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临界点”类试题赏析与复习教学策略

2020-02-19 05:09施锡桂何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期

施锡桂 何炳

[摘要]地理“空间临界点”类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或基于地理事实,或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与关键能力的考查。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侧重厘清地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动态的视角分析地理空间临界点,重视案例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空间临界点;试题赏析;复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01-0095-02

空间临界点是指地理空间中的地理现象由一种性质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性质状态的临界,临界点可理解为线或面。地理空间中许多临界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海岸带、雪线、城乡交错带、农牧交错带、市场区边界、吸引范围边界、势力圈边界(势力均衡点)等。地理“空间临界点”类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或基于地理事实,或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与关键能力的考查。

一、高考试题赏析

1.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特殊地带。海岸带不仅拥有丰富的滩涂、风能、生物等资源,而且也面临着风暴潮、海水入侵等灾害。正因如此,海岸带常成为地理试题命题的良好素材或载体。

[例1](2016年高考全国I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人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人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参考答案:1.C;2.B;3.D。

贝壳堤是指海岸带淤泥质海岸平原上由海生贝壳碎屑和细沙、粉沙组成的一种滨岸堤,是海岸线位置变动的重要标志。海岸线位置的变动是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试题常用等值线来表示。该试题以时间为轴线,基于地理事实,创设“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这一新颖的情境,紧扣贝壳堤形成与海岸线位置变动关系,多角度层层设问。

海岸带分布及变迁的物质基础是泥沙的运移,能量因素是海岸波浪、潮汐等的作用。人海泥沙量多寡、沿海地区构造升降及人为因素(包括沿岸挖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等)造成海岸线的进退,甚至改变海岸带的地貌。一般而言,人海泥沙减少、海平面上升等会造成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即海进;反之,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即海退。该试题对考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有利于高校选拔基础扎实、逻辑推理能力强、学习品质好的学生,值得师生回味与鉴赏。

2.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村落农业区向草原牧区转换的过渡地带,衔接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农牧交错带的界线随着气候变化而变迁,交错带的变迁会进一步影响其他地理要素的分布,诸如导致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等。正因如此,农牧交错带分布、变迁的影响因素及其变迁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备受命题者青睐。

【例2】(2017年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发展种(种植业)一养(畜牧业)一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图2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问题:分析赤峰市有利于形成“种一养一加”产业链的条件。

参考答案:位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农牧交错带),种植业和畜牧业均可发展;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丰富饲料;种植业和畜牧业为农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丰富原料。

该试题提供或图或文的信息线索,创设农牧交错带的产业链发展条件这一真实、内涵丰富的情境。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以南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这两大区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条沿东北向西南展布、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是从干旱地区向湿润地区、从高原地区向丘陵平原地区过渡的地带,也是半农半牧、时农时牧区。该试题源于自然,察于人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因地制宜分析“种一养一加”产业链的形成条件,倡导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考试与生活相衔接。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结果,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是农牧交错带建立的前提条件;草原开垦、国家政策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人文因素;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保护生态环境、借鉴国际经验以及农牧结合以后的特殊功能,是农牧结合的主要动力。交错带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如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等。

二、复习教学策略

1.厘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

在复习教学巾,一是要注重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农牧交错带、雪线、城乡接合部等“空间临界点”的复习教学可以某具体案例为切人点,通过“解读概念一描述分布一分析成因一归纳影响”这一思维程序进行层层剖析,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二是要关注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海岸带位置的变动往往与等值线、地壳运动、环境保护等相结合。试题中的图常通过等值线数值的空间变化来表示海岸线位置的变动;通过等值线的疏密表示海岸带演变速度的快慢,进而反映出外力的大小,海岸带泥沙沉积的过程会随着外力强度的提升而加快,随着外力强度的下降而减慢;海岸带位置变动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灾害发生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厘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动态的视角分析地理空间临界点,培养地理思辩能力

在临界点,地理事物(现象)存在较常见的突变,复习中以动态的视角分析地理空间临界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思辨能力。如在青藏高寒区,全球变暖一方面会导致冰雪消融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导致蒸发加剧。若前者大于后者,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湖?白水量增加,水位上升;反之,则湖泊水量减少,水位降低,该地区将面临更加严重的缺水威胁。又如,我国历史上气候曾发生冷暖的周期性波动,这导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随之波动,处于农牧交错带的土地价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引起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甚至引起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替南推北进。

3.重视案例的引领作用,提升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

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对同一地理事物(现象)进行迁移教学,把课本中的实例看作教学案例,通过对该案例的剖析,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迁移能力。如针对雪线的教学,选取珠穆朗玛峰雪线高度分布作为例子,师生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归纳雪线分布高度的影响因素,补充天山、阿尔卑斯山雪线分布高度规律及影响因素,开展同一地理事物(现象)的迁移教学。此外,還可以对相类似地理事物(现象)进行迁移教学,如让学生通过对海岸带的演变过程的学习,掌握河口三角洲的变化、湖?白湖岸线的变化等相类似的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演化规律及成因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许多地理临界点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分析中的基本切入点之一。地理“空间临界点”类试题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联系实际的试题情境,设计灵活多样的地理问题,聚焦地理关键能力的考查。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应侧重厘清地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动态的视角分析地理空间临界点,重视案例的引领作用,通过分析地理“空间临界点”类试题,既可以指导学生在复习时有所侧重,又能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隆坤.“NDCCU”思维程序在“地理空间临界点”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6( 13):10-13.

[2]梁进社.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J].地理科学,2009(3):307-315.

[3]孟庆涛,张文海,常学礼.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形成的原因[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3(1):16-19.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