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阅读点”,实现省力阅读
——谈高中语文教学有效阅读活动的展开

2020-02-22 22:19黄汧滢
语文天地 2020年22期
关键词:冬景郁达夫支点

黄汧滢

阅读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从头到尾地读,这种读法在面对大篇幅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失灵”。有效的阅读要找准“点”,所谓“点”即指阅读文章时所选择的切入点。有效的切入点,便是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最有力的支点,学生可围绕这一支点进行有方向性的阅读,这使学生消除了大篇幅文章阅读带来的迷茫。另外,找到阅读支点之后,学生能够从与文章相关某一问题切入,很快进入到文章的内核。教师可以从写作背景切入,认清文章内容的大致方向,还可以将引出类似主题的文章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对比获得对文章的有效理解。可以说,找准阅读点,学生针对大篇幅文章进行的阅读活动会相对容易些。

一、巧设问题,精准安排支点

在阅读中,问题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鲍波尔说:“正是问题激发人们投入到学习、实践、观察当中。”所以,问题便如同一个将学生带入到阅读活动中的“导入者”。而能否带领阅读中的学生从文字的迷宫中走出来,还要取决于教师的问题是否具有穿透力,能否成为理解文章的一个支点,暴露文章的结构以及各种事物、人物之间的联系,找准文章线索,从而撬动整篇文章。所以,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要巧设问题,精准安排支点,使阅读问题的提出发挥帮助学生尽快完成阅读活动的作用。

以《江南的冬景》为例,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中年时期的作品,语言明丽晓畅,表现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眷恋之情。但由于文章内容是描绘景色的,多种物象罗列,读来难免让人眼花缭乱。因为取材的问题,学生很难一气读完,这就为阅读教学带来了难题。为了解决文章这一客观因素对阅读活动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巧设问题,并将其作为阅读的支点,利用问题所能呈现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的阅读,帮助学生从某一问题的解决出发,实现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实现深入全面的阅读。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所描述景色的情感注入,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通过标题《江南的冬景》,我们可以明白文章的大致内容。那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江南冬景的呢?从描绘用词中可否看出作者流露的感情?”由于问题明确,学生的阅读方向也是明确的。所以,学生很容易做出回答:“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写江南冬景,曝背聊天、郊外草树、微雨寒村、江南冬雪、旱冬闲步。”还有学生概括出作者对每一景色的情感倾注:“作者用‘岂不可爱得很么’来描述自己对曝背聊天的感受;用‘含蓄生气’等字眼来概括对郊外草树的感受;用‘悠闲境界’‘迷人’等词来描述对微雨寒村的感受;用‘美丽’来赞叹江南雪景;用‘快活’‘逍遥’来描绘对旱冬闲步的感受。”在这里,学生目标明确,条理明晰,所以并没觉得吃力,复杂的文章被这一问题轻易化解。

二、绕道背景,确定内容方向

文学创作者要写什么内容,其实是能够根据其心境、生活的环境、遭遇、信仰、精神内涵进行判断的。所以,陆机说:“思风发于胸臆。”文思是从内心奔涌出来的,一个人的阅历所锻造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他的笔下必定会涓涌出什么样的河流。因此,即使面对一篇巨幅文章也不必惊慌失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绕道从写作的背景切入,认识作者的生活境遇、精神境界,了解其价值观、世界观,然后来判断他笔下情感输出的境界,再把脉文章的基调,确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说,除了文章本身,阅读内容还包括作者,阅读作者是阅读文本的基础,也是文本阅读的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找寻的关键阅读点。

以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例,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冬景,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冬景呢?又为什么详细道出了江南冬景与别处冬景的不同,这想必是和他的人生阅历、情感归属密切相关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绕道背景,从认识作者的角度切入实现有效阅读。如有学生找到了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郁达夫儿时在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生活过。1933年4月,辗转从上海移居杭州,这期间他创作出大量的山水游记。鲁迅还以世道艰难为原因著诗劝郁达夫不要移居杭州。但郁达夫以杭州作为儿时梦,还是移居杭州,并亲自设计了房屋。”当学生做出回答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思考。有学生说:“郁达夫在江南生活过,所以对江南的冬景印象深刻,因为这份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内心才生出对江南冬景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就是作者的写作动力。”在这里,学生先了解作者对江南怀有的特殊情感,然后再联系《江南的冬景》进行分析,这为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指出了方向。

三、形成对比,摆出切入架势

蒙田说:“即便是两种相同的事物,也有不同之处。观点也是如此,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样化。”所以,在不同的文学创作者笔下,相同的事物也能被描绘出不同的气象。那么如何欣赏作者不同的造诣呢?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对比放大其特点。因此,在文本阅读中我们不妨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两者的特点,再从特点出发进行深入阅读。当然,不仅仅是不同作者相同物象的描绘可进行对比,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章中也包含相同物象的不同描写,为了突出每一种描写的特点,教师仍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内不同层次的对比。

仍以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例,作者是怎样突出江南冬景的特点,表现出对江南冬景的钟爱的呢?通过前两段的大体阅读便可得知,作者是借助对比的形式,说出对某些地方的冬天的感受,然后突出江南冬景可爱明朗、晴暖温和、含蓄生气、美不可言、淡雅朦胧的特点。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对比,谈谈作者提到的这些地方冬景的特点。有学生通过对比做出了详细的概括:“北国的冬天,雪深几尺,风大若雷,人们躲在屋里过活两三个月的蛰居生活。可是江南的冬天不同,冷不过一两日,有时晨霜退去,泥地里放出水蒸气,人们又可以曝背聊天了,这更可爱;闽粤的冬天暖和极了,用不着皮袍棉袄,冬天像是春天或秋天的延长,没有特点。而江南则不同,冬天和春天是有明显的分界线的,但又不是那么肃杀,透露着含蓄的生气。”在这里,学生通过对比,更能体会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教师总是将读者的主观因素作为影响阅读活动有效进行的主要原因,认为学生阅读态度消极、缺乏阅读能力、阅读技巧欠缺、阅读信心不足,其实文章本身的特点也应是一种客观因素影响着阅读效果的体现。如学生会因文章题材原因无法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虽然试图读懂文章,但总是无法在最后保持清醒的思路。为此,教师应该想出克服客观因素的办法,找到帮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的门窗,其中巧设问题、绕道背景、形成对比就是帮助学生进入阅读很好的切入点。

猜你喜欢
冬景郁达夫支点
《太湖冬景》
吴描玉
东北冬景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大德歌·冬景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贵人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