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科学纪录片《行星》的美学分析

2020-02-23 15:11魏端端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行星纪录片受众

□ 魏端端

《2019年中国纪录片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国际化传播将成为中国纪录片未来产业发展趋势①。不少中外学者认为,相较于社会现实类纪录片,自然、科学、旅行、健康等题材更容易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折扣现象”,因而成为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热门领域②。本文对2019年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优秀科学纪录片《行星》(The Planets)的美学特点进行分析,希望为国内科学纪录片的国际化道路提供参考。

《行星》于2019年5月首播,在腾讯视频同步上线,播放量已达5.5亿次。该片在国内外著名的大众影视评分网站——豆瓣和IMDB上分别获得了9.6和9.1的高分。纪录片共5集,讲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变迁史,以及人类探索它们的故事。本文认为,《行星》的美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技巧、视听语言和创作理念三方面。

一、成熟的叙事技巧

(一)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充满感染力

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吸引受众,如今已成为纪录片业界的常态。《行星》的主角——太阳系八大大行星有着40多亿年的历史,如何从中挑选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是节目组最大的挑战。为此,BBC团队与英国公开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的3名科研人员合作,梳理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了故事的核心:如果以是否成功孕育出生命为标准,那么除地球外的其余7颗行星可以说都是“失败的”,但是它们却都具备过生命诞生的条件,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命运?制作组最终将主题定为“行星命运的转折点”。比如,水星曾有希望孕育生命,但它被撞离了初始运行轨道,成了距太阳最近的行星,高温炙烤扼杀了出现生命的可能性。这种命运感让行星的故事产生了如希腊戏剧般的吸引力。一名获得高点赞数的豆瓣网友评论道:“水星也太惨了吧,先是被撞飞了,然后又被烤干了,简直太阳系年度第一惨。”③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悲剧通过引起“哀怜”和“恐怖”的情绪,对人类情感起到“宣泄”和“净化”的作用,继而引发观众的美感经验④。

在语言风格上,《行星》的解说词逻辑严密,注重词句的曲折性和节奏感。例如,在描述完如今地球上丰饶的物产后,配乐曲风突变,解说词话锋一转:“可是,40亿年前,地球具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和酸性的海水,是个‘有毒的’世界,而那时的火星正像今天的地球,欣欣向荣。”连续两个转折,地球和火星命运的戏剧性得以彰显,曲折的叙事节奏扣人心弦。

(二)以人为尺度,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科学类纪录片由于距日常生活相对遥远、专业性强等原因,在创作中易陷入言语枯燥、自说自话的困境。《行星》大量采用了类比和拟人的手法,以人为尺度讲述太阳系的故事,使科学真正“走近”了人类。

1.运用类比方法,增强科学语言与受众的心理接近性

康德曾道出类比对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性:“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⑤《行星》不断以地球人的视角为锚点,将行星的故事与地球关联起来,使宇宙现象更加通俗易懂。

例如,第3集《教父(The Godfather)——木星》告诉观众,地球上生命的诞生与木星强大的引力息息相关。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旁,主持人解释道,这一巨大陨石坑的形成来自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而正是木星引力造成了这一撞击事件;在描述木星的体积时,说其“相当于1300个地球”;木卫一上最大的熔岩湖是地球上熔岩湖面积的100万倍;木卫一与木星的距离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差不多……这样的类比在片中比比皆是。据笔者统计,在第3集《教父——木星》53分钟的正片中,“earth”(地球)一词出现的次数高达50,几乎平均每分钟出现一次。这种讲述方式能够有效“唤醒”受众的既有知识储备,助其更新知识结构。

2.拟人化叙事促生受众移情作用

许多自然科学类纪录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行星》也不例外。这从分集命名中可见一斑,如第2集《两颗姐妹行星(The two sisters)——地球与火星》和第3集《教父(The Godfather)——木星》,“姐妹”“教父”等词的使用为行星赋予了人格特质,上文所述对行星史的戏剧化描述也使之呈现出人类般的命运。

除了八大行星,人类发射至太空的天文探测器在讲述中也被人格化。在岗位上耗尽能源最终坠毁于水星表面的“信使号”,经过9年“休眠”终于抵达冥王星的“新视野号”,用“朱诺相机”记录下木星摄人心魄的美丽的“朱诺号”,兢兢业业履职13年的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行星和探测器赋予人类的性格和命运,有助于促发受众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美学家费肖尔和美国心理学家蒂庆纳提出的,意为“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⑥。“移情说”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能够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从而产生美感体验。我国思想家朱光潜认为,虽然移情作用并不绝对等同于美感经验,但二者的密切关联是不能否认的。

(三)解释性符码与开放的文本,召唤受众主动参与解读

在叙事结构上,《行星》抛弃了传统时间顺序的叙事模式,而是使用了倒叙技巧设置悬念。比如,第2集《两颗姐妹行星(The two sisters)——地球与火星》首先介绍了两颗行星一生一死、命运迥异的现状,随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观众:几十亿年前,火星与地球堪比“孪生姐妹”,它们同时拥有液态水和孕育生命的条件,为何今天的火星却成了一颗干旱贫瘠的死星?接下来,影片结合人类半个世纪来的火星探测成果,一步步揭开火星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谜题。

罗兰·巴特曾在分析文本叙事结构时指出,解释性符码是文本通过叙事传达意义的一种有效方式,即文本以设置谜团和悬念开始,引发观众追求真相的欲望,以谜底揭晓为故事画上句号⑦。《行星》正是通过不断设置解释性符码,召唤受众主动思考科学问题,在“揭秘”和“解谜”中,令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如今对宇宙的认识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和未定之论。《行星》尊重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在给出问题的主流科学解释之余,从不避讳对质疑和对抗观点的提及,并通过提问的方式邀请受众参与到谜题的思考之中,增强了影片与受众的互动感,体现出制作者辩证、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结合,摆脱说教色彩

根据叙事学理论,叙述人的安排是小说艺术的核心课题之一,这一理论也常常被应用于影视作品的分析当中。常见的叙事方式有“有限视角”(多使用第一、第三人称叙事)和“全知全能视角”(多使用第三人称叙事)⑧。

我国的科学纪录片多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常常通过专业配音人员赋予纪录片权威感。而《行星》则打破常规,将“全知全能视角”和“有限视角”相结合,片中同时出现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行星》的出镜主持人兼配音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高能物理学教授,被人称为科学纪录片界的大卫·爱登堡(BBC著名自然纪录片主持人)。考克斯的解说风格是交谈、提问式的,并且大量使用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我们/我们的”(we、us、our),引领观众以限知视角探索“我们地球人”眼中的“他者”——太阳系行星,为纪录片的叙述者和观众赋予了共同的身份,营造出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氛围,从而摆脱了说教色彩。

每集末尾约5分钟的“幕后故事”板块也是《行星》的一大特色。在这里,叙事视点再次发生了改变,科学家们面对镜头,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他们在亲历行星发现过程时的个人体验。

在多重叙事视点的切换中,受众的身份也不断变化。受众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吸收者,还是探索者、批判者、发现者和共情者,审美体验得以更加丰富。

二、丰富的视听语言

(一)用多种手段将太阳系史影像化

行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多为静态图像,动态影像资料数目和质量都较为欠缺,仅靠这些素材显然不足以支撑一部近5小时的纪录片。为了用动态影像完美呈现八大行星40多亿年中最精彩的历史,摄制组与科研人员合作,将需要影像化的内容一帧帧列举出来,通过地球实景和实验室模拟拍摄,再利用后期CG技术,高度还原了宇宙大爆炸、小行星大撞击事件、木星风暴、土星的气态星云等震撼的天文影像。

实景拍摄方面,摄制组的“片场”遍布全球。冰岛黑沙滩成为影片中晚期小行星大撞击场面的原型;约旦的沙漠成为火星地表的“替身”,再现了“好奇号”首次登陆火星的场景。该片通过拍摄人类熟悉的事物和场景,用类比的方式解释诸如行星地理环境、相对距离、行星体积大小等抽象的天文学知识。然而,对于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态行星,地球上无法找到类似的场景,摄制组便在实验室里打造出一个微观宇宙:用保龄球模型模拟木星,用玩具手枪和沙子模拟彗尾,用老式电灯泡、液氮和沸水模拟土星风暴。

此外,主持人出镜也丰富了影像语言。“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影视媒体中的主持人、记者、戏剧角色等出场人物能够对观众产生一种“拟态”人际关系效用,观众出于与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可能对出场人物产生“朋友”“熟人”般的感觉⑨。使用出镜主持人这一方式增强了纪录片的交流感,也成为BBC自然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二)音乐烘托情绪,呼应主题

音乐是增强纪录片美感的重要元素,具有整合碎片化影像、催化观众情感、烘托叙事氛围等作用。《行星》的音乐让人印象深刻,主题曲《The Void》(《虚空》)是伦敦奥运主题曲的创作者——英国著名古典摇滚乐队Muse所作。这首曲子华丽空灵,歌词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纪录片的主题——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他们会说,没人能看见我们(They'll say,no one can see us)

我们远在天边,遗世独立(That we're estranged and all alone)

他们认为,没人能找到我们(They believe nothing can reach us)

拯救我们于无边的黑暗(And pull us out of the boundless gloom)

他们错了(They are wrong)

《行星》的背景音乐由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著名作曲家汉斯·季默团队打造。这首古典交响乐时而磅礴,时而悠扬,时而神秘,与叙事节奏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深感宇宙之浩瀚和人类之渺小。康德说,人类面对不可知、不可抗的自然力量会产生“崇高感”,恰到好处的配乐将这种“崇高感”烘托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也越来越重视对音乐的运用。例如,藏地纪录片《第三极》的主题曲是摇滚歌手许巍所作,《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音乐《劳作的春夏秋》由民族音乐人阿鲲谱写,这些脍炙人口的乐曲不仅与纪录片主题相得益彰,更是增强作品民族性和文化特色的方式。

三、科学与人文: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

除题材和表达手法外,传递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亦是影视作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自然科学题材虽然在跨文化传播当中更容易凝聚共识,但是,作为一种“拍摄者对客观现实”的观察方式,纪录片“必定会体现出创作者的观念和态度”⑩。

“我们为何探索(宇宙)?难道我们不应该先处理地球上的问题吗?”《行星》结尾提出了一个极为常见的质疑,考克斯以他个人的回答为影片画上了句号:“我认为将全副精力投注于眼前这颗小星球是极大的错误……这意味着我们决定蜷缩在这个太阳系的小小角落……为了争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自相残杀……”面对资源日益紧缺的地球,如何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人类遗产,是每个地球人不得不共同面对的追问,这也是《行星》为观众呈现的人类普遍的价值理念。

相较之下,中国的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似乎面临着困境。赵曦、毛鑫在《国际化语境下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发展路径探析》一文认为,中国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弱点之一,是缺乏探求科学原理和宇宙奥秘的动力,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其创作观念受到中国传统自然宇宙观的影响而“固化”。中国的自然纪录片受到“天人合一”这一老子哲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更注重感悟自然之美,而不是探究自然之理。相比之下,西方哲学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传统使得其自然科学纪录片的更具探索和求证精神[11]。

如何将中国古典哲学理念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思想融会贯通,不仅是中国自然科学纪录片,也是中国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四、结语

《行星》是一部优秀的科学纪录片,其叙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又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诗意的人文情怀,视听语言与电影大片比起来毫不逊色,这样一部史诗级纪录片获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自然毫不意外。

时代的前进、文化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都在催发着影视受众的期待视界和审美心理的“变异”[12]。当下,我国纪录片市场规模稳步提升,受众群体具有高阶层、高收入、年轻化等特点,审美水平较高,求知欲旺盛[13]。在这样的背景下,业界只有不断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趣味,才能抓住受众,应对产业国际化的挑战。

《行星》不但是一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史诗,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史诗,只是,这部史诗的叙事者属于西方:所有在片中出现的探测器都来自美国航天局。

人类对宇宙的“注视”才刚刚开始,笔者期待未来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国产科学纪录片,以中国的视角讲述故事,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打破隔阂,沟通世界。

注释:

①2019年中国纪录片产业报告 [EB/OL].艾瑞网,2019-10-16.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448.

②陈家洋,蒋桢.合拍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路径[J].中国电视,2015(08):75-79.

③《行星》纪录片网友短评[EB/OL].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62315/comments?sort =new_score&status=P.

④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62-263.

⑤[德]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M].全增嘏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147.

⑥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5.

⑦雷建军,钟大年.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73.

⑧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96.

⑨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7.

⑩雷建军,钟大年.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7.

[11]赵曦,毛鑫.国际化语境下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电视,2019(02):62-66.

[1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39.

[13]2019年中国纪录片产业报告 [EB/OL].艾瑞网,2019-10-16.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448.

猜你喜欢
行星纪录片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流浪行星
追光者——行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纪录片之页
行星呼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