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严谨求实,无私奉献,坚持真理

2020-02-19 11:25王志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原子分子物理

王志刚

(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长春 130012)

我们的导师潘守甫先生,是原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1954 级本科生,1958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生导师,1985 年因强激光打靶理论获国防科委、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先进个人奖.潘老师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与芶清泉先生等一起创建了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陪伴着这个所走过了三十余载的奋斗历程,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原子层次及相关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纪念我们敬爱的潘老师诞辰,希望将老师的美德长久留传,激励大家求实创新、励志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1 感受大家风范

至今还记得2000 年冬季,正在大四学年的我确定到潘老师这里读研究生时的情景.潘老师让我到他家面谈,那时,潘老师的老伴杨老师身体还好,所以,是她给开的门.我走到书房门口,迎面飘来了多年沉淀的纸质书籍的味道.一张简单的木质方桌旁,衣着朴素的潘老师端坐在椅子上,见我来了,起身让我坐到对面沙发上.杨老师也坐在旁边另一个沙发上.潘老师在看一页纸稿,仿佛还用笔在推导着什么.我这才注意到,这真不愧是“书房”,一整面墙的书架上,排得满满的都是书,仿佛还有我读过的一些教材.另一侧的柜子里柜子上,也全是各种书籍,我估算大概有上千册.一张略显破旧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台性能可能不错的电脑.不过,更让我惊讶的是,潘老师家怎么这么简陋?!墙壁的墙皮有些脱落,明显是很久没粉刷过了,屋顶墙角明显有漏过雨的痕迹.地面更是简单,直接就是灰色的水泥地,连地面砖都没铺.这就是潘老师工作生活的环境.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就为攻读学位及工作后,所遇到的枯燥、清苦做好了心理准备.杨老师问我是否喝水,我说不渴.杨老师接着说,潘老师有个着急的工作在进行,一会就好.只见潘老师看了一会纸稿,然后就到了电话机旁,打了个电话给另外的老师,说:“那个公式就这样推导,这个稿子就可以了.我没起什么作用,稿子不用加我的名字了”.然后又寒暄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潘老师再走进书房时,就和我长谈了起来.多年以后回想,这在我的人生中,是关键的一次谈话.我也才了解到,潘老师小时候生活的大连,处于日本鬼子占领下,种种对中国人的欺压,潘老师都耳闻目睹乃至亲身经历.而后,又谈到了解放,谈到了五六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谈到了文革.潘老师为人正直,总是会帮助别人并仗义执言,敢说真话,这导致他在文革时期受到残酷迫害,于文革结束后平反.潘老师谈到文革,并不是在诉苦.他是要让我明白,为人只有坚持真理,才能等到光明的未来,作为一名党员,更要起到模范作用,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次谈话,可谓谈天说地.竟然还包括有大炼钢铁时期,金属物理专业同学们在建立的工厂炼钢,在红楼后面的房子里建立广播信号接收器,还包括王治文老师做学生时所在年级动手劳动打下理化楼地基,朱颀人老师和周雅君老师骑自行车去汽车厂算题,朱光亚先生穿着军大衣讲课,潘老师和丁培柱老师一同支教等,可谓闻所未闻、查也难查到的轶事.而贯穿在这些轶事中的,就是我们研究所的科研范畴.不论是原子分子的结构与光谱、碰撞理论、强场物理、保结构算法,甚至还有红外物理等,潘老师都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原子层次”.

潘老师还跟我聊了一阵子前苏联的事情,尤其说到了朗道等前苏联大科学家.这在世纪之交,大家都在向往“欧美”的时候,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科学世界.因为我保送到研究所攻读学位,时间相对宽松,潘老师鼓励我在本科毕业阶段,多做一些不同领域的事情,开阔眼界.于是,我就跟随我的本科老师郑植仁教授,进行了电磁感应光栅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此完成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之后很多年,我都因此而受益.不只是因为,之后做的一些内容,涉及到了原子与分子物理和量子光学方向交叉,更是因为,我认真完成了本科论文,从而理解了一个方向的学问,而我攻读博士学位,完成的是另一个方向的学问,它们既有共通之处,又彼此明显差异.这使得我很早就理解了,科研方向是可以不同的,每一方向都有自己的前沿.也懂得了,博士不是包打天下的,而只能是在某一个点上可以独当一面,并因为所掌握的方法和养成的逻辑能力,去不断的认识新事物.并且,只有彼此团结合作,互通有无,才能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我们的导师潘守甫先生,不仅是我国原子和分子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发展方向的构架师,以及学科建设的设计师.他在科学研究方向和学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一直影响着他指导过的每一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潘老师对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方向的构架是从原子层次出发,向分子(包括团簇)、凝聚态,乃至等离子体方向进行系统地研究.早在1990 年,潘老师就提出了在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基础上开展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思路,并形成了通过逐步凝练以建立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的发展脉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潘老师组建了一个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团队,并指导了一个博士和若干个硕士展开激光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对此仍由衷的感叹!潘老师对科学研究方向敏锐超凡的洞察力和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思想,对他指导过的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对研究方向的把握,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2 乐于授业树人

潘老师一直在强调,他做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搬家”.不只是把宏观世界的经典模型,搬到微观量子世界,再进行第一性原理求解和分析;也会把物理的基本规律把握,搬到其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如今,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源于潘老师业已形成的原子层次基本认识.做学生时,经常帮助潘老师整理各种文字材料,包括一些评审.每次,潘老师怕不都能认识他写的字,总是会先念一遍,当我表示完全没问题了,他才让去敲入计算机.在多次这样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个关键词:原子层次.如今,我们的研究尺度已经超过埃数个量级,而我们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词,原子层次!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调控世界的基本目标.

在科研的感悟上,潘老师非常透彻的指出,对于我们面对的原子分子一般问题研究而言,量子力学是严谨的.如此,物理思想大都集中在了相互作用势上.如果物理做的不好,那应该体会,是普通物理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模型清晰化.他还总以芶清泉先生为榜样,把芶清泉先生当年与钱学森先生的学术讨论,以及芶清泉先生为诸多研究机构和工厂解决物理模型问题的事迹讲给我们听,以示经典模型的重要.如今,我们都在习惯于通过一般经典模型化考虑,而后获得其中的原子层次上量子效应.在这样的考虑下,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电子关联特性,以及在超原子团簇的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中,取得了诸多进展.

潘老师在研究所,是最早迈向分子物理理论研究的.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做分子的好处是,其意义可以无穷尽.不仅因为分子是链接原子和更大尺寸系统的桥梁,更是因为分子系统本身在结构、性能,以及相关方法学上就存在丰富的变化,并能够和实际的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在潘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将研究在空间尺度上从几个埃推广到数千纳米,时间尺度上从几十飞秒延伸到百微秒的不同物理过程,实现了跨尺度模拟工作.而这些“历史”仅仅是我作为潘老师弟子所涉及到的部分.我们最敬爱的导师,对每一位弟子都是给予了最为深刻的关怀与帮助,鼓励大家去勇于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在原子层次上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还记得,读到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潘老师买了一本书给我.那里面的一幅点群演化逻辑关系图,让我印象深刻.从那时起,用群论来辅助分子体系结构特性研究,就一直为我们所使用.到后来,将点群应用到超原子团簇特性分析上,尤其是高角动量超原子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上.也包括,我们进一步推广到基于群论思想来判断分子内分子间反应过程中轨道电荷转移特性的研究中.让我非常感慨,每每到了可能需要某些方面知识的时候,潘老师就仿佛早就准备好了一样,让我及时的获得“补给”.按照现在的一些观点,我的研究工作可谓曾经做得很“乱”,因为涉及到了多个不同侧重方面的内容.而潘老师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透彻深刻的基础上,尽量扩展一些,再扩展一些.潘老师是希望我们能更加丰富起来,因为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广度.在潘老师的鼓励支持下,我们也更多和学校化学、生命科学等不同学科,以及物理学不同方向的研究者们进行交流沟通,并且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并将这种工作热情和方式,一直保持到现在,甚至还进一步再发展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导向的不同领域.我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作为“万物之理”的物理,只要把握住了定位,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科学的不可或缺方面,就能“闪光”.

在长期与潘老师的相识相知过程中,相比于潘老师给予的,我们做的太少了.潘老师总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鼓励年轻教师,要勇于开辟新的科研方向,要百家齐放.研究所各位老师要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潘老师都会乐于帮助写推荐信,并为有教学任务的教师代课.

潘老师“喜欢”上课.而其实,从认识潘老师开始,就感觉到他的呼吸系统是有问题的,说话多了就容易咳嗽.但,只要他站上讲台,就会全身心的投入.潘老师经常对我讲当年他听芶清泉先生、唐敖庆先生授课的情景,他有感而发指出,仅仅讲课本不应是一个做科研老师授课的全部.因为对于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教材,几乎任何一名合格的学生都应该可以从头到尾把课本上的东西看懂掌握.做科研的老师,应该能够以课本为基础,从中提炼出主线,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感受,进一步提升授课的质量,丰富学生听课所得.我们最敬爱的导师,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学生们,奉献给了热爱的教育事业.

3 永葆家国情怀

潘老师作为坚定的爱国者,科研生涯中,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各时期的国家需求研究.公开可查的资料显示,他曾以强激光打靶理论而获得国家四部委先进个人奖.而更早期的,潘老师也是为“两弹一星”具体研究做出了实质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周围的许多人,都期待并劝说潘老师更进一步,而潘老师从来都是淡然处之,这也引起了大家的不解.作为2000 年后一直跟随潘老师的我,从未在潘老师面前问过这个事情,所以也就谈不上给出潘老师的答案.但,我很想用潘老师经常教育我的事例,来尝试理解潘老师在个人荣誉问题上的态度.

潘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包括“两弹一星”在内国家需求研究中的故事.经常会提到:朱光亚先生在决策时候的关键作用,彭桓武先生在国家需求理论设计方面的重要贡献.还经常提到:郭永怀先生在生命最后阶段仍不忘保护国家资料,邓稼先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寻回未爆核弹等事迹.潘老师认为,自己只是以大学教师的身份,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自己对国家之初心使然,相比于那些,不论是已经知道名字还是继续隐姓埋名,把毕生奉献给国防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们来说,自认做的还远远不够.这就是潘老师的心境!

2005 年,潘老师七十岁退休之后,也仍然一直在关注着国家需求动向.对于大众媒体上报到的一些最新进展,潘老师经常会让我们惊讶地讲述出相关事物的来龙去脉,包括相关的物理原理,乃至讲到数值计算内容.潘老师不厌其烦多次讲授了相关误差效应的例子,以让我们体会到,很大程度上做物理其实就是在做误差.准确,并不是一个科学论述中定量意义上的物理词汇,而一个可靠的研究,只有精确才是定量科学的归宿.潘老师还以钱学森先生归国后,发展的工程控制论作为例证,让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面对一个系统工程,误差控制才是实现正常运行的关键.

潘老师作为文革的亲历者,在那个年代,他仍然坚持真理,乐观的面对种种迫害.而平反之后,对那些曾经的迫害施加者,也能做到“一笑泯恩仇”.其人格气魄非常人可比,其对国家的情怀历久弥坚.作为一个会用历史角度来明辨大势的人,他经常用各种亲身经历教育我们:不懂历史、不了解实际情况,就不要乱发表意见;只有理解历史,才能找准自身定位,才能理解未来趋势.作为学生,经常在与潘老师讨论问题的时候,顺便聊聊国际形势.潘老师总是会从历史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乃至预见到可能是很久之后才会出现的结果,让作为学生的我为之赞叹和自豪.

4 积淀高尚品质

潘老师一贯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把好处和好事让给别人.众所周知,在文革期间大学里很多正常的工作都停止了,包括职称的评定.直到文革结束以后的1977 年才开始逐渐走上正轨.因为文革的原因,大学里积压了很多应该评高职的老师.这给文革以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在文革后第一次评职称时,物理系有很多老师报名参加了副教授职称的评定.潘老师也报名参加评选,且在报名参选的老师中,潘老师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名列前茅.然而,就在投票之前,当潘老师得知这次副高职名额很有限时,主动退出了那次职称评选,把名额让给他的老师和比他毕业早的学长们.在那个年代,经过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很多人不论条件如何都要抢着评高职,而潘老师有那么优越的条件,却能主动让出名额,在物理系乃至吉林大学传为佳话.潘老师的这种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做学问的高尚品质,一直是他的学生乃至和他一起工作同事们的榜样.

潘老师是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生导师,他对吉林大学的热爱,是超过一般人想象的.我攻读学位期间,也是吉林大学可谓“不景气”时期.老师们不但收入低,而且,科研工作环境也不尽人意.但,即使是在如此的条件下,潘老师也毫不动摇!当时,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希望聘潘老师去任教,建立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并许以优厚条件.潘老师明确对我说:不会考虑这些事情的,自己是吉大人!每每回想到此,都感慨万千.

潘老师为人谦逊严谨,平易随和.在单位,任何人有困难都喜欢找潘老师帮忙.有时候,我会埋怨一下潘老师,并直言:有些人找您,是想利用年龄上的代沟,博得您的同情,进而让您帮助.潘老师听完我的话,只是笑笑,并不会表明反对或赞同.而随着日久,我开始做老师,我也会面对一些类似的事情,我开始明白潘老师的用意.有时候,即使不能帮上忙,或者不该“帮的忙”,也要学会倾听.也许有些人,就是想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而你的热心和鼓励,本身可能就是最好的帮助,也许还包括了感化.

2014 年,潘老师多次住院,那时,组内全体男同学排班协助护理,女同学负责其它方面的事情.每位去医院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潘老师聊上一阵子.潘老师总会慈爱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而后,当我与潘老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潘老师会根据他多年的经验阅历,提醒我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我们最敬爱的导师,即使在病榻之上,也丝毫未放松对弟子的要求和培养.

对于潘老师的病情,我们也在一起“瞒”着他.其实,通过十几年与潘老师的相识相知,我已体会,与潘老师是早已彼此心照不宣了.从在医院的日常检查内容、输液的方式,以及从发达的现代资讯等方面,潘老师不会不理解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作为不奢求物质的无神论者,早就看得开了这一切.而我们活着,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对自己所爱以及爱自己的生命之责任!无论是呵护成长的责任,还是让其快乐的责任.这种责任,自古就体现在了华夏文明人文精神典籍里,这种责任,也集中体现在了我们最敬爱导师的生命里,….

时间到了2015 年9 月,在学校的直接支持下,潘老师的上千册图书正式捐献并加入吉林大学图书馆的学者书架.尤其可贵的是,保留了图书体系的完整性,可以让后来者有机会一睹集大成物理学者的广阔知识维度,去深入体会大家风范、吉大风骨.潘老师的授课笔记、理论工作原稿等,也都妥善保存着,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潘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在此再次撰文纪念,是希望能够让他的品质精神,这无价的宝贵财富得以星火相传,激励大家坚持真理、努力拼搏.潘老师对党和国家充满了真挚的爱,他以自身的经历,形成了坚定的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繁荣富强.正是这种坚毅,让潘老师把最好的年华奉献于国防科技事业,并将自己毕生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曾经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我们敬爱的潘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受到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们尊敬爱戴的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在此纪念敬爱的导师潘守甫先生诞辰!虽然在时空不断向前的演化中,人的生命总显得短暂,但美好的品质精神却可以长久留传,这就实现了生命的延续乃至永恒.

致 谢: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同为潘老师弟子的周忠源老师大力支持帮助.周师兄收集了重要素材并整理成文,让导师潘守甫先生的事迹更为丰富和系统.本文的撰写,得到了曾任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钟邵峰书记等鼓励支持,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指出,导师潘守甫先生的事迹,以及他的美好品质,绝不限于本文所述的方面.本文仅代表笔者的感受和视角,撰写中的不足之处,还请予以包容海涵.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成稿于2015 年2 月和2018 年2 月,并于2019 年8 月为庆祝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创建四十周年首次合并整理.如今,2020 年7月再次进行了增补与修订,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导师潘守甫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敬献.

猜你喜欢
原子分子物理
只因是物理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分子的扩散
处处留心皆物理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臭氧分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