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感官,指导低段学生观察插图

2020-02-23 05:50
语文天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想象诗歌创作

学者夸美纽斯认为:“学习是根据感官来进行的,通过感官人们能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但是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于图像、颜色等事物的感受力比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鼓励学生观察插图,并围绕插图展开各种语文活动,借此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眼睛,转化生活画面

在指导学生展开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双眼,不仅要学会观看插图,还要积极观察自己的周围,看看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画面。要鼓励学生尝试将插图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生活画面,这样学生就会对画面的内容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此后还要将画面和抽象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展开思考,这样能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字。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的《村居》展现了春天美妙的风光,体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虽然学生对于古时候的生活不太了解,对于农村生活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但是若能唤醒学生的双眼,鼓励学生观察插图,联想生活画面,则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大家观察一下插图,看看插图中主要画的是什么画面”。学生发现:“我看到有两个小朋友正在放风筝。”“那么周围是怎样的场景呢?”学生认为:“我看见周围都是绿色的植物,还有小鸟在飞翔,这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再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大家在春天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和插图中的画面是否一样呢?你在春天里会干什么呢?会不会放风筝呢?”这唤醒了学生的生活感悟:“我也会像古代的小朋友一样,在春天出去踏青、玩耍。”“大家结合插图看一下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内容是否正好展现了插图的画面呢?”这就促使学生围绕诗歌展开阅读。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鼓励学生积极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并尝试在头脑中和现实生活的画面串联在一起。此后要组织学生尝试展开表达,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看看和文本中的文字内容是否相互吻合。这样学生能够将文字转化为具有情景性的画面,更好地读懂作品。

二、耳朵,想象古时场景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古诗词等和学生所生活的环境距离较远的作品。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尝试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耳朵,一边观看图片一边想象该图片具有怎样的音响效果。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联想起古时的场景,和作品的距离瞬间接近,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在指导学生阅读二年级下册第25课《羿射九日》时,鼓励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尝试想象这展现了怎样的古代场景。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后,鼓励学生闭上双眼展开想象,想一下这展现了怎样的场景。“大家有没有听到箭破空的声音呢?想象一下,这该是怎样的场景啊?太阳崩裂开来了,这是怎样的声音呢?火球落到地上了,你听到这声音了吗?”在学生展开想象后,再给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诵录音,并鼓励学生再次展开想象:“大家想象一下,当天上有九个太阳的时候,大地上会是怎样的场景呢?羿射日的场景又是怎样的呢?当天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太阳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场景呢?”最后鼓励学生一边回忆自己听到的内容,一边展开课文复述的活动,看看谁能更好地回忆起自己听到的内容。这样的活动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了一起,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还原了古时场景,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所看到的插图,然后给学生播放音频,再现各种场景将学生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此外,还可给学生播放诵读录音,鼓励学生闭上眼睛遐想。这样也能让学生回顾插图的内容,并且和古诗词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印象会更为深刻。

三、双手,表演既定故事

调动学生的双手,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有的时候,文章的内容较为复杂,但是课文中的插图却只能展现事件的一部分,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调动自己的双手,将自己看到的内容画下来,补充插图的内容。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围绕插图的内容进行表演,通过讲故事、小品表演等方法将整个故事演绎出来。

二年级上册第22课《狐假虎威》的故事性较强,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寓言故事,要鼓励其参与到表演中。首先给学生展示和课文有关的插图,让学生看看插图展现的是文章中的哪一个场景,并鼓励学生思考:“若要让你完整地展现整个故事的话,你觉得这样一幅插图是不是够呢?若要你补充的话,你觉得要添加哪几幅插图才能更好地展现故事内容呢?”这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开始围绕文本的内容进行插画创作活动。在学生完成插画创作后,鼓励学生围绕自己创作的插画进行故事表演,按照插画的顺序展开表达。有学生便分别画了“老虎抓住狐狸”“狐狸哄骗老虎”“狐狸和老虎一起去森林中看小动物”等图片,并围绕图片演绎了故事的内容。最后在学生自主表达后,鼓励其说一说自己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什么,给人什么启迪。

在充分调动自己的双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切实参与表演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得到提升。

四、大脑,揣摩创作初衷

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可能很难理解作品的深意。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观察插图,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揣摩作者的创作初衷。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生活境况,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展开思考,学生会发现,插图的内容和作者的创作初衷之间有一定的契合性,这样有助于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赠刘景文》后,给学生观看和诗歌有关的插图,学生发现这幅插图展现的是深秋的场景,虽然荷花和菊花都已经凋残,但是却是果子成熟的季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给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这是苏轼送给刘景文的作品,当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在苏轼举荐后得到了小小的升迁,你觉得这首诗歌是否仅仅只是写景物呢?是不是还蕴含着对于刘景文的期盼呢?”结合了背景资料后,学生再来诵读诗歌、观察插图,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有学生提出:“我觉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虽然刘景文已经步入了人生的秋季,但是作者还是希望他能勇敢地面对。”还有学生认为:“我觉得这首诗歌表示作者希望刘景文能像橘树一样,有着不畏惧严寒的坚贞节操。”学生开动了头脑,跨越了文字本身,挖掘出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小学生联想能力丰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鼓励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展开联想,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联想作者在何种境况下创作该诗歌。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提升读图能力,更能提高体验和感悟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展开有顺序的阅读,还要围绕插图和文本的内容进行综合思考。在充分运用感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提升,最终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猜你喜欢
想象诗歌创作
诗歌不除外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一墙之隔》创作谈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诗歌岛·八面来风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