了中药传统道地药材的演变与发展,为学界研究及读者鉴藏提供了丰富素材。

3.2 基于炮制历史沿革,探索中药炮制方法的演变及发展

中药炮制是历经数千年的经验积累总结而成的药物加工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因此,炮制历史沿革研究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又具有指引和开拓方向的现实意义。炮制历史沿革研究在全面、系统总结前人炮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承有实用价值的炮制理论和炮制技术,为现代研究提供依据。同时,把不合时宜的炮制原理和方法如实记录和保存,从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文献支撑。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曹教授及其团队先后完成了当归[27]、天雄[28]、山药[29]、鱼鳔胶[30]、三七[31]、薏苡仁[32]、佛手[33]、附子[34]等150余个中药采制、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整理出版了《中药采制与炮制技术》[35]。如对薏苡仁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考证表明[32],薏苡仁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糯米炒、盐制(含盐水煮和盐炒)、壁土炒和姜汁拌炒等,其中沿用至今的方法有清炒、壁土炒,同时在糯米炒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实际情况改进而得麸炒法。现代各地炮制规范中将古代取仁法列入炮制步骤,与蒸制、炒制相结合,形成“法制”炮制法。法制后的薏苡仁已祛除其寒凉之性,性味归经发生变化,应用范围扩大。该研究结果厘清了薏苡仁的采制与炮制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法薏苡仁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并应用于产业化。对附子炮制方法的考证表明[34],附子的炮制方法始见于《金匮要略》,自“炮”开始,经历了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多种辅料共制等阶段的演进,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关于不同辅料在附子炮制解毒过程中的研究表明:甘草可通过直接降低附子毒性成分含量、改变体内代谢过程及发生生物对抗效应三方面降低附子毒性。干姜中的乙酸乙酯成分有可能与附子中有毒生物碱反应而抑制生物碱的吸收。大黄中的鞣质可与附子中有毒乌头碱反应生成不为肠道所吸收的鞣酸乌头碱盐,从而达到减毒的作用。通过对附子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附子的炮制减毒机理。

3.3 基于药食同源中药,开展古今品种比较考证研究

食疗是中国自古以来经久不衰、行之有效的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方法,食疗中最擅长应用的当属“药食同源”物质。“药食同源”阐释了药物和食物从起源到功能密不可分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食物和药物的发现总结中的广阔视野和智慧结晶。近年来国家卫生部门陆续公布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110种物质目录,即“药食同源”物质。

古代“药食同源”品种,主要基于安全性和功能性的评判,选择性味平和兼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其记录散载于主流本草和各类食物本草著作之中。为回答古今“药食同源”品种如何流传和演变,其名称和基原的不同,其特征和内涵的区分,以及“药食同源”物质的滥用和误用的问题,曹教授带领团队参古阅今,梳理了八角茴香等170种古今药食两用药材的别名、来源、传统药用、现代药理、功效成分、传统食用和现代食用等内容,编撰了《中国药食两用药材图典》,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未涉及的基原、食用部位、品种和食用方法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解答。

3.4 基于岭南特色药材资源,为合理开发奠定研究基础

岭南,即中国南方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福建南部和广西东部等地区,其特殊的地域环境、迥异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岭南中药材资源,为岭南地区医疗保健事业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曹教授深知这个天然宝库的重要性,带领团队完成了广藿香[36]、胆木[37]、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广豆根、广金钱草、鸡血藤、槟榔、岗梅、溪黄草、穿心莲、鸡骨草、两面针、诃子、豆蔻、肉桂、丁香等100余个品种中药材的考证研究。如采用化学指纹图谱特征峰检测、计算机模拟相似性评价及多指标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广藿香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广藿香存在3个化学型(广藿香酮型、广藿香醇型和中间过渡型),建立的GC-MS指纹图谱有助于区分广藿香的替代品和伪品[38]。对不同产地广藿香18S rRNA、matK基因、ITS和5S间隔区共4个条形码序列不同碱基变异位点聚类分析发现,其基因型与其化学型、地理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39]。此外,曹教授研究团队还编撰了《岭南道地药材与外来药物图萃》,为岭南中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历史文献依据。

3.5 立足当前热点问题,为争议探寻答案

针对近年来青翘与老翘的优劣争议和对连翘药典标准的质疑问题,曹教授研究团队对连翘的名称、品种、产地、采收加工、药用部位、药性、临床功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证。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风散热的功效,事实上,在唐代以前以藤黄科湖南连翘(黄海棠、旱莲草)Hyperiumascyron、小连翘H.erectum的地上部分入药。南北朝至唐代则藤黄科草本类连翘和木犀科连翘(大翘)Forsythiasuspensa并用。宋代之后,木犀科连翘成为主流品种。按采收时间不同,连翘可分为近成熟的青翘和成熟的老翘两种规格,从文献记载看,历代本草及医家临床应用中多以青翘为优,清代中期至民国个别医家偏于使用老翘。由此,“青翘优于老翘”在现代的药效学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印证[40]。此考证结果为青翘的主流用药及现行《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指标的合理性提供了文献支持。

针对阿胶市场混乱的现状,曹教授指导研究团队全面梳理和考释了历代典籍,考证表明,阿胶的异名包括驴皮胶、盆覆胶、傅致胶等,其原料随着朝代的更迭几经转变,经历了唐代以前以牛皮为主,唐中期驴皮成为制胶原料的新选择,宋元时期驴皮原料数量迅速增加,以及明清时期驴皮胶彻底取代牛皮胶的演变历程。阿胶的功效及应用也随着阿胶原料及炮制方法的演变而变得更加丰富,由补虚为主,到“去风”的确证和推广,历代医家除将阿胶用于补血、疏肝、养肝、调肝之组方外,还常将其养肺、清肺、益气的功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考证结果为阿胶的真伪之争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41]。在阿胶历史沿革研究基础上,曹教授团队对阿胶的皮源进行了鉴定研究,基于16S rRNA序列的分子鉴定方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特征肽段鉴定方法,对阿胶进行了皮源性成分的鉴别,为阿胶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42]。

曹教授还带领团队对其他胶类药材的源流进行了探究,如通过鱼鳔胶的考证来探寻当前市场商品所用鱼鳔(花胶)与本草著作记载的正品来源是否相符,为鱼鳔的合理使用与产品开发提供历史依据[43]。鹿胶的考证则发现,鹿胶类制品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鹿角胶外,还有鲜为人知的鹿皮胶,具备阴阳双补的独特优势,为鹿皮胶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了文献支撑[44]。

通过对中药的品种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中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些中药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的种种问题,包括产地迁移、种类变化、加工炮制方法的改变,以及临床应用发展等。曹教授深耕中药品种研究领域,立足于专题性的系统考证,为梳理中药品种的历史渊源和变迁、厘清混乱品种、合理用药、标准制定等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依据。

4 结语

近40年来,曹教授始终秉承“求实求精”的科学理念,在本草学领域与药学会史发掘中摸索总结出独到的学术思想,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当今普遍存在的困惑及争议性问题,曹教授通过将纷杂的文献资料整理归类,结合文献考证和学术思辨,充分挖掘考证资料,为疑难问题探求解答的路径,实现了考证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思辨性的高度统一。在研究实践中,曹教授倡导专题性的品种考证系统研究,致力于每个专题研究的协同性和系统性,使得研究内容相互关联,研究成果更加丰富而自成体系。曹教授在中药学诸多领域均颇有建树,本文仅就其本草学研究及药学会创会史之学术思想略加总结,乐与同道分享,以资参考。

猜你喜欢
本草炮制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