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型的路径探讨

2020-02-22 12:23马娇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新农村

马娇

摘要:一直以来农村建设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对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等各方面实力显著提升,给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共存,其转型同样也面临诸如农村空心化、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等挑战,因而积极探索传统农村转型发展的路径,对加快推进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型及实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传统农村转型;新农村;机遇与挑战;路径

目前我国仍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农村建设问题始终是这一过程中最基础、最繁重和最艰巨的任务。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村建设和发展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机遇往往又与挑战共生,因此,应该在这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保持理智,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又须正确应对挑战,从而扎实推动农村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

一、以未来社会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的“传统农村”与“新农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目前最主要最突出的就是城乡发展间的不平衡问题,而这一突出问题将是我国要解决的重中之重。根据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看,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将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管理法治化、科技顶尖化、公民高素质化以及文化和谐包容化的态势。因此,以未来社会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的传统农村与新农村,则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型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时代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传统农村是指“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农村区域,传统农业具有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市场化程度低等特征。”并且以目前传统农村发展态势来看,传统农村的发展还面临着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和城镇化发展的冲击等问题,因而随着我国经济加速增长、社会结构加快转型,传统农村现有的发展经营模式已不能继续承载社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压力,无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根据一些相关统计发现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有90万个自然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传统村落,可见,传统农村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而关于“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并不是首次提出,这一提法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后中央文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和“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来对“新农村”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概括,同时这也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概括。中央文件对“新农村”所作的高度概括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经济上,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进而实现村民的生活富裕;在政治上,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在文化上,则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在社会上,则是要建设文明的乡村风貌,中央文件中所阐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这二十字方针和五个方面皆体现了“新农村”的建设是要力求实现农村在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且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新农村”建设将生产发展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农村的经济落后问题。马克思曾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新农村”建设将是解决“传统农村”问题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载体,并且,相较“传统农村”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有益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城乡间的平衡发展。

二、传统农村转型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空

随着党和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九大又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在根本上解決“三农问题”,推动我国农村从“传统农村”向“新农村”的转型迎来历史性机遇。当然,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存留下来的农村各种问题,要解决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面对各种挑战。

(一)传统农村转型迎来重要机遇

推动农村社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们要把握好这些机会和有利条件:

1. 中央相继作出决策部署,为“传统农村”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至少出台了十个方面的重大的“三农”政策,例如:“废止农业税条例;建立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对农业生产者实行直接补贴;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得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善,使我国“传统农村”的转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建设描绘出美好的战略蓝图。并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有关部门还编制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规划,将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分阶段进行谋划,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落实到实处,能取得卓著的效果。此外,近些年我国不断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加大对农村精准扶贫的力度,使得我国贫困人口截至到2017年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而在2019年中央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新世纪以来第16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机制和战略的制定与提出,为“传统农村”的建设、发展以及转型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 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为“传统农村”转型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势头发展迅猛,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这一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之首,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30% 的贡献率。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工作报告中强调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已经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已经完全具备通过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来加大对农村、农业支持力度的条件,为“传统农村”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3. 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为“传统农村”转型提供助力

我国目前坚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和机制等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不断完善城乡的布局结构以及不断推进城乡的统一规划,增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力,并且近些年党和国家也将工作重心不断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此外,我国在工业上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中国有超过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制造业的第一大国,由此可见,我国在工业上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和完善,已具备以工业反哺农村的条件。

(二)传统农村转型面临的挑战

如上所述,“传统农村”的转型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历史机遇期,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共生,应清醒认识并正确面对各种挑战。

1. 农业发展不景气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142元,增长了8.8%,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农民的现有收入中,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最大,在当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仍是制约农村转型的主要问题。目前世界各地仍存在着许多经济基础比较差的传统农村,在这些村落里许多农业工程设施都比较老旧,其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减弱,无法适应生产的需要,从而影响农业的产量,进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再者,在这些传统农村中,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许多农民全凭自己经验来进行生产,并且使用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大多数情况都是使用纯人力劳动,而单纯的靠人力劳动与机械化的设备相比农业的产量自然较低,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满足农业的生产条件,影响农业的发展。并且在传统的农村中,许多农民皆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旦农业发展不景气,他们的经济来源就无法获得保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马克思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的经济基础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也无法为促进“传统农村”的转型提供助力。

2. 向上流动的需求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

在“传统农村”,许多农民的收入仅局限于每年年底结算的粮食或果产品的收入,许多时候一位农民一年的收入却不及城里工作的人两个月的收入,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民的收入已无力支撑家庭的重负,这致使许多农村的青壮年有着向上流动的迫切需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赋予了青年新的希望,让农村青壮年群体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机会,不再满足于守着农田过日子,而是纷纷外出打工,为自己谋取更广阔的出路。大部分人虽然并没有因为外出务工而大富大贵,但由于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亲身感受到农村人和城市人地位上的差别,许多人因此不愿意再回到农村生活,而是想方设法留在城市。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更是认为回农村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选择留在城市寻求发展,为自己谋取上升的空间。在这种向上流动需求的作用下,留守农村的就多是一些妇孺和老人,导致农村内生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空心化”的现象。

3.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所谓历史遗留问题是指一些先人没有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留下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许多的“传统农村”中,大多生活的是一些60、70年代的人,80年代的人都已是少数,而在他们所生活的年代,还属于大集体时代,农民需要在生产队里劳动,赚工分是当时农民获取经济收入及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正是在工分制的驱动下导致农村出现多子和重男轻女的现象。而农村家庭因为多子,经济又有限,所以导致许多人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或只是短暂的接受过教育,而之于女性,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影响,导致其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教育,再加上那个年代只是力求解决温饱问题,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力气比文字更为实际,并且当时还有很多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追求教育的积極性。而现在社会和科技飞速发展,很多农村人虽然想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由于年龄和原有文化基础的限制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新生力量又一心想向上流动,所以也就使得目前很多“传统农村”的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4. 世袭上任导致村级干部素质较低

“传统农村”中许多村级领导干部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经自身走访发现许多村的村级领导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其自身并不具备为村里及村民服务的能力,而其之所以能够成功被推选上任,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世袭”。他们自己的小团体通常会在选举前夕,带着一点“恩惠”挨家挨户的去鼓动村民为其投票,进行“贿选”,而很多村民或因蝇头小利又或是在这乡土的“熟人社会”中为了自身的“面子文化”便将自己宝贵的一票投了出去,这就使有真“金刚钻”的人无法以平等的机会揽“瓷器活”。并且经过自身的走访发现,许多因“世袭”上任的村级领导干部不仅文化水平较低甚至不具备党员身份,思想觉悟较低,政治立场不坚定,对农村建设与转型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喜欢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永远将农村建设和为村民服务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质性的举措和行动,进而导致一些农村发展缓慢,迟迟不能实现转型发展。

三、推动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型的路径

目前,农村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求推动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型发展的路径,克服影响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各种困难。

(一)推进农业“互联网+”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互联网诞生后,产生‘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我们只有顺应这个潮流,才能够抓住机遇。”而所谓“互联网+”其实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通过与各个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的高效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传统农业的发展虽总体呈良性趋势,但不可否认仍存在着诸如生产设备老旧、生产效率低下、流通渠道狭窄等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传统农村转型的阻力。而将“互联网+”的战略应用于农业,它能够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如灌溉、收割、存储等,并且互联网能够实现对农业精确化的操作和自动化的控制,促进农业生产及农业发展高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除此外,“互联网+”还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经营方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流通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是我国农业走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及加快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吸引人才向农村回流

缺少人才是目前限制传统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由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城市中许多人纷纷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以此既为自己寻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又满足了自身的利益需求。而在“传统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关于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及落实力度较小,没有激发出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导致农村的发展空间较为狭窄,许多人才纷纷外流。而我们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吸引人才回流农村,就必须不断激发农村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拓宽农村的发展空间。首先,要积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不断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从城市转移到农村,鼓励返乡农民和城市人民在农村创业,以此不断培育壮大农村的创新创业群体。其次,加强农村的环境建设,为留在农村创业的人员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同时应给予相应的住房等生活补助,为创业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以保证其留驻的长久性和稳定性。最后,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建立农村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为返乡人员提供创新创业便利,同时要敢于打破城乡间的户籍壁垒,在鼓励本村人返乡积极创业的同时,也能吸引城市中的人才到農村创新创业,共同为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和村民生活富裕助力。

(三)推行“软硬兼施”,注重提升农民自身的素质

目前国家在“传统农村”的建设中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向其输入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力求促进“传统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仅是硬件设施的输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村”的发展转型问题,真正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了解事物的内因。因此,除了注重那些通过经济学意义上量化检验的“硬”的投入要素,诸如资本、技术外,还需关注“软”性要素,诸如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素质等,这些“软”性因素往往会对“硬”性因素作用的发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在解决“传统农村”转型发展问题的过程中要推行“软硬兼施”, 不能只专注于硬件设施的输入,更要注重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明素养,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在农村转型发展中的积极性,从而使“传统农村”的转型发展由国家“输血”转变为自身“造血”,从而增强“传统农村”转型发展的内生力。

(四)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治理水平

村干部是农村发展建设直接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国家各项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他们的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和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目前,由于对村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村干部当中存在各种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形势主义等问题。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完善农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使那些真正具备“金刚钻”的人做农村建设发展的带头人;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完善农村干部的管理监督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永穆,刘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农户发展[J].求索,2017(12).

[2]刘新静.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农村转型及新农村建设研究[J].学术界,2013(03).

[3]冯骥才.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速度令人咂舌[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0-21/4263582.shtml.2012-10-21.

[4]韩俊,等.中国农村改革(2002~2012):促进“三农”发展的制度创新[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5]金佳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68586.htm?Baike.2018-12-18.

[6]佚名.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8-08-04/doc-ihhhczfa2926332.shtml.2018-08-04.

[7]徐琴.精英输入:新时代乡村治理主体的路径重构——基于万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06).

[8]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李克强.中国“互联网+”战略面向全球[EB/OL].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06/28/c_129642781.htm. 2017-06-28.

[10]冯开蕾,胡兴球.“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J].农业工程,2018(03).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机遇与挑战新农村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浪潮下保险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MOOC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