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类危化品事故救援相关问题思考

2020-02-22 04:44丁帅主
云南化工 2020年4期
关键词:易燃危化品化学品

丁帅主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广东 广州 510630)

随着危化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在生产、存储、运输、使用和流通过程中出现火灾爆炸和泄露、污染事故的几率明显增加,同时提高了发生重特大危化品事故可能性和现实性,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对消防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燃爆类危化品事故的消防救援能力,需要结合危化品的种类、特征等,对科学、合理、系统化的消防救援措施进行研究和制定。

1 燃爆类危化品概述

1.1 危化品定义和分类

危险品因其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并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处置过程中,极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目前危化品可分为燃爆类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和固体,以及遇湿易燃物品等,具有极大的爆炸危险性[1]。

1.2 危化品的危险特性

燃爆类危化物容易受温度、机械碰撞、静电、气压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发生爆炸现象,危化品一旦发生爆炸,速度较快,产生的热量大、气压高,迅速引燃周围环境中的易燃物质,造成火势的迅速蔓延,同时危化品遇高温后,易分解放出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内后引起中毒现象,甚至还能通过皮肤吸收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危化品大多放置在密闭型压力容器中进行储存,一旦生产、运输、使用、储存等环节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及周边设备的影响,常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火灾事故,同时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引发大范围的连锁性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

1.3 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

根据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特性,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大致分为六类。一是火灾事故,包括易燃液体火灾、易燃固体火灾、自燃物品火灾、遇湿易燃物品火灾和其他危险化学品火灾,一般表现为流淌火、喷射火、储罐火、立体火、云团火或飞火等多种形态。二是爆炸事故,包括爆炸品的爆炸(烟花爆竹爆炸、民用爆破器材爆炸等),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的火灾爆炸,易燃液体的火灾爆炸,易燃气体的爆炸,危险化学品产生的粉尘、气体、挥发物的爆炸,液化气体和压缩气体的物理爆炸和其他化学反应爆炸。一般表现为无约束蒸气云爆炸、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物理爆炸、物理-化学复合式爆炸等多种形式。三是中毒和窒息事故,包括吸入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呼吸道)、接触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皮肤、眼睛等)、误食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消化道)和其他中毒和窒息事故。四是化学品灼伤事故,腐蚀性危险化学品意外的与人体接触,在短时间内即在人体被接触表面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明显破坏的事故。五是泄漏事故,气体或液体危险化学品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泄漏,虽然没有发展成为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但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六是其他事故,指不能归入上述五类危险化学品事故之外的其他危险化学品事故。如危险化学品罐体倾倒、车辆倾覆等,但没有发生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灼伤、泄漏等事故。

2 燃爆类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及防火措施

对于易燃易爆类化学危险品,首先需要确保其储存管理方式的安全性,使火灾事故发生几率减少,消防救援难度有效降低,救援效率提高,因此在进行危险品管理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和要求执行,其中主要包括:储存仓库建筑应设置避雷针,并远离火源、热源,储存温控应控制在15~30℃,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或根据闪点、沸点确定合适的温度;照明应采用防爆灯,灯周围不能堆放可燃材料;危化品应整齐堆放,如采用钢瓶储存,入库时应检测钢瓶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和要求,并进行分类储存,同时装卸时应注意轻拿轻放,应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严禁进行摩擦、滚动,拖拉等不安全作业;危化品应采取专人保管、专车运输,同时严禁与自然酸碱类易燃可燃物、氧化剂、金属粉末和钢铁材料器具等混储混运;分类专库储存,防止静电聚集,同时所有设备、设施、槽车等都应有接地装置。

3 燃爆类危险品事故救援措施

3.1 处置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救人第一、防止灾害扩大”的原则,在保障灭火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抢救受困人员,迅速控制灾害,防止事态扩大;二是坚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原则,在应急控制、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控制灾害等级、事故范围,减少对事故损失、人员伤亡及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三是证据保全原则,在救援过程中,应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

3.2 救援措施的制定

在燃爆类危化品事故发生后,相关消防人员需要对现场火势进行认真勘察,了解危化品事故中危化品的危害特性、理化性质、数量、储存情况等,可利用无人机深入现场进行侦查,对内部情况充分掌握[2]。对现场救援人员进行合理组织,对救援战术进行合理安排,并对救援人员的任务及分工予以明确。根据火情对周围设施、易燃物品以及人员及时进行疏散,对火灾危险区域进行警戒和隔离。加强危化品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制定出合理、有针对性的灭火措施,并对具有毒性、腐蚀性等危化品采取有针对性的排险方案。

3.3 侦查研判

救援人员应及时了解掌握事故现场情况,主要评估研判下列内容:一是遇险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情况;二是现场危化品种类、品名、规格、特性、数量、包装、状态、处置方法等信息,灾情可控程度;三是周边重要企业生产区、危化仓储区,建筑区、居民区、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电源火源等情况;四是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及对周围区域的可能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五是可调集应急处置队伍、装备、物资、药剂、器材等应急力量;六是有关装置区、仓储区、堆场、设备、设施损毁情况。并根据现场情况变化,对救援行动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救援过程中,加强各类检测仪器的运用,其中包括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检测仪、测温仪、气象仪、测距仪等,通过仪器对危化品事故外部进行观察的同时,对事故状况进行侦查,对事故周边环境、容器体积、形状、大小、压力、孔径、储量泄露、管径直径等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对事故核心区域进行侦查,包括风向风速、湿度、温度、渗漏物质数量、浓度等,并对危险区域进行正确标识,如安全区、重危区、初始隔离区、致死区等[3]。

3.4 警戒隔离

根据现场危险化学品灾情发展趋势及燃烧产物的毒害性、扩散趋势、火焰辐射热和爆炸、泄漏所涉及到的范围等相关内容,对危险区域进行会商论证,确定警戒隔离区范围。在警戒区域内封闭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专人警戒,合理设置出入检查卡,控制处置区作业人员数量,保证应急通道畅通。如出现灾情蔓延扩大、气象变化等不利于处置险情,救援人员视情紧急避险、紧急撤离,重新调整警戒隔离区范围。

3.5 冷却防爆

在燃爆危险品事故救援中,应对冷却保护措施加强重视,其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火势,同时也能有效防止爆炸。因此在事故现场,应利用冷却设备对火灾现场进行冷却,根据火灾现场实际情况,对冷却范围进行扩大,并适当增强冷却强度,防止二次火灾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危化品仓库内的固定消防设施、消防车载水炮、移动消防火炮等,对仓库内装置进行冷却,并根据火灾现场合理设置水幕,有效避免火势蔓延。

3.6 灭火措施

一旦危化品发生火灾,首先需要查明火情、爆炸物品种性质、库存量,以及对相邻的库区造成的火势威胁程度,根据火灾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灭火措施进行合理制定,针对爆炸危险类火灾事故,通常采取干粉灭火剂与水结合的方式进行扑灭,同时对未发生爆炸的危险品进行疏散撤离,防止再次引发爆炸;另外采用水枪、水幕对热辐射进行阻隔,设置防火隔离带。

针对液压缩气体和液压气体所产生的火灾,需要切断外围火势蔓延的通道,对燃烧范围进行控制,冷却疏散密闭容器和可燃物,关闭气源阀门,切断供气渠道,并在火焰扑灭后,避免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会发生爆炸。

3.7 加强防护

消防人员进入火灾区域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必须穿着防火隔热服,确保皮肤不会被灼伤,如进入有毒区域,则需要根据危化品的毒性,对防护等级进行确定,防止救援过程中出现中毒现象[5]。另外在火灾救援过程中,需要加强气象检测,确保能够及时调整救援措施;在救援过程中,确保救援人员、车辆与起火点保持适当距离;应尽可能地减少一线灭火人员,避免采用人海战术;消防车辆应采用车头朝外的方式停放,并在上风区域进行消防力量的合理安排;在进行冷却救援时,应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防止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在确认无危险后,方可采取近距离灭火;加强对整个灭火过程的现场实时监视,包括爆炸火势变化、风向变化等,一旦火灾出现爆炸或坍塌等情况,应及时采取快速、紧急撤离措施,防止爆炸导致人员伤亡。

4 结语

目前燃爆类危化品事故频发,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料处理等过程中,极容易发生燃烧、泄漏、爆炸事故,对危化品事故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基层消防实战训练与危化品事故救援成功经验相结合,对燃爆类危化品事故救援加大研究力度,为救援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易燃危化品化学品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送你一个秋天
从一起案例谈如何认定危化品的代加工行为
易燃液体管道泄漏火灾事故风险防控策略分析
海上危化品运输船舶紧急过驳应急处置
危化品运输岂能有乱象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幸福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危险化学品事故为何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