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延长原因分析及合理性评价

2020-02-22 01:03
北方药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围术抗菌体温

张 苗

(银川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宁夏 银川 750001)

近十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18年已达到了36.7%[1]。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2]。预防性抗菌药物能显著降低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热率、伤口并发症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但围术期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增加、不良反应增多以及医药费用增加等相关问题[3]。经过调查发现,我院剖宫产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主要问题在于用药时间过长,约60%的患者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h。因此,临床药师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6月剖宫产病例2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为预防用药48h组,B组为预防用药24h组。两组选取病例均为术前30min起给予头孢美唑预防感染,后每12h重复1剂,探讨我院剖宫产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延长的原因,并进行合理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利用PASS系统抽取我院2019年1月至6月剖宫产病例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为预防用药48h组,B组为预防用药24h组。纳入标准:术前无感染病例,即术前体温、血常规等炎症指标正常;两组病例均为术前30min起给予头孢美唑预防感染,后每12h重复1剂。排除标准:剖宫产术期已经确诊的羊膜腔感染、未足月胎膜早破、呼吸道感染、阑尾炎等已知感染或高度怀疑感染的病例。

1.2 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术后血常规、切口愈合情况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我院剖宫产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延长的原因,并进行合理性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搜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百分率显著性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资料间均值比较采取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A、B两组患者在年龄、产后出血量、产科并发症方面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两组年龄比较(岁)

从表1可以看出A、B两组患者在年龄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两组产后出血量比较(mL)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2、3天体温及术后第2天白细胞和CRP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表5所示。

表4 两组体温比较(℃)

表5 两组术后第2天血常规比较

2.3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6所示。

表6 两组切口愈合率比较(例)

3 讨论

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有效手段。对于剖宫产手术,推荐的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是24h,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且可能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机会增加。而我院约60%的患者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h。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预防用药48h组患者术后第2、3天的体温、术后第2天的白细胞、CRP均高于24h组,术后体温升高和血象升高是导致剖宫产预防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延长的原因。因正常情况下,产褥早期会出现生理性的体温、白细胞和CRP升高,且剖宫产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常高于阴道分娩患者[4-8]。因此,剖宫产术后抗生素使用疗程应综合患者临床症状,仅有体温、白细胞、CRP升高不应作为使用抗生素的指针。

猜你喜欢
围术抗菌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什么是抗菌药物?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2021 年下半年专题预告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