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头雁引领”的辐射效应

2020-02-20 10:32管浩
华东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上海人工智能

文/管浩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并逐步呈现出鲜明的“头雁引领”效应,创新生态和创新氛围渐趋完善。

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在2019年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科技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启动“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拟通过上海试验区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强化创新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带动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同时还发布人工智能专项指南,在基础理论、新型算法、脑机融合、开源框架等方面布局一批基础研究,推动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资源投入,在医疗、社区、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支撑标志性行业应用,加速占领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

同时,上海还统筹同济、交大、复旦三所高校的优势资源,集聚国内顶级专家,确立了代表我国率先突破自主智能方向重大基础理论技术突破的发展路径,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的编制等工作。积极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由上海市科委组织推荐的上海依图(视觉计算)、上海明略(营销智能)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此外,上海也将进一步推动技术攻关,支撑人工智能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基础芯片和软件、核心算法和框架,瞄准“全息空间群智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后深度学习机器智能”“类脑智能”等基础理论研究方向,集中攻关,进一步推进市级重大专项启动。二是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产业赋能试验,重点在交通、医疗、社区、制造、金融等领域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产业赋能试验,形成相关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技术标准、地方性法规。三是建设开放联动的良好创新生态圈,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品牌打造国际一流合作平台,牵引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和市级功能区的创建。四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立人工智能治理的快速响应机制,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

our's view我们的视角

在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今天,人工智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世界带来深刻的变革。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些年来,上海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选择。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以浦东张江、徐汇滨江为引领,以杨浦、长宁、静安等各区联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和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蓄势待发的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智能技术发展新格局。

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从兴起进入快速发展的历程中,人工智能人才的领军作用尤为重要,他们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极为欠缺。

《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2021年)》

《行动方案》提出:集聚优势创新资源,聚焦开展专项行动,到2021年,全力打响上海人工智能“一流创新生态”标志性品牌。

此外,《行动方案》中还提出多项任务,大力推进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前,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以“人型”为主,主要分布在8个区域、11个行业。其中,徐汇区主要发展智能医疗、智能新品设计和智能安防;长宁区主要发展智能识别和智能零售;闵行区主要发展智能识别和智能医疗;松江区主要发展智能制造和类脑智能;宝山区主要发展智能硬件;杨浦区主要发展智能教育和智能识别;普陀区主要发展智能安防和智能硬件;浦东新区主要发展智能芯片设计、智能语音识别和智能制造。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上海人工智能
上海电力大学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基础理论探析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