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对课堂参与的影响研究

2020-02-17 12:51马飞娅
现代交际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外语学习动机动机

马飞娅 李 茹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国,学生主要是在教室里学习外语。因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和场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指出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参与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正如Astin指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越好。在影响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学习动机起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另外,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从理论层面指出,学习动机、自信心及焦虑感等情感因素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地区高中生外语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之间的关系,探索性提出英语课堂参与的路径和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一、文献综述

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社会心理阶段,Gardner &Lambert奠定了动机的理论基础,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为获得喜悦和满足而采取的行动,而外在动机是指旨在实现特定目的的行动[1]。后来的研究者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动机理论模型。随后,Dörnyei借鉴教育心理学构建了动机的理论,提出包括三个层次的动机模式。在此时期,一些研究者开始把动机理论和外语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

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桂诗春使用问卷调查研究英语专业的学习动机。其后,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石永珍发现,84.6%的大学生拥有“工具型动机”,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找到工作等[2]。海春花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其情感因素之间存在关联[3]。显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心、焦虑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堂行为。对动机与课堂参与的相关研究有:李敏发现非英语专业新生的外在动机远高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影响他们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且新生的外语学习内在动机与课堂参与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4]。黄越发现,在课堂上,有内在动机的学生比外在动机的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更高[5]。郑丽萍考察了课堂环境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6],结果显示,小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的情感参与程度最高,其次是行为参与,而认知参与程度最低。此外,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对预测课堂学习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和课堂参与有着很大影响。但是,在中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80%实证研究是以大学生为对象,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相对比较少[7],以民族地区高中生为对象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见。本研究旨在对此领域做些尝试。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民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如何?

(2)民族地区高中生课堂参与现状如何?

(3)英语学习动机对课堂参与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

2.研究对象

参加本研究问卷调查的是贵州省民族地区某高中340名学生,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87人;汉族46人,少数民族294人。

3.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信度为0.928,超过0.07,达到要求。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参与问卷,改编自卢路曼的课堂参与调查问卷,信度系数为0.909。第二部分学习动机问卷的设计参考了高一虹和石永珍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学生的访谈再对问卷进行修改,使之符合实际情况。问卷信度系数为0.882。

4.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40份,6份无效。利用 SPSS1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其中描述性统计依据根Oxford和Burry-Stock研究中的均值分析标准,将均值在3.5—5.0分为高等水平,均值2.5—3.4为中等水平,1.0—2.4为低水平。

三、结果与讨论

1.民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

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是外语学习的原动力,还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8]。如表1数据分析得知,黔南地区高中生外语学习内在动机(M=3.40)高于外在动机(M=3.15)。采用Deci &Ryan对动机分类的方法。此研究的结果与李敏的研究结论相反,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和环境不同。本研究是以民族地区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其处于特定的学习环境和教育阶段,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和认识较为积极。主观上愿意通过努力学习实现对外交流,进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也愿意通过努力学习英语,实现个人主动融入世界文化的积极心态。

表1显示,内在动机的平均值是3.40,说明高中生总体上的英语学习内在动机很强,体现了学生“我要学”而非“要我学”的学习观。如:Q4(M=3.95)“我希望自己会讲流利的英语,能与他人交流”;Q11(M=3.89)“英语学习对我是一种挑战”。通过访谈了解到,有大多数学生都对英语感兴趣,认为学习英语是非常有用的,把它视为一种挑战,不断超越自我。例如,有的学生提道会通过题海战术、看美剧、听英文歌曲等来提升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技能。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外语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表1表明,学生有较强的外在动机。他们渴望通过外语学习来提高分数,最终考入理想的大学。Q10(M=3.58)“我学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考上理想大学”。近些年来,世界发展成了一个“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都需要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人才,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实现Q13(M=3.36)“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好英语是为了实现出国的愿望。访谈发现,现在的学生都普遍关注英语的工具性。正如石永珍的研究结果所示,84.6%的学生都是属于“工具型动机”,为了通过考试、找到工作、拿到文凭等目的才学习外语。因此,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并掌握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他们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加其学习兴趣,逐渐形成内在动机。

总之,民族地区学生内外动机都处于高位,其中内在动机高于外在动机。由于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以从有到无,也可以从无到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和转化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在课堂互动中获得提高。

表1 学习动机的现状

表2 课堂参与的现状

2.民族地区高中生课堂参与的现状

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指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状态,分为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三个维度[9]。表2显示,学生课堂学习参与中情感参与程度最高(M=3.41),行为参与次之(M=3.03),最低的是认知参与(M=3.01)。该结果与郑丽萍的研究相似。

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包括成功感、乐趣等,它是外语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前提条件。表2显示,大多数学生会通过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Q9(M=3.46)。可能是因为高中所创设的课堂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课堂活动对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具有预测作用。创造一个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环境,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10]。

行为参与是学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努力程度,涉及倾听、讨论、提问、动手练习、记笔记等方面。数据分析可知,大多数受试者在英语课堂中,会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Q7(M=3.35)。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做练习和倾听时表现得非常明显。调查结果与李敏的研究相似,倾听是学生主要的课堂行为参与方式。可能是英语在我国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因此,学生行为参与的方式依赖于倾听。

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表2数据显示,Q8(M=3.24)“在英语课堂上,我会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可知学生课堂学习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使用依赖性策略。相对于深层次策略Q10(M=2.88)“我会采用多种方式,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加工理解”,大多数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受中国的教育文化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是专心地听老师讲解,偏向于背诵的学习方法,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思维的思辨性表现得较为匮乏。

从学习课堂参与角度看,民族地区高中生的情感参与度较高,但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仍旧不充分。这可能是学习环境所致。特定的大班教学下,教师无法开展更多的课堂参与活动;另外,高考驱动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互动进行交际性学习意识不强。

3.英语学习动机对课堂参与的影响

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黔南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英语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的相关性

通过表3数据分析,内、外在动机和课堂参与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值都达到了统计学水平上的要求,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探索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的关系,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进入法(Stepwise)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内在动机进入了回归方程。结果显示,R2=50.1%,调整后的R2是50%,Beta=0.708,p=0.000,说明内在动机对课堂参与有较强的预测力,其解释率为50%。基于以上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与课堂参与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内在动机越强,则课堂参与度越高;其中内在动机与情感参与相关系数最高(r=0.686,p<0.01)。该研究结果与黄越的研究吻合,这表明学生课堂参与积极与否,内在动机起主要作用。可能因为学习者的文化交流、个人发展、成就感的获得等内在动机促进他们的课堂参与。内在动机较强的学习者通过挑战学习任务、探究问题等课堂活动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学习者课堂参与度越高,其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就会越好。由于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为了追求满足感和喜悦感,所以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付出努力。

表4 学习动机对课堂参与的影响

四、提升课堂互动的建议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发动力作用机制,其积极的动机直接影响和促进课堂参与度。通过探索民族地区高中生学习动机对课堂参与的影响,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针对民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高于外在动机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网络平台播放英文歌曲/电影等多元教学策略转化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融入性意识。

其次,对于学习者课堂参与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投入最多的是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元课堂活动,通过任务完成促进学生行为和认知的参与,增强其课堂参与度。

最后,学习者的动机与课堂参与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中,内在动机对课堂参与的预测作用最大。教师应强化课堂评价作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和积极的评价与反馈,增强其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外语学习动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动机比能力重要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大山教你学外语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