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寓言与中国传统文化

2020-02-19 12:04冯莉
参花(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列子叙事寓言

摘要:本文将主要从《列子》寓言的内容入手,分析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列子》 寓言 传统文化 叙事

一、《列子》寓言的寓言化叙事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寓言是人类文明的助产士,对人类群体有启蒙作用。卡希尔在《符号形式哲学》中认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有三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神话的繁衍—理性思维的发展。寓言产生于第二大里程碑和第三大里程碑之际,对人类群体起到了启蒙和桥梁作用。寓言的寓体(神话故事)连接神话(原始)思维,本体(寓意)连接理性思维。列子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即在确定了一个思维对象——本体后,为了使之直接、形象,借用了先秦诸子散文中多以寓言说理的传统,以寓言隐喻“大道”。

《列子》八篇共有寓言故事88个,其中《天瑞》篇有《杞人忧天》《子贡厌学》等寓言6个,《黄帝》篇有《列子御风而行》《杨朱过宋》等寓言15个,《周穆王》篇有《燕人还国》《西域化人》《老成子学幻》等寓言7个,《仲尼》篇有《公伯仪》《孔子论弟子》等寓言4个,《汤问》篇有《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等寓言17个,《力命》篇有《力与命》《季梁得病》《东郭先生》等寓言6个,《杨朱》篇有寓言10个,《说符》篇有寓言23个。列子通过这些寓言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的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阐发了其对宇宙、天地、人生、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宇宙本源的“道”。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认为,道家的宇宙论,是道家人生哲学的副产物。《列子》描述了化育万物的“道”的概念,认为其生长化育天地、四时、万物,不休不止,“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的宇宙本源的“道”;并且提出宇宙本源“道”的变化法则和规律。“道”具有先天的、独立的、常生常化的特征,“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并借熊粥之口认为宇宙运行的另一规律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道家对宇宙本源的解释,最终取向还是寻求人生的安顿之地。

(二)天地万物的来源。列子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生命,都是由阴阳二气冲合而成。其产生过程,经历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太易阶段是一片空虚,什么也没有;太初阶段产生出了无法被感知的气;太始阶段,气变出了形状,有形无质,可视不可触和闻;太素阶段,气有形有质,可以被感知,气形质三者合在一起形成混沌,也就是易,随后易产生了一,这时,清轻的物质上升为天,浊重的物质下沉为地,清轻浊重的交合就产生了人和万物。一又分为七,七再演变出九,到了九,就是终结,重新变回一,又是一个轮回。

(三)各安天命的系统观和各归其所的生命观。道家把宇宙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背后有一个统一的规律来支配。此系统的特点是局部无法取代整体,要维持系统正常运转,就要“物职所宜”,即各安天命。在这种系统论下,列子认为人及万物的生命由“道”所孕化,是“天地之委形、是天地之委和。是天地之委顺。是天地之委蜕”。生命并非身体本身,而是另有其物。生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生的最终走向是死,死就是生的开始,人的精神“属天清而散”,人的身体“属地浊而聚”,死亡后,精神离开形体,各自返回各自的归宿,“精神离形,各归其真”。

(四)人生修炼的三种境界。列子通过学道的四个阶段,论述了人生正反合的三种修炼过程。在《列子》一书中,无论孔子的华胥国还是姑射山神人,都是合的状态。如佛家参禅的三重境界,分别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如著名的孔子自身求学阶段:“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三十岁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在道家这是“正”的阶段,然后孔子开始制礼乐,终于到了五十知天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这是“反”的阶段,后来耳顺,也就是不再以自己的价值观为主导,再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基本上接近于“合“的境界,孔子到了七十也是真人的境界,和列子学道的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是一样的。

二、《列子》寓言的文化价值

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神话思维方式的延续,而《列子》与《周易》《老子》一样,是最能体现这种神话思维特质的典型文献,这些哲学理念的构建,与原始性的社会构造、原始风俗和信仰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考察这些原始性文献,并与当地鲜活的民间传说结合一起,将有助于理解《列子》寓言的独特贡献与价值。

(一)反映了灵魂不灭的信仰。灵魂不灭,永恒回归是世界上各种宗教、仪式和神话中最具普遍性和原始性的模式化主题。列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故灵魂不灭的主题在《列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惯用术语反、复、归、玄的出现,同主题寓言的多次引用等。在《天瑞·子列子适卫》中,列子用“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来论证了灵魂不灭,生命一直存在,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转换。在《黄帝书》中,揭示了灵魂的另一存在形式“鬼”:“精神離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在《天瑞·子贡倦学》中,又认为死亡时德的极限,死是回家,活是出门在外,“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同时,在郑州市二十里铺村一带流传的列子平地升天民间传说中,也体现着这种思维模式的泛化。

(二)《列子》寓言与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近世仍有遗存和表现的一种崇拜生殖能力的风习。古代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在古希腊和罗马是普里阿帕斯,其神像的最大特点是阳物雄伟异常;在中国古代的生殖之神则多为女性,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在《天瑞》篇《黄帝书》中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的“谷神”主要指溪谷之神 。意思是当溪谷注满了生命之水,进入了一种永恒境界之时,它就跟万物的生殖器官“玄牝”(原指女阴)合二为一,成了天地的根源,绵然长存,不干不竭。在《列子》书中,它们与“象帝、天地根、天地母”等构成一组体现生殖崇拜、女性崇拜的意象群。

(三)《列子》寓言与巫术文化。巫术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认知世界、建构理性认知思维的初级阶段。古人在确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依存性时,完全无视它们的实在联系,通过转移、接触、传染、亵渎、远距离作用来确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特征不顾逻辑及矛盾规律的要求,它只关心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神秘的互渗,并受这互渗的指导。这就是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里为巫术总结的一个定律“互渗律”。在《列子》一书中,也有巫术互渗律的体现,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化为邓林,好沤鸟者中的人鸟之间的感应,即是互渗律观念的表现之一。此外,《列子》还引用了《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并利用对神话的认知来建构对本体即所表之意“道”的认知,同时对神话故事的图像稍加改造,从而得到了新的意象图画。

总之,《列子》寓言融合了众多丰富而典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反映着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独有的崇尚自然、顺应天命、注重和谐、追求真善等价值取向。在当下,对其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弘扬,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冯莉,女,本科,河南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
列子叙事寓言
列子学射
时装寓言
《列子》研究综述
《列子》文体的分类梳议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NORTHERNMOST COUNTRY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