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例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分析

2020-02-22 01:03官毅红林伟娜
北方药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年龄段耐药血小板

官毅红,林伟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1)

作为一种新型噁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的抗病机制较为特殊,不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这使其在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多重耐药性强的细菌感染中能够取得良好疗效[1]。鉴于此,本文就主要对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间收治的118例应用利奈唑胺开展治疗的患者,男女各为71例、47例,年龄为25~79岁,平均年龄为(51.31±1.09)岁,所有患者均经过细菌学检查证实存在感染,致病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21例患者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43例为慢性心功能不全,35例为冠心病,另外19例为其他疾病患者。排除正在接受放化疗治疗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液系统改变的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分析,记录其利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利奈唑胺的用法用量为:每12h一次静脉滴注,每次用量600mg,患者疗程为6~32天不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不同用药时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血小板下降的程度标准为:0度为血小板≥100×109/L;Ⅰ度为75×109/L≤血小板<99×109/L;Ⅱ度为50×109/L≤血小板<75×109/L;Ⅲ为26×109/L≤血小板<49×109/L;Ⅳ度为血小板<26×109/L。

肝功能异常的评价标准为肝毒性1级及以上,TBIL高于正常上限的1.1倍或者是ALT高于正常上限的1.25倍。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1.0处理本文相关数据,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文所选118例患者,男女各为71例、47例,男性占比60.17%,女性占比39.83%,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患者。

2.2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60岁以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2.3 不良反应累及各系统情况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精神异常、皮疹、腹泻、癫痫、肝功能异常、持续性高热等,如表2所示。

表2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4 不同用药时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时间超过8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时间在一周内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人类感染常见的病原体类型就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偶链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以往的治疗中,氟喹诺酮类、糖肽类、β-内酰胺类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是随着抗生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细菌的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异,导致不断出现新型的多重耐药菌,加大了临床治疗难度[2]。

利奈唑胺在万古霉素耐药细菌导致的院内感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该药物具有耐受性高、组织浓度高、抗菌活性大等特点[3]。但随着对利奈唑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在细菌感染患者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典型的不良反应就是导致血小板减少。已有研究指出,患者体内血小板的减少与免疫介导存在关联性,虽然患者体内出现了血小板减少症状,但是巨核细胞正常,可能是因为利奈唑胺在进入到人体血液中之后,能够与机体中的血浆蛋白相结合,形成抗原,从而对患者机体产生刺激作用,使其产生特异性抗体,进一步引发血小板破坏,这类患者通过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能够快速缓解血小板数量下降状况。利奈唑胺也会导致一些胃肠道反应。通过本文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患者给药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明显增加,尤其是对于用药时间超过七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患者体内所蓄积的药物明显增多,那么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就明显增加。这也提示在为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开展抗感染治疗时,应对连续用药患者加以重点关注。利奈唑胺导致腹泻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比例相对来说较低,可能是因为与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相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相对来说比较轻,医务人员可能没有予以更多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口服给药的用药方式,可能静脉滴注会增加血药浓度,若是还存在滴药速度不合理的问题,会导致血液浓度呈一过性升高,随着人脑组织中药物浓度的提高,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利奈唑胺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予以有效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年龄段耐药血小板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