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粤语童谣儿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02-23 15:43
师道(人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广府粤语童谣

张 蔚

广府粤语童谣儿歌作为广东岭南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乡土音乐教材《广州音乐》中,选编了多首广州民间经典童谣。这些童谣反映了广东的风土人情,体现了粤语的特点,使广州地区一代代的儿童在获得心灵愉悦的同时,还学会了不少广府民俗知识。

但除了课本以外,严重缺乏音像、课件、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加上广州市天河区大部分音乐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使用的第一母语并非粤语,他们在教授这些童谣儿歌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为此,笔者围绕 《广州音乐》12册教材,针对广府粤语童谣儿歌教学及教材使用等问题,对天河区58所小学130位音乐教师进行访谈,同时对天河区员村片区5所小学5364名在校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并提出问题归因。

一、广府粤语童谣儿歌教师“教”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访谈记录进行归纳整理,发现有76%的受访音乐教师表示使用过乡土音乐教材《广州音乐》,坚持长期使用的老师只有9%,没有使用过的教师占受访人数的24%。分析发现,无论是否使用过乡土教材,教师们都面临着以下困难:教师不擅长粤语或不会粤语,没有粤语文化教育背景,授课自信不足;教材没有足够的配套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相关教学音像材料,增加授课难度;教学课时不足,课程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展。

二、广府粤语童谣儿歌教学中“学”存在的问题

(一)歌曲 “土”,兴趣不足

学生报告中,针对歌曲感受出现最多的形容词是“很久以前的”“旧的” “老歌曲” “老土的”“没听过的”。在学生心目中, 《椰子夹酸姜》 《排排坐,吃果果》等游戏童谣歌曲都是远离他们生活的;而 《睇牛仔》 《一支竹仔》《卖懒》等广州风俗童谣,在不了解广府文化的情况下,学生会对歌曲内容有误解。未能得到教师的充分讲授,孩子们难以对它们产生学习兴趣。

(二)粤语难,怕唱错

据不完全统计,天河区在校小学生能流利使用粤语的平均每个学校约24%左右;日常学习及交往时,学生惯用的语言是普通话;员村本地区学童只占不到30%,大部分孩子还是主要使用普通话,会使用粤语的孩子在发音上也不够准确。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粤语歌曲等同于学习外语作品。他们呈现出不够自信、害怕唱错被嘲笑的学习心理。粤语歌词的正确发音成为他们的学习难点,有时候甚至成为课堂学习的重点,让原本应以感受粤语童谣儿歌旋律或者音乐色彩的美为教学重点的课堂丢失了根本。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参与度低

聚焦学习方法及策略的问题分析时发现,教师主导的教学以及听唱法教学为教师使用最多的方法,学生学习方法较为单一,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由此导致只有13.4%的学生表示喜欢,只有17.8%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学习更多的粤语童谣儿歌。

(四)缺乏艺术实践机会

聚焦学生们针对课堂拓展活动的感想,不难发现“不知道唱给谁听” “没有机会展现” “很想与人分享歌曲” “很想有机会一起唱”等表述。根据资料分析得知,相比光说不练,学生们更愿意学以致用,将课堂习得的粤语童谣儿歌或与人分享,或共同演唱,或以不同的方式展现。

三、广府粤语童谣儿歌教学对策探析

(一)专家引领, “激活”粤语童谣儿歌教学

广府粤语童谣儿歌从内容来说蕴含着丰富的广府文化,充满童趣。旋律灵动,朗朗上口,短小精悍。然而对于没有广府文化教育背景的老师们来说,教学无疑是有难度的。因而,由广府童谣专家引领,组织集思广益的学习,能有效帮助老师们准确分析与充分挖掘粤语童谣儿歌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合力,并达到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目的。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更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自信,促使更多老师参与到粤语童谣儿歌的教学实践中来。专家的引导能让粤语童谣儿歌教学更加规范,提升教学效率,启发粤语童谣儿歌教学科研的突破与实践延伸,更为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优质平台。

(二)解师生粤语歌词教学之“困”

1.粤语歌词合作教学策略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在学习粤语童谣儿歌歌词的时候,合作学习帮带互助成为了最简易的方法。师师互助、师生互助、小组生生互助让学习有了支持与引导,并为教学提供了练习环境,从而让师生在学习粤语歌词的时候既有效又简便。课堂实践证明,经教师领读或者录音范读策略干预后,能掌握粤语歌词的学生占检测班级人数的67%;经小组帮教策略和拼音标识辅助策略干预后,接近93.6%的学生能基本准确掌握粤语歌词。以上方法对于不擅长粤语的老师们同样有效。

2.拼音标识辅助学习策略

在课堂教学实践观察中发现,一些完全没有粤语基础的学生,在跟随老师和同学朗读粤语歌词时准确率比较高;但是当没有同学和老师带领时,有些歌词发音就受到普通话的干扰,准确率大大降低。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将粤语简易拼音方法作为课堂教学辅助工具,对每首歌曲进行了拼音标注,并且对标注做了一个简单说明,有汉语拼音基础的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准读音。经课堂检验,效果非常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粤语歌词的准确率,而且使得学生可以不必倾听范读就能直接朗读歌词,大大降低了学习粤语的难度,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也有很大提升。

(三)燃课堂教学趣味之“火”

美国心理学会指出:学习受到包括文化、技术与实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为学习者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习者提升学习兴趣,理解学习内容,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本课题以情境教学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广州童谣课堂教学案例,提炼出三种适宜于广府粤语童谣儿歌教学的特色音乐情境教学策略: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情境策略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广州童谣的兴趣,理解相关文化。

1.借游戏创设情境助学生了解童谣背景

广州民间童谣中有许多本身就是游戏歌,儿童边唱念歌谣边做游戏,这些游戏世代相传,在儿童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由于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儿童游戏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通过音乐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传统童谣的背景,感受广州童谣的风格和特点。本课题组对 《界莲子》和《氹氹转,菊花台》两首童谣的传统玩法进行收集和整理,经过课堂实践,调整成适合课堂的音乐游戏方式。

2.借故事创设情境助学生理解童谣内容

一个好的故事总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府粤语童谣儿歌教学中,建议教师通过讲故事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堂。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对童谣的创作背景及内容产生深刻的了解,从而催化学生理解与感悟广府粤语童谣儿歌的内涵。故事最能缩减时空为孩子们带来的陌生感,能迅速把孩子们带入广府童谣儿歌中讲述的历史与民俗中,拉近孩子们与童谣的距离,使其产生共情,最终达到共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在广府粤语童谣儿歌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

3.借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助学生感受童谣内涵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的。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表现和创造。通过角色扮演塑造生动的形象,将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课例《排排坐》就是通过学生学习演唱歌曲,亲身扮演与体验其中的角色,来感受歌词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次,学生的角色扮演实际上是对歌曲进行艺术再创作,需要学生在理解歌曲后进行。既让学生再次熟悉作品,又能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是深化广府童谣儿歌学习的有效教学手段。

(四)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内化与升华

借助合唱团以及乐团等社团活动,将粤语童谣儿歌的学习深化及升华,让孩子们在多声部协作演唱与演奏中感受粤语童谣儿歌旋律的美。相比课堂学习,社团训练对艺术实践要求会更高,所以孩子们在训练过程中对粤语童谣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实践是将知识转换为技能、并让其投入到新的应用中最好的方法。通过艺术实践,学生不但能提升自身的粤语童谣儿歌的演唱水平,而且能增强对粤语童谣儿歌中内涵的认同感,即对广府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的学习得到内化与升华。

广府艺术文化的救亡刻不容缓,作为教育者,能做到并做好的就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将广府粤语童谣儿歌教授给广大青少年,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颗广府艺术文化的“种子”,助它们发芽长大,枝丫蔓延,蓬勃茂盛。到那时,我们又能在广州的街头巷尾听到那充满广府韵味的粤语歌谣,领略到广府的儿童艺术文化。儿时唱过的粤语歌谣总是能深埋在孩子们的记忆里,一代传一代,就这样广府艺术文化传承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契机,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新的展望,努力为广府艺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猜你喜欢
广府粤语童谣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童谣里的童年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快乐童谣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文化接触:粤语在外来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及其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