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朝阳沐清照千年相遇润慧心

2020-02-23 15:43施敏华
师道(人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李清照学生

施敏华

“李清照,宋词里一个精彩的意外。一篇篇颇具传奇色彩的诗词,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经历,传奇的情感,传奇的人生,铸造了一位满富才情的奇女子,不断引领我穿越时空,在满满诗情中,在花前月下与她邂逅。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洋溢着才情的作品,她那旧时代女性身上所没有的独特个性更让我这个新时代的少女情不自禁想走近她,走进她的人生。”

——笔者学生钱嘉初在其读后感《邂逅清照》中的题记,代表了全班学生的阅读心声。

六年级第二学期,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夏日绝句》,笔者用两个月的时间在班级开展了“斜阳沐清照”主题经典阅读活动,引领学生开启了一段文化追寻之旅,全方位、多角度阅读“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人生与诗词。学生兴趣盎然,沉醉其中,阅读相关书籍,收看百家讲坛,摘抄、做批注,开设“班级小小百家讲坛”,鉴赏诗词,评论人物,写读后感,举行班级读书会……领略着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也创造出别样的精彩。

在本次活动中,师生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含英咀华,享受清照诗词的独特文学韵味,开掘出深度、多维的文化意蕴。

一、烛照华夏历史,沉淀悠远记忆

李清照生于1084年二月初五,卒于1155年四月初十。她的72载人生,被侵略者的铁马金戈断然划为两截:幸福快乐的童年、青年和痛苦凄楚的中年、老年,她的生命经历辉映着宋王朝的沉痛记忆。因此,我们了解李清照,就从了解她的生命轨迹所行经的历史开始。

我们首先听听康震教授讲述李清照的生活背景,阅读《康震评说李清照》 《李清照传》,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们了解到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风雨飘摇的北宋王朝经历靖康之耻、建炎南渡(1127年),最终于1131年 (此时李清照47岁)定都临安 (今杭州),开启了南宋的偏安屈辱历史。之后南宋又屡遭金兵侵犯,百姓从水深火热的战乱,又走向了偿还国债、背井离乡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痛苦深渊。学生彻底明晰了北宋、南宋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意义,也理解了许多同时代诗家词人作品的创作背景。

拂开黄卷上的灰尘,掸去现世的浮华与喧嚣,沉心静气,烛照历史。历史学家麦克内尔说过: “历史是人群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是集体的自我认知所必须的。”通过阅读历史,学生们懂得了许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 “落后就要挨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国家的荣辱兴衰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他们在阅读感言中如是写道。学生们在对史料的自主阅读中了解民族的历史,分享经验,充实自我,并进行反思和领悟,开启文化与精神的智慧。这样的历史关照,使得我们的经典阅读具有了历史的厚重。

二、熏染文学审美,享受母语之美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清照词极具文学性,那些美丽的画面、灵动的意境、深厚的意味、曼妙的神韵、变化的形态,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多面性的文学教育,赋予了他们情感与心灵的陶冶、精神与灵魂的建构、人格与情操的洗礼,也让他们熏染了丰厚的文学审美。

我们通过多种形式阅读李清照的词,品词嚼句,享受着她独特的语言表达之美;走进词境,放飞想象,享受着迷人的意境之美。

(一)阅读批注:含英咀华,培养语感

李清照具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我们通过阅读、背诵、写批注的形式精读她的诗词,领略她的文学灵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1.生动灵韵,化抽象为形象

在学习中,我们无不为清照的妙笔而赞叹,她巧用动词,化抽象为具象,让钱嘉初同学由衷叹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抽象的情感到了她的笔端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看见。她把对丈夫的那份情、那份相思渗透在词中,将那惆怅的愁情沉淀在每字每句中,无处不在,耐人寻味,荡气回肠。”

有的学生还将这样的写作方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习作平添了一份生动灵韵。

2.层层叠韵,将心绪巧铺陈

李清照精通音律,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讲究语言的“音律美”。所以她的作品都声韵和谐,充满了节奏感。如 “争渡,争渡” “知否,知否” “人悄悄,月依依”“年年雪里” “萧萧两鬓”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等等,不胜枚举。特别是 《声声慢》中的首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口气连用十四个叠字,语意奇崛,成千古绝唱。

张颖同学批注道: “读这十四个叠字,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再加上丈夫逝世,这一个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李清照渐渐变得更加惆怅、痛苦,所以写出来的词使人读着读着就会心生怜悯之情。”

3.白描雅韵,让心情融于景

李清照擅长白描。她在《好事近》一词中描绘: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有学生批注道: “作家看到帘外暮春花落,心中伤感,又想起‘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更添感伤的气氛。她的目光转到帘内,也是曲终人散,青灯将灭,一片萧索,这强烈地表达出作者那种孤寂零落的情感。作者通篇写景,融情于景,最后一句点出 “幽怨”,景致背后蕴含着多少悲情与痛苦。词人的写作手法真是高超啊!”

学生通过这样深入地阅读、体会,感悟着词人的表达方法、写作技巧,提高了对语言的感受力。我们在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上还会请批注出色的同学上台投影展示,分享阅读体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

(二)诗词扩写:放飞想象,感受意境

李清照的词作含蓄隽永,意境优美,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在主题阅读中,鼓励学生放飞想象,进行扩写,领略清照词的意蕴。

1.领略画面美

清照词描绘的画面兼具色彩美和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朱红茹在扩写中想象: “傍晚似乎镀上了一层金,白云如壁,无不张扬着元宵佳节的一片祥和、热闹之气。幽幽的笛声从天际传来,不知怎的,此时落寞的李清照竟脱口而问‘我如今是在何方呵’,可是回答她的却是满街的笑语。 《梅花落》的笛声渐渐传入耳膜, ‘难道春天已经来了吗?为何我却没有感受到呢?又有谁来回答我呢?’”

2.感受情态美

清照词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可爱,其动作、神态别具风情,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学生秦嘉庚对《点绛唇·蹴罢秋千》进行了扩写:“突然,一阵脚步声传了过来,李清照先还以为是爹娘来了,可回头一看,原来是外人!坏了,可不能让他看见自己现在这个样子!于是,她连忙往屋里跑,可由于太匆忙,太急,连鞋都忘了穿,只好穿着袜子,踮着脚尖,急急忙忙地一路小跑。可本就摇摇欲坠的金钗在慌乱中一下子掉在了地上,发出“叮”的一声脆响,头发也更加散乱了,这使得她那本就因运动而变得红润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生出两团红晕来,她不禁用手遮住这副羞样。”

学生品读词作,想象着人物的神态、动作,仿佛穿越时空与主人公一起经历这有趣的场景,别有一番情趣。

(三)研究报告:探究阅读,提炼意象

我们的经典主题阅读因为细读而深入,因为想象而美丽,更因为探究而深刻。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李清照的词中就有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酒、花等。在班级读书指导课上,笔者教授了“意象”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对多首词中的相关意象进行对比、概括、提炼、升华,使我们的经典主题阅读走向纵深。

在众多作家之中,李清照这位出生于封建社会、活泼开朗却又多愁善感的女子,也深喜花儿。她的诗词作品中出现了极多的花,这些花与李清照一同喜怒哀乐,已成为她情感与思绪的载体。

——顾佳琪《花之感——李清照作品研究报告》

她与酒似乎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她们之间的情谊无人能比。酒不仅仅是她兴奋、寂寞、痛苦的一种体现,更是她日常生活中的忠实伴友,她与酒的真正情缘将成为我们不断深入探索的核心话题。

——张颖《李清照与酒的不解情缘》

笔者将学生的研究报告择优发布在班级博客上,让学生进行交流、互评、学习。他们的作品虽然稚嫩,思想也远较成人浅薄,但研究性学习的种子在这次主题阅读中已深埋进他们的心田。他们提升了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力,也知道了阅读该怎样走向深度和广度。感受了母语的独特魅力,得到文学审美的熏陶,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艺术审美力大大提高。

三、丰润人生情感,浅尝生命况味

人类的情感穿越千年历史,历久弥新,永远能令后人产生共鸣。李清照的词作饱含着国恨家仇,离合悲欢,融于景,渗于事,让读者在感受中认同,在认同中共鸣,在共鸣中融通。学生们在丰富的阅读中立足文本,进行对话,浅尝人生的况味。他们的读后感表达了这样的阅读体会:

那 “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 “和羞走”的美丽娇羞,更让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斑斓的色彩。透过她那双漂亮的眼睛,我更体会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欢乐与朝气。

——毕良玉《别样才女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独自一人把酒独酌,是多么凄凉、悲哀。即便 “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哪有时间去欣赏身旁散发着清香的菊花呢?读着读着,我似乎看到一个充满愁思的女子独自饮着酒,似乎借着酒除去心中的相思情谊,可是又怎会消除呢?只是更增添了几分浓浓的相思情愁。

——刘钰菲《清照与酒》

《声声慢》里“满地黄花堆积”让人眼前禁不住浮现出菊花凋落的场景:一阵寒风刮来,呼啸着裹挟无数菊花瓣飘散满地,如同一段段美好的往事被吹散。望着越积越多的花瓣,李清照不由得眼睛一热,亲人的逝去,国家的危难……一段段痛苦的记忆一起扑向她孤独的内心。那满地的菊花瓣,不正寄托着她无限的愁思与悲伤吗?她内心的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顾佳琪《花之感》

这梅花本应让每一个见过它的人都沉醉于它的芬芳,但李清照却对梅花的美产生了浅浅的嫉妒与忧虑,生怕赵明诚看到花后说自己不如花儿美。小小一枝梅,饱含了李清照新婚的娇羞与幸福,同时也充满了她对丈夫的在意与浓浓的爱。

——顾佳琪《花之感》

这样的阅读对话超越时空,超越历史,超越现实,走进人物内心,倾听与叩问先贤心声,丰润人文情感,陶冶性情,滋养心灵,建构圆满的精神世界。

四、了然民族哲学,树立铮铮风骨

“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阅读李清照的人生与作品,品悟历史的厚重、文学的绚丽和情感的丰盈,更触摸到她思想的铮铮风骨,折射出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魂。

(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让我们师生动容。

“生当作人杰”的豪迈让我深知她的心中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她用手中的笔倾诉了她眷念故国的深情,亡国之痛,沦落之苦,悲凉凄清之情尽泻笔端。这样一番豪言壮语,让我看到了一位弱女子骨子里的傲气。投江自尽的屈原,宁死不屈的项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一个个充满豪情、具有高洁气节的英雄人物在脑海中浮现,与清照的身影重叠交错,那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铮铮傲骨和拳拳爱国心哪!在那次全班同学朗读《夏日绝句》的激情澎湃的读书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胸腔中满载豪情的女子,一个骨子里拥有不可磨灭的爱国情的奇女子。

——钱嘉初《邂逅清照》

(二)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易传》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体现了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一改婉约风格,气势雄壮,正是李清照苦苦求索的抗争精神的高扬。给予学生人生的启示:

李清照以她的经历告诉我:人生总有起伏,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李清照擎起了一盏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

——成晓甜《我心中的李清照》

(三)兴尽晚回舟,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在几千年的文学女性中是那么卓尔不群,最主要还是来自于她拥有心灵的自由、人格的解放和不羁的创新。只有自由的心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斑斓人生和不朽的诗篇。她能勇敢冲出封建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大胆披露女性的愿望与痛苦,发表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见解。她的人生境遇让人心生敬意,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人的一生该如何来过?我想李清照已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诋毁流言,只在乎那一份随心所欲的舒坦自然!生命也许就该如此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犹如窗前的乌柏,自在自落之间,自有一分圆融丰满的喜悦……

——黄清怡《李清照研究报告》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 “经典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读者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使读者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意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与其中的人物与心灵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在不知不觉中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他们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被开发出来了,他们的精神自由而开阔了,他们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

我们教师理当用经典引领学生走进灿烂的民族文化,开掘深度的文化意蕴,用文学的经典沐浴童心,涵育慧心,奠定民族的“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李清照学生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快把我哥带走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