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语文复调课堂的构建
——以《背影》一课为例

2020-02-23 16:17章褚昀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背影旋律素养

◎章褚昀

在音乐品鉴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术语:复调。“复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组成。和“主调音乐”不同的是,这多组旋律独立进行,有着不尽相同的起承转合,却又意外地交织成了一篇和谐的乐章。复调给予了旋律以广阔的可能性和生命力,文学家也从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了复调之美。1929年,俄苏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首次在自己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首次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概念,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复调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此,文学家们纷纷开始关注“复调小说”的概念,其研究形式摒弃了以往仅仅关注主题、思想观点、人物形象的方式,而发掘在作品建构时作者在发出的不同声音旋律,着眼于主人公和主人公,主人公和作者的平等对话关系,提出了“声音的多重性”作为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

观其复调的特点,其实生活中处处暗含复调,也正式因为生活中暗藏的复调旋律赋予了单调的时间线以记忆、期望、幻想等多种情感声音。细品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同样存在着课堂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课堂的对话,声音的多重性赋予了课堂复调的旋律。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复调课堂”。

一、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复调”旋律

自2014年来国家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来,教育者们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语文教育研究者们也在持续探讨语文的核心素养。

根据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吩咐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学生能力提升来看,语文核心素养应聚焦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从学习目标来看,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打破了语文学习仅仅是学生与语言知识对话的囹圄,而拓宽到为学生与语文思维的对话、学生与语文审美的对话、学生与文化精神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声音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复调——我们不能说哪个旋律一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旋律,在语文素养中几者相辅相成,共成乐章。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在以往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确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语言文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语言基础学习的重要性的确不容忽视。西方文学家常常喜欢将语言视为理性的、作为文学学科符号的存在,罗兰·巴尔特提出的符号学理论,便是强调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的科学性,强调语言文字意义的客观存在性。语言文字的客观性决定了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地位,而这也是为何学生在学习通篇课文之前要先学会理解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新词的含义,也是为何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仅要了解字词在本篇课文中的意义,也要同样熟悉字词背后所具有的多重含义。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与小学阶段不同,初中阶段的字词学习的重点从字形结构,字词读音等对字的书写本身的关注转移到了字词在文中所蕴含的意味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对字词美的理解。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亦可以看出,相对于小学,中学语文对阅读与写作的目标不断增多:从小学5~6年级的8 条阅读要求扩展到12 条要求,要求也从培养信息提取能力到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认为的那样,对作品的解读其实是二次创造,作品之所以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之所以会有“复调语言”的产生,是不同时代下不同读者对其的多种解读,正是因为读者对作品的解读赋予了作品多重的声音。而我们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学会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阐释。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掌握‘美的规律’,并利用‘美的规律’来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中学语文中的审美鉴赏和培养,始终与其他各个环节交织在一起。从最基础的识字写字开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目标便是“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到阅读与写作中的“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审美鉴赏与创造无一不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细节到整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文化理解与传递

作为母语学科,语文学科具有不容忽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文化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也始终着眼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公民观念的确立以及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语文教学篇目的选取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正确树立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不可忽视,文化理解与传递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素养是语文教学中较为认可的核心素养,自提出以来,对这四个素养的关系也有诸多描述。有学者认为四者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层层递进关系,有学者认为是并行的四等分关系。而笔者认为,四者的关系正如复调音乐中的各个旋律,不仅仅是并行的关系,而在平等并行中有序地互动,相互影响,又彼此融合,正式如此才能奏出语文核心素养中独特且动人的复调乐章。

二、文学作品的“复调”性

语文课堂之所以能具有明显的复调性,正是因为语言学科的特殊性。罗兰·巴尔特在复调语言中就诠释了语言的“复调性”,他始终认为“象征符号是不变的。只有社会具有的意识和它赋予意识的权利才是可变的”“作品借助于结构而非阅读者的不足可同时获得多种意思”。

也就是说,作品的复调性是作品客观存在的,并不以阅读者的解读和社会环境为转移,而可能改变的是社会和阅读者在当下背景下对它的解读,赋予它的含义。这是可变的,是在我们阅读作品的时候,我们的阅读和文学科学之间发生的微妙的化学反应,作品提供意思,而个人支配意思。

任何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学作品都是如此,以鲁迅的著名小说《狂人日记》为例,有不少人分析过其中的复调,疯子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和振聋发聩的社会真相交织在一起,主人公对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罪行的控诉和对自身无意中参与了“吃人”的忏悔交织在一起,战斗感和赎罪感同时并存。

过去读鲁迅的作品,我们能看出鲁迅先生对传统礼教的批判,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是我们当时能听到的复调旋律。而在如今的社会,鲁迅先生一句“吃人血馒头”被网络铺天盖地地运用,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时代下被解读出了新的复调之音:躲藏在网络后面的新媒体在对他人口诛笔伐的同时也被他人加之声讨和揣测,披着正义铠甲的网络“勇士”拿着看不见的刀枪指责别人用网络进行暴力,我们又用另外一种方式,进入了那个人人都想吃人,但是人人又都害怕被吃掉的时代。

我们会说这种理解是谬论非正统文学解读吗?并非如此。这就是时代基调下赋予复调的含义。我们每每都能在时代基调中看到作品之前还未被我们看到的含义。罗兰·巴尔特也说到“不管社会怎么想或者颁布什么,作品都以或多或少是偶然的和历史的某些意思一次来填充的一种形式在超越社会、贯穿社会”。在作家提笔写下作品的时候,也许连作家都没有想到会对未来的时代造成怎样的影射或者建议,但是由于符号本身所存在的含义,作品的架构本身存在的意思,让作品能够贯穿社会,且超越社会。

三、语文课堂中的“复调”乐章

文学作品中含有的“复调语言”使其拥有了更深沉、更有力、更历久弥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等待着时代洪流下的每一个人去发掘。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时代也在不断的赋予文学以新的声音,而静静躺在语文课本上的经典著作,也必然因为时代的变化有了更新的力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不能故步自封于传统的“主调”旋律,狭隘于刻板的“思想感情”或“写作手法”,而要考虑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将核心素养效能最大化,给予语文课堂复调之美。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为例,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角度入手,剖析在本课中蕴含的复调旋律。

(一)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旋律

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的遣词非常值得推敲。虽说本文的行文与情感非常朴实,但用词却十分典雅,课文中虽然有较多注释,但学生理解其尚有些困难。如“差使”、“交卸”、“典质”、“赋闲”、“狼藉”、“谋事”等,不胜枚举。其实出现的便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差使”便是工作,“谋事”便是寻找工作。此处便可以向学生提出关于语言的第一个问题:为何本篇文章作者会如此用词?

这里一来可以引出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及此文背后朱自清和父亲的故事,为接下来理解此文的父子之情做铺垫;二来可以让学生试着将词语替换,感受文章风格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这般用词的深沉厚重、朴实典雅。

在此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用词也是值得推敲的用语典范,在本文教学中教学者向来会重点抓住作者的用词,如对父亲穿过月台的动作描写:“攀”“缩”“倾”,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父亲的形象。而这些词中,又能读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在这些词的把握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表达为何这些词语击中了自己内心。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旋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也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常见方法。朱自清的散文尤其值得细细品味,而让学生自己重读,提出见解,也是语文课堂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方法。

从遣词上看,文章中的每一个词都值得反复品味,可能学生提出的并不是最精准的阅读理解答案中的观点,但只要学生去尝试理解和诠释,便是一种思维的提升,是一种二度创作。比如在描写父亲买橘子中,特地点出了“朱红”的橘子,可以与“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在朱红的橘子中看到父亲沉闷的外表下对儿子的一颗炽热的心。

从谋篇上看,作者短短几段便交代了前因后果,并前后呼应,作者是如何安排的。笔者在浏览本课的教学设计时,不乏有教师点出本课第六段写的最好。对于课文哪一段写的更好,学生一定有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谈谈自己更欣赏哪一段,能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旋律

从前文的两个旋律中其实便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此文的美感。而在课堂中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如何欣赏这样的美感。文章简练而充实,语言深沉有力,短短千字,却刻画了饱满的父亲的形象。作者在开头、文中、文末四次提到背影,从文章开头一个模糊的背影,到父亲转身时的静态背影,再到父亲爬过月台的动态背影,那个一身青黑色的沉稳的父亲形象在读者脑海中逐渐清晰,再到最后回忆提到父亲的背影,仿佛能将读者带回到当时作者读信的心境中。父亲的背影交叠出现,而父亲的形象却不止背影一个,在狼藉的老宅中落魄却整洁的形象,安慰我时的沉稳形象,在踌躇是否要送我去车站的不舍形象,一幕幕都仿佛电影默片一样将一切呈现在读者面前。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审美,并非条条框框告诉学生,你要这样修辞,要用这样的语序,要前后呼应这样才能营造美感。而是让学生感受作者所呈现的美感从何而来,让学生有朝一日在同样的心境下能够用自己欣赏的美的方式去记录,去创造。

(四)文化理解与传递旋律

这篇文章最清晰的情感,便是作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之情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总有着慈母严父的刻板印象,且我们确实对母亲的爱要更容易书写。而父子之间,总隔着两个男子汉的含蓄与隐晦。而这篇文章,通篇并未有一句对父亲的爱的表达,却用文字的力量轻而易举地抓住了读者们的心,我们能从父亲的点滴中读到父亲对作者的爱,也能从作者的点点泪光中读到作者对父亲的眷恋。

而这篇文章的感情线又是复杂的。作者对父亲的态度并非一开始就是饱含深情,而是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直到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时,作者暗嘲自己“太聪明了”,才开始表露对父亲的眷恋和感激。此文的撰写也和作者与父亲的关系背景有关:朱自清和父亲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和摩擦,一度蹭到了父亲不让朱自清进家门的地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朱自清愈发想化解父亲之间的矛盾,因此写了这篇《背影》。要说《背影》是朱自清的一次文学创作,不如说这是他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也正是这样饱含真情的文字,才能穿越时间的长河让今日的读者依旧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情。

除了父子之情,文章还暗含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了祖母去世、父亲失职、家境困顿等情况之后,作者终于从年轻气盛,认为父亲迂腐的“聪明人”,转变为了这篇作品中句句透着沉稳的成年人。从最后一段中,父亲年少时到年老的转变实则与作者自己的心境转变亦是交织在一起,反反复复,这对父子终于忘记彼此的隔阂,是两人共同的心境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文章中,小到一个字,大到整篇文章的布局,都可以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来诠释。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如我们想的那样宏大,那样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语文课堂点点滴滴,渗透在课堂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中。

四、“复调”课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目标制定的“复调”性

正如前文所举例,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散文,或是小说戏剧,我们都能发掘他的“复调”性。在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常常会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分类,或是从字、句、篇、意来阐述目标,亦或者可以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来制定目标。运用哪一种目标制定方式都可行,但我们可以试着去树立一个观念:所有的目标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并没有哪两个目标可以完全割裂。

语文的特殊性使得目标制定的时候本身就具有含混性,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字词在文中也体现了情感,也有能够发展思维,也可以培养审美。在目标把握的时候要注意几者的平等性,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几者同样重要。

(二)让不同声音“此起彼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罗兰·巴尔特也提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就是对作品的二次创造。我们要给予学生发出不同声音的权力。文学,从来不是一枝独秀的舞台,而始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我们的语文课堂亦是如此。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者常常会期待着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对预设的答案进行肯定和补充。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难真正去定义哪个词用的更好,那个句子用的最好,学术界尚且不一定有统一的定论,更别说学生了。

所以,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也基于学生发声的机会。要知道,正是因为有了高低不齐的“复调语言”,才有了灿烂的文学长河,也正是包容了不同的理解,经典才能在各个时代传承不息。

(三)注重课堂的“对话”

在复调小说中,“对话”是其一主要特点。在复调课堂中亦是。课堂从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教授,而是动态对话的过程。这样的对话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包括了学生与课堂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有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让学生走出自己是一个“学习者”的圈子,而将自己定为与一个探索者,一个对话者,在向自己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探索,而非教师牵引着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让课堂充满“多声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复调”课堂。

五、结语

我们提及复调总是想到,巴赫的复调,古典音乐,仿佛这个概念高深莫测又曲高和寡。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所熟知的《牧童短笛》《黄河大合唱》,都是复调音乐的代表作。细思复调的概念,我们的生活中亦是处处有复调,我们看一本复调小说,吃一餐咸甜交织的复调大餐,闻一束百合与野菊的复调鲜花,就连我们本身就酸甜苦辣此起彼伏的生活,也是精彩的复调生活。而我们的教学也能因复调而精彩。只要有一颗静听语文的心,我们的语言可以是复调的语言,我们的文学可以是复调的文学,我们的语文可以是复调的语文,我们的课堂,也可以是复调的课堂。

猜你喜欢
背影旋律素养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两个背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