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教学设计

2020-02-23 05:13
语文天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郑振铎弱者反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描写和抒情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和观察生活的习惯,从“猫”的悲剧中感悟人情冷暖,体会作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品味,对比,质疑,探究,感悟,升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我剖析,客观宽容,善待生命,关爱弱小。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郑振铎,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2.课前播放《猫》的范读,配以猫的各种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猫的可爱。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郑振铎先生一块进入文本,体验养猫过程中的快乐与悲伤。

二、选读文本,品味细节

设问:文章中一共有几只猫?它们都有名字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1~16自然段,划出描写三只猫的颜色、形状、性格特点的句子,然后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板书:颜色、形状、性格)

明确:三只猫。

第一只:花白的猫,白雪球似的,就叫“花花”或“小白球”;

第二只:浑身黄色,更活泼,就叫“阿黄”“皮皮黄”“黄飞飞”或“黄跳跳”;

第三只:样子难看,忧郁懒惰,就叫“小可怜”“小忧郁”“忧郁猫”。

小结:同学们给三只猫取了名字,形象生动,辨识度很高,非常符合它们各自的特点。

这都得益于郑振铎先生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同学们细致的观察。本文语言朴素简洁,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小猫的顽皮活泼或忧郁的个性。(找一处细节描写,体味、仿写)

三、精读文本,比较探究

1.文中的三只猫,你更喜欢哪一只,为什么?请结合文句,按照下面句式说明理由。

句式:我喜欢第只猫,因为它。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我”对前两只猫情感态度的句子,朗读、思考、交流)

示例(1):我喜欢第一只猫,因为它不但外形漂亮,而且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示例(2):我更喜欢第二只猫,因为它“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2.第三只猫刚一出场,作者就说它是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分析一下,第三只猫的“可怜”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要说明理由。

(1)它“来”得可怜——是一只流浪猫,到我家之前又差点被冻死;

(2)它“活”得可怜——性格忧郁,又懒惰,大家都不喜欢它;

(3)它“死”得也很可怜——无辜挨打,被冤屈致死。

四、研读文本,剖析自我

3.在芙蓉鸟被咬死之后,男女主人一口咬定第三只猫是凶手,其根据是什么?

讨论、明确:案发前,猫常常“凝望”,有作案嫌疑;我们找不到猫,认为它“畏罪潜逃”了;案发后“我”看见猫躺在露台板上,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我们一家认定凶手的全部证据有三点:一是猫“凝望”,二是“我认为”,三是“好像”,有确凿的人证、物证吗?这种推断符合逻辑吗?

明确: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我”只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和自己的主观猜想去盲目判断害鸟的凶手——这叫主观臆断。(板书:主观臆断)

5.真凶是谁?第三只猫为什么会被无辜冤枉,根源是什么?

明确:黑猫。(老师板书:真凶)

第三只猫长得丑,“我们”都不喜欢。像这样根据某人的外貌来判别或评价其品德是非的做法,就是以貌取人。(板书:以貌取人)

6.除了外形,“我们”还不喜欢第三只猫的哪些方面?

明确:是一只流浪猫,性格忧郁内向。懒惰不捉鼠,又没有一技之长,不会讨主人欢心。

所以当小鸟被咬死之后,所有人都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把它当成是“凶手”。而这种光凭个人内心的爱憎和好恶之情来判别其品德善恶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偏见。

也正是一家人这种偏见,直接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板书:偏见待人)

7.知道事情真相以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30~34段,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更难过。

(请大家一起朗读30~34自然段,用心感受一下“我”的感情。)

8.为了形象地写出“我”难过的程度,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深深的伤痛、忏悔和自责。

9.“我”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把这种自责外化为切实的行动。请在文中找出来相应的语句来。

讨论、明确:“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0.从“永不”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讨论、明确:忏悔,自责,有强烈的负罪感。

师小结:“我”在制造冤案后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反省,自我解剖:主观臆断→以貌取人→偏见待人,步步深入,直抵内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习惯于自我反省、无情解剖,鲁迅如此,郑振铎也是如此,其目的是为了唤醒他人,激发读者的向善之心。

五、拓展文本,感悟升华

11.第30自然段提到“猫”不能说话,文中还有谁不能说话,为什么?试分析二者的共同点。

讨论、交流、明确:猫是动物,是小生命,相对于人类,它是弱者。不能说话的还有张妈,她是仆人,相对于男女主人,她也是弱者。它们都是弱小者的代表,没有发言权,在被误解时、被冤屈时都无法为自己辩护,只有默默无言。(板书:弱者)

12.“我”制造冤案后自责、内疚、反省,侧面告诉我们,对待弱者正确的态度是怎样的?

讨论、交流、明确:要同情弱小(板书);要善待生命,包括弱者。(板书)

小结: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向读者和社会传递正能量的。《猫》这篇课文中,“我”的愧疚和自责,还有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反思正是作品要表达的积极意义所在,昭示着仁爱、善良等温情人性的觉醒。

13.第三只猫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前两只猫真的很“幸福”吗?请同学们回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生浏览交流,师指导答疑)

讨论、交流、明确:前两只猫并不幸福,命运和第三只猫同样悲哀。

活着时:供人娱乐、消遣,是宠物,是玩偶;生病时:无奈无助;被人捉去后,生死未卜;死之后,主人说“不要紧”,再要一只,位置可以被替代。

小结:它们的人生并没有保障,它们的生命也是一场悲剧。其实,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已经为全文涂抹了一层悲剧底色,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14.既然都是悲剧,为什么作者写三次养猫的故事是层层推进,又环环相扣。写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做铺垫,并形成鲜明的对比。

15.这篇小说仅仅是在写三只猫吗?还写了谁,有何特点。

讨论、交流、明确:(1)男女主人,高高在上,对下人蛮横无理,颐指气使,予杀予夺。(2)仆人张妈,忍气吞生,没有发言权。(3)周家丫头,事不关己,冷漠无情。(4)还有个捉猫的路人,夺人所爱,丝毫不考虑猫主人的感受。

老师小结:滴水见人生。作者看似在讲述“三只猫”的故事,实际上写尽了世间百态:小说通过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来折射人性的善恶,感知人情的冷暖;以无情的自我解剖来激发起人们向善向上的力量。透过小题材,洞见大人生!这就是郑振铎先生的《猫》这篇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郑振铎弱者反省
强者和弱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壹月记事簿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弱者
反省与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