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 诗意生长

2020-02-19 05:09王光佑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构建策略高中语文

【名师简介】王光佑,三级教授、特级教师、泸州市第十一批拔尖人才、泸州市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学风格独特,教学业绩突出,教研成果丰硕。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等省级报刊发表教研文章数百篇;领衔省名师工作坊和市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望,先后被《语文报》《语文世界》《名师之路》和《中学教学参考》等报刊在封二或“当代名师”栏目隆重推介。擅长诗歌、小说、散文、童谣和词赋创作,在《星星》《小說月刊》等省级以上文学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首),曾多次荣获全国诗歌散文比赛一等奖。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饱受“低、差、慢、费”和“高耗低效”之诟病。如何彻底改变目前高中语文课堂这种尴尬的处境?教师除了要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之外,还应将着力点放回原点和常识,在课前沉下心来,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不当没头的苍蝇;课后冷静反观,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构建有效乃至高效的语文课堂,走可持续发展的诗意生长之路,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01-0001-03

自洪禹平教授在1998年第3期《北京文学》上发表《误尽苍生是语文》到而今温儒敏教授主导语文革新,语文成为万众瞩目的“拉分王”,语文流派如雨后春笋,群文阅读方兴未艾,语文生态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专家似打了鸡血,而芸芸众生却如盲人摸象……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饱受“低、差、慢、费”和“高耗低效”之诟病。究其症结,无非是热衷于背离原点和常识之烦琐解析或荒唐论证,不少教师视教参与“名师课例”为金科玉律,或循规蹈矩,或不敢逾雷池半步,或依葫芦画瓢般“请君入瓮”;学生则亦步亦趋,“傀儡”般在阵阵掌声与喝彩声中纷纷掉人教者事先挖好的美丽“陷阱”,至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则鲜有人问津;至于“语感”“灵性”和学科素养,则只能交与上苍,听天由命……如何彻底改变目前高中语文课堂这种尴尬的处境?除了提升教者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之外,将着力点放回原点和常识,构建有效乃至高效的语文课堂,走可持续发展的诗意生长之路,无疑是~条终南捷径。

一、精心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说到备课,当老师的都不陌生。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评,有照搬教参的,有网上搜索打印的,有一个假期就将一个学期的“优化设计”抄好的……课件网上下,教案照着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讲述着别人的故事,重复别人的人生,被时间磨去了棱角,褪去了青春,因为热衷于嚼别人嚼过的馍馍,所以到头来只会人云亦云——这就是当下众多语文人真实的教育人生,虽然有些血淋淋!

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不精心准备,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需的根基。于漪老师曾说过,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她都事先写下来,反复修改,满意之后才转化成口语。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第一,语文教师在假期里要通览教材,高屋建瓴地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材编排由原来的按文本编排变成了按主题编排,教师必须弄清楚每一个主题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目标和定位,弄清楚每一篇具体文本在每一个具体主题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方能自信地引领学生与编者和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而不至于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第二,语文教师备课尤其要强调“素读”,即不借助教参和教辅,不看文本的相关解读,自己闷头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一直读到自己情有所感、心有所悟,才带着自己“素读”时的体验和心得,仔细研读教参和其他专家的解读。唯有如此,教师才不至于先人为主,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中迷失自我;教师才有可能挺直脊梁,同编者和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课堂才有可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流淌着灵性的诗意;教师才不至于沦落为毫无思想、人人可鄙的“搬运工”和“传声筒”。

第三,多维透视,拓展视野。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和教参,还要认真阅读教材的参考书目中所涉及的相关作品。在语文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往往都列有一些参考书目,有的是参考的文献,有的是教材的必要延伸,这些都是语文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教师可以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同类书名,选购其中一些出版年代较近、出版社比较权威、编著者较为知名的书籍进行延伸阅读,比较不同版本书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或利用中国知网的搜索引擎,查询与这些作品有关的最新的学术成果,站在巨人的肩上,从不同角度透视教材,在丰盈学识的同时,蓄足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底气。

第四,以学定教,目中有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犯的毛病是忽视学生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脱离学生实际,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流程,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师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殊不知,一旦脱离了学生实际,任何高明的设计和精彩的表演都将变成百无一用的“绣花枕头”。常听不少人感叹,名师的成功经验,到自己手里却在无形中变了味儿,不仅不管用,反而变成了缚住苍龙的长缨。因此,备课时,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本班学生实际,根据其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教学切入口和设计教学问题,要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不是盲目“贴标签”,将答案拱手相送。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切实从学生的视角切人,把预设的重心从“如何教”转移到引导学生“如何学”上来。既不能高估了学生而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不能低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要该放手时就放手,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精心设计练习,合理安排时间。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必须针对学情,因材施“练”。练习切忌撒大网,贪多求全,流于形式。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虽然更多取决于教者的教学机智,但也不能信马由缰,哪里黑哪里歇。备课时,不仅要安排好教学内容和流程,还要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大致时间,避免轻重失调,张弛无度。

第六,落实“三次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目前,不少学校都推行集体备课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或上传下达,商讨如何应付领导检查;或各自抄写教参,誊写备课本;或东家长李家短,吹牛扯把子。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个参与者都必须深入研究,带着自己的困惑或独到的感悟去备课;集体备课时,严禁“一言堂”,参与者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懂就问,不明则争,切忌麻木盲从,任由某几个人说了就算。集体备课之后,每个参与者都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进行第三次备课,将集体备课时的收获转化成适合本班学情的东西,切忌囫囵吞枣,盲目照搬。

第七,勤读多练,丰厚学养。身为语文教师,倘若不热爱阅读,对于学生该读什么书都不了解,怎么能走进学生内心,和他们平等交流呢?倘若教者对课标推荐的名著都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那么又拿什么去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呢?以前常听领导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现在看来,教师不仅要拥有“一桶水”乃至“一缸水”,而且还得时时打量自己这“一桶水”“一缸水”是否清澈见底、鲜活如初,否则,就算拥有再多的陈年旧水,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還有多写的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怕动笔,而自己不写,就体验不到写作的酸甜苦辣,于是讲作文时就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疲于奔命,改作文时也只能隔靴搔痒,胡乱写一些不着边际的看似天衣无缝的废话,令学生一头雾水,自己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语文教师要像蜜蜂那样,博采众花,酿造醇香之蜜,无论文史哲语修逻,还是天文地理音乐美术,都要有所涉猎,不能只盯着教参和教辅。

二、胸有成竹,不当没头的苍蝇

俗话说得好:“将军的战场,老师的课堂。”无论预设得多么完美,关键还要看课堂上如何落实和生成。教师要想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才是主战场。

第一,要厘清角色,坚持“双中心”。课堂到底是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该以教师为中心?对此,不少人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自然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教师主动积极的教,否则,教师就会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倘若时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就会沦为课堂的奴隶或傀儡,从而导致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师既不能忽视“满堂灌”和“一言堂”之流弊,也不能当“甩手掌柜”,无所事事,袖手旁观;既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简言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是指导、启发和引领的中心,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蹩脚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心急火燎地将课前预设的东西一股脑儿倒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能否接受。其实,课堂教学与工厂生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任何完美的预设都有可能被突发情况打乱节奏。面对千变万化的情景,是按部就班,将预设的内容演绎一通呢?还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对,将问题转化为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因势利导,灵活生成呢?这就是在考验教师的底蕴和机智了。很多精彩课堂的生成,不仅仅是因为教者能进行完美无缺的预设,更重要的是教者能点石成金,巧妙应对突发情况,能根据学生高质量的临时发问合理引申,机智追问,进而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第三,要分清主次,集中火力,攻坚克难。高中语文课堂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关键,踩不到学生的痛脚。每一堂课,教师最好抓住一两个关键点,根据课标和考纲要求,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置一个主问题和两三个辅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不愠不火地带领学生一步步探究。教师应集中火力攻坚克难,而不是平均用力,走马观花,泛泛而谈。

第四,要常教常新,凸显个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都说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法。倘若我们的课堂“千年同唱一首歌”,你刚一开口,学生就知道你下句要讲什么,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兴趣听下去呢?“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四个“我不讲”,使他的每堂课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令人百听不厌。教师怎么能热衷于东施效颦,让课堂缺乏个性呢?

第五,要正确看待合作探究和多媒体教学,切忌“吃错了药”。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合作探究和多媒体教学深入人心,这本是课改之大幸,学生之万幸。但不少教师在运用合作探究和多媒体教学时徒有其形,弄丢了魂,致使课堂走向了反面。所谓“合作”,须得有合作之资本,倘若学生在课前没有充分思考和探究,所谓的“合作”则有可能变为旁听;倘若是一看就懂、无须“探究”的东西,还要装模作样让学生“合作探究”,则所谓的“探究”即沦为噱头,仅能唬人。此外,多媒体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其益处自不必言,但有不少人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致使“工具”替代了“主体”,“拐杖”变成了“主人”。技术替代了艺术,好端端的语文课丢失了语文味儿,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第六,要对接学生生活,让课堂诗意盎然。对某些教学疑难问题,如果教师循规蹈矩,烦琐分析,学生往往云里雾里,难辨东西。如果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则能让学生灵感乍现,豁然开朗。比如教学巴金的《小狗包弟》时,笔者让学生思考:课文倒数第三段中“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中的“熬煎”能否换成“煎熬”呢?学生一脸的茫然,于是笔者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辨析“熬”和“煎”的区别。学生联想到“煎鸡蛋”“熬猪油”和“熬骨头汤”等,体悟到“煎”所需的时间较短,瞬间强度可能比较大,而“熬”所需的时间较长。比如“熬中药”要半个小时左右,“熬骨头汤”一般要几个小时,而“煎鸡蛋”却要不了几分钟。联系本段开头“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所受折磨的时间之长,苦痛之深,学生自然就能体悟出“煎熬”主要突出“短时间的难以忍受的折磨”,而“熬煎”则强调“长时间的苦难折磨和无法排解的忧愁”。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而且容易咂摸出浓浓的语文味儿。

三、冷静反观,集腋成裘

对于课后反思,不少教师总是视之为摆设或累赘,虚与委蛇,草草了事。殊不知,课后认真反思恰恰是教者反躬自省、寻求涅槃和蝶变的最佳路径。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对自己的每节课进行冷静的反思,努力探寻课堂得失的经验和教训,并潜心探究,将问题转化成特色资源,将点滴收获累积起来,就有可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收获别样的精彩。

第一,不仅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是否坚持了“双中心”,是否真正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和启发诱导作用,还应反思课堂上是否存在“新瓶装老酒”和“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第二,要反思课堂上自己是否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预设是否契合学情和教情,课堂生成是否灵动自然、水到渠成,课堂提问是否调动起了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追问是否艺术睿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有章可循。

第三,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导学策略是否科學合理;课堂上是否存在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伪合作”和“伪探究”;课堂上使用的各种教学手段是否科学而适度,是否存在“技术”遮蔽“艺术”和“工具”替代“主体”的现象。

第四,要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恰当;课堂上的所有教学行为,是否都聚焦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否存在“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的非语文现象;课前导人是否有个性和新颖性;课堂各环节衔接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整堂课是否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枝不蔓,攻坚克难;课堂节奏是否张弛有度,课堂推进是否如行云流水;师生互动是否默契,教者是否激情满怀,游刃有余;学生的眼里是否闪耀着兴奋激动、欲罢不能的灵光。

第五,要反思自己对待学生是否一视同仁,课堂上自己是否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容错的空间,是否出现强行“推销”、忽视学生真实存在的现象。

第六,要反思这节课有哪些环节还存在问题,接下来该如何补救,大胆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反思这节课哪些地方是自己的得意之笔,并探寻成功之源,及时将这些“珍珠”擦拭收藏,以待不时之需。值得一提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一名优特级教师要有海纳百川之胸襟,博采众家之长,永立课改潮头,切忌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因此每当有年轻教师来听笔者的课,笔者都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尽可能抽时间走进年轻人的课堂,虚心向他们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教学也总是“遗憾的艺术”。教师要在课前沉下心来,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不当没头的苍蝇;课后冷静反观,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这样,假以时日,他们的课堂将更加风生水起,魅力四射,他们的教育人生将更加不同凡响,光彩照人。

(特约编辑 景行)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构建策略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