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实践与历史经验

2020-02-21 15:39鹏袁
社科纵横 2020年8期
关键词:底线制度

许 鹏袁 杰

(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50;2.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1120)

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始终能够有效抵御国内外各类风险,并取得了极为不俗的成绩。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铭记,更得益于我们对一系列底线问题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定力和坚定的正确立场,否则难以在历史洪流中巍然挺立至今。

所谓“坚守底线”,在宏观上,可理解为我们对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实践可能性的探索始终都没有逾越科学社会主义的边界;在微观上,具体来说,则体现在对领导核心、意识形态、国家制度、内外政策、社会治理等五大关键问题基本立场和原则的坚守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引领创新、坚持开放包容是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惊涛拍岸、浪花飞叠的漫长岁月中成功坚守住上述众多底线的宝贵历史经验。在为中国展现自身智慧和特色并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创造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提供可能,以及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独立快速发展并有效提升福祉贡献样本等方面,我国“坚守底线”的历史经验仍旧具有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一、社会主义中国“坚守底线”的成功实践

(一)坚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实行西方多党制。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作为受到极大拥护和支持,但也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污蔑和诋毁。苏东剧变以后,不少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丧失了原有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也受到不小的挑战,一些西方国家甚至试图借此机会在中国煽动“和平演变”。需要明白,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轮流坐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而当社会主义国家内有反对势力暗流涌动、外有资本主义意图合围的情况下却鼓吹在不同阶级政党之间实行“多党制”,则根本上是要求共产党放弃政权。实际上,对西方政党制度表现出的混乱和衰颓之势,我们一贯有准确的认知。西方国家一些政党的凝聚力不断下降且逐渐趋同,组织萎缩、人数减少,难以表达民众诉求和承担社会责任,内耗和空转现象严重[1]。而在我国,一党执政、多党合作“优点就在于能够利用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政党有很强的决策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多党制的缺点”;在这样的体制下,“中国可以做很多事情,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巨大潜力”[2]。“西方国家实行多党制,各政党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在社会政策上难以形成共识,为了选票什么都可以承诺,最后往往是一纸空文。”[3](P314)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和对国际局势及历史经验的清醒认识之下,同时在各民主党派的衷心拥护和通力合作之下,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国际共运特殊时期的执政风险考验和后来的国内外各种难题,在我国的领导地位更加稳固,并在政党制度建设上越发自信。

(二)坚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认同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历来受到敌对势力的攻击,同时也在非议中不断被验证为真理。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号召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建国后又始终强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并用以教育群众、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不同社会思潮冲击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最终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与活用。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包容与开放,我们允许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但并不意味着允许他们挑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4](P4-1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不是随随便便能够取代和更改的,否则将使我们看不清方向和大局,迷失在世界潮流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表达,培育并践行之有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巩固其主流地位并在同其他思潮的争锋中占据主动。

(三)坚守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不照搬资本主义议会制民主。毛泽东早在1940年就曾说过:“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对政治制度的评判不是抽象的,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新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在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之下,这是最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选择。同时,这也“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5]。“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6](P379)中国国内面临的分裂势力、邪教异端势力、腐败分子、反社会分子等危害国家安全的力量尚未消除,国际上敌对势力分化瓦解中国的图谋仍然存在,因而必须对他们实行最坚决的专政[7](P261)。这实质上都是对民主的核心要义的贯彻和遵循,即对人民负责。在西方,议会制民主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民主,不同政治派别代表的是狭隘的利益,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最大共识,“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6](P284)。面对鼓吹西方式民主的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客观上良好的治理绩效和主观上自觉的民心支撑、宏观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与微观上合理的具体制度展现了极大的特色优势,同时也给出了最为有力的回击[8](P17-19)。

(四)坚守对外开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对内保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等政策,破解敌对势力围堵并分裂中国的图谋。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方立场的宣示,也是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的共同心愿与期待,因而至今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可和推崇。不论是建国后经受的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困局,还是苏东剧变后一时间面临的“风雨欲来”之势,哪怕我国国内经济受到影响严重滑坡,从1988年11.3%的增长率下降到1989年的4.1%和1990年的3.8%[9](P180),我们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曾动摇。这是我们的国家战略,更是几千年积淀的民族气节。新时期,中国的飞速崛起并没有步入“修昔底德陷阱”,相反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0]。在上世纪中叶以来的几次陆地边境及海上作战中,新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相继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坚决挫败各种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图谋,取得一系列反“台独”、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11]。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藏独、疆独、港独、台独等境内外分裂势力策动的违背历史潮流的阴谋,必将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狠狠挫败。

(五)坚持并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而不引入自由市场经济,坚持“双百方针”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等原则而不放纵历史虚无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单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又同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存在历史弊端。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6](P37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不撼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注入了强大动能。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既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又扮演好政府的“守夜人”角色,保持住对金融业、自然资源产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的控制,防止国际资本做空中国实业进而控制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导致危害民生和国家安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后者建立在利润最大化原则基础上,一旦在中国实行,共产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将不复存在,这一底线必须牢牢守住。同样,在历史、文化等思想意识领域实行“双百方针”也要以“为我所用”为原则,既不能食洋不化地将“市场文化”“普世价值”奉为圭臬,也不能泥古不化地搞全盘儒化,否定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我们深知,苏联在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斗争上的缺陷已是前车之鉴,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又无一例外走向了凋敝和失败,我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一枝独秀,必须继续深化和拓展下去,但这一切要以自身特色为基础而不是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我国经济体量的跃升和民众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的显著提高,证明了我们对上述原则底线的坚守是成功的。

二、社会主义中国“坚守底线”的历史经验

中华民族善于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因而得以凭借高超的智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上五个关键问题上对底线的坚守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卓绝探索,也蕴含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功走向崛起的宝贵历史经验。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引领创新”和“开放包容的姿态”三个方面。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国情是政策的底线,不能突破国情。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制定方针、路线和政策,遵循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12]一旦违背国情这一底线,就会出现“水土不服”“削足适履”的问题。新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人民遭受“三座大山”压迫亟待彻底翻身得解放,且全社会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现实国情出发的;改革开放的重要决断,是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有效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我国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现实国情出发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就是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中国的现实进行考虑,不能“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5]。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实践证明符合符合国情和人民所追求的繁荣、稳定、发展等目标的好政策、好制度。

第二,民心是政治的底线,不能违背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贯彻到各领域工作之中。关注民心、体察民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一贯坚守的政治底线。而只有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人民,才会长长久久地受到人民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上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了解人民所思所盼,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这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以来坚持守住“民心政治”底线,按民心实际来施政的最真实写照。

第三,人民是政绩的底线,不能漠视人民。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政绩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忽视人民的感受,就等于跨越了执政的最后一道底线。曾领导苏联人民英勇奋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奇迹,并且拥有两千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竟可以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再大的历史功勋也终将变得暗淡,被人民遗弃的悲剧将永远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忧患意识之源。

(二)坚持用实践引领创新

第一,用理论创新探索底线。社会主义革命如何才能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在自身所处的时代无法给出最确切的回答,因此他们的理论预设也并非全然不可变动。俄国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封建统治,列宁在这前后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这一看法的理论拓展和创新;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又在实践基础上对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路线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横空出世和成功施行则以实践打破了以往用意识形态对“制度”和“手段”进行划分的理论偏见,一举更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学说和经济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经验论证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底线和边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得以不断拓宽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方式可能性,进而能够不断探索和明确科学社会主义的边界与底线而不逾越,最终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经验。

第二,用制度创新捍卫底线。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在内外困局之下的必然选择,是我们走向复兴的关键一招。“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6](P370)没有这一步,社会主义的前途将面临未知。在此基础上,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底线,挽救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使其更加年轻和兴旺起来。“全面深化改革”为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根基,疏通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前进道路提供了可能,简政放权、扩大开放等更多具体的制度创新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不断发展而正名,极大地赢得了人民支持和世界赞赏,牢牢地捍卫住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安居乐业等一系列关键底线。

第三,用治理创新加固底线。在通过理论创新探索底线、制度创新捍卫底线的基础上,治理创新将用最真实可感、最具有说服力的实效来验证我们的底线预设。目前,我国在治理创新领域已经完成了从任务到事业、从单一到融合、从移植到首创、从宏观到微观的巨大转变[13],取得了扎扎实实的体系化治理成效。从现实角度看,“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化治理手段不仅解决了众多难题,还推动了科技创新,提升了政府效能,扩大了就业,提高了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从人心角度看,治理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获得感增强、幸福感提高、尊严感得到了保障,进而有效缓解了治理难度,和谐了社会氛围,加强了人民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信心和拥护程度。我们的底线因而得以加固,并且收获了一举多得的成效。

(三)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第一,开放才能发展。关起门来搞建设未必能确保御敌于千里之外,放眼世界才能找准定位、知己知彼。开放可以带来更高水平的稳定,因为能够消除误解、增进共识、滋养和谐,进而紧密联结、相互合作、彼此制衡。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系列底线要在开放交流中宣示出来、坚守下去,就必须在对外开放的交流与竞争中锻炼出坚守底线的意志和自信,以及捍卫底线的能力和手段。“一边倒”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开放,赢得了新生国家的生存机遇;在“第三世界”理论指导下,我们对广大亚非拉国家保持开放,结交了许多真朋友、好朋友。新时期以来,中国对一切爱好和平、追求合作的国家都保持了更大的耐心与热情,用真诚换来今天的收获,这才有更多资源、机会和条件将自身道路打造得更加完善。

第二,包容才能团结。中华民族具有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其一贯以身作则的良好形象本身就是对这一价值取向的最好例证,并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有力的示范。就国内而言,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帮扶并融合,实现了不同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守住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谋发展的底线。在国际上,“坚守底线”的更高境界是守住人类前途命运的底线,实现天下大治、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局面。包容为不同国家间开展合作提供了可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条件。只有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局面,塑造一个更加互利的国际准则,打造一个更加团结的国际体系,才能得道多助,各国的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等底线才都能得到最真实有效的捍卫。要想实现这一切,首先就要对外界秉持包容的心态。

三、社会主义中国“坚守底线”的当代价值

在国际国内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一系列底线问题的坚守不仅奠定了今后继续向好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也传送了面对各类风险和难题的经验法宝。即使在今天国家崛起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欣欣向荣、民族复兴指日可待的大好局面之下,“坚守底线”的成功实践及历史经验仍旧具有十分宝贵的当代价值,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坚守底线不动摇的决心。

(一)为中国展现自身智慧和特色并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创造条件。中国的发展成就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做到的,长期坚持和接续奋斗才使中国来到了今天的历史方位。在领导核心、意识形态、国家制度、内外政策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中国人民始终能在乱云飞渡中做出正确的坚守,从而厚积而薄发地在40余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之路。这是智慧的表现,也是特色的彰显。更重要的,是在现实层面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打下了底子、夯实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融合了五千多年华夏历史积淀、马克思主义的红色基因和世界各国优秀文明元素[14](P59-61),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国际担当,因而对于国际舞台也更加适用,并且显得相得益彰、游刃有余。我们对党的角色的定位、对人民中心论的阐发、对协商民主的使用,以及在内政外交和社会治理方面采取的坚定而独特的举措,在现实与价值两重维度上为我们今后更加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展现自身智慧和特色扎实了根基,创造了条件。

(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提供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扎根中国、取得成功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这一底线的前提之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才具有历史可能。凭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体系健全的组织优势、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优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长期执政[16](P15-20),这又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保障。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不仅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更是世界民主制度创新的成功尝试。在这一架构之下,全体中华儿女拥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通过参政议政、民主协商、统一战线、友好交往等不同形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汇聚了巨大的力量。坚守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带来最广泛的智慧帮助。

(三)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独立快速发展并有效提升福祉贡献样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如今具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影响力,特别是对一些世界性难题的解答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将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选择。面对国际范围内的治理乱象和发展疲软,“中国模式”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中国这一当今世界发展样本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若干关键问题上的坚守,特别是对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的不懈坚持和创新。这是中国内生性的历史选择而不是外来的人为嫁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全部活动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P742-743)中国分享自身的发展经验更多意义上是提供一种开放性参考,而不是盲目移植。一味地试图再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辉煌而忽略其原始积累的不可复制性和侵略扩张的历史非法性将无益于提升人民福祉。归根结底,中国人民“坚守底线”的当代价值还是在于坚持独立自主,这是学习“中国模式”的精髓所在。

“坚守底线”是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施政哲学。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党和国家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做到了敢想敢试而且不致颠覆,稳扎稳打进而蒸蒸日上;不仅规避了改旗易帜的邪路,还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充满无限生机与可能。“坚守底线”是社会主义中国众多宝贵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要求。面对持续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我们要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更加坚守底线不动摇。

猜你喜欢
底线制度
真相与底线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女人啊,美是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