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意场景的融入价值探析

2020-02-23 16:17汪乐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诗意教学资源初中语文

◎汪乐宏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语言、文学系统性的教育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不是语文知识的单纯性教育,它属于一种诗意的教育,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景应是充满想象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将诗意课堂教学理念融合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启迪学生的语文智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诗意教学”的内涵特点

“诗意教学”的理论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感知情况,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诗教,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性。从而培养学生诗情,发展学生的诗思,让学生感悟诗理,以一种审美的教学情况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诗意的教学情景具有人文性、诗化性等特点。体现语文教育的“真、善、美”的教学特点[1]。

二、初中语文“诗意教学”教学价值和作用

(一)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处于青春叛逆期,如果学生对语文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那么他们容易在课堂教学时走神,无法长时间保持精神集中。而构建“诗意”教学场景,可以保证学生在形象化、具体化的诗意课堂环境中实现快乐学习。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证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力专注于语文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二)诗意教学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审美鉴赏力

对于文本的解读,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审美解读、科学解读和功利解读。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要面临着中考的考试压力,所以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功利解读的方式来教学。传授学生掌握和了解有用语文知识和信息。而科学解读以发现和探索知识客观规律为目的。审美解读则是从文本阅读、学习中了解和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提高审美鉴赏力为目的。这包括文本中语言美、意境美、情韵美以及结构美等。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2]。而通过诗意教学场景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诗意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语文的形象性、意蕴性和艺术性,让学生接受文学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文学审美鉴赏力。

三、初中语文诗意情景设置应坚持的原则

(一)遵守名著导读原则

名著之所以成为广泛传播、流芳百世,主要是由于名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所以引导学生多接触多阅读文学经典名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解读作品,从情感、文学语言、结构布局等角度来吸收名著的营养成份。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和视野,让学生了解接触到最高级、最纯正的文学世界,以而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塑造完美人格,丰富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文学素养情况,开展名著导读和名著鉴赏,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阅读、多比较,培养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

(二)遵守以教材为中心原则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教学中心,然后考虑“如何教”的问题,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部门、教育学家反复分析、鉴别后才入选的。所以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教师应考虑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通过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用诗意化、立体化、形象化的教学场景来将各种语文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如优美词汇、严谨的组织结构、深邃的精神内容等知识和技巧。保证课堂教学充满激情、趣味和魅力。让学生在诗意的语文教学中感受到汉语的精髓和不凡[3]。为学生文学鉴赏力、语言表达沟通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四、提高初中语文诗意教学场景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巧问妙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灵活的提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保证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课堂注意力情况,利用提问、设问的方式作为切入点,通过问题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既勾起学生学习搜索欲望,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生活化的提问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学可以以炎热夏天作为切入点,按如下方式来提问。教师:同学们,现在天气那么热,你们想不想在大树下乘凉上课啊?学生:想啊,大树底下好乘凉。教师:那你们最想在那种树下乘凉啊?学生:梧桐树/衫树/杨树……教师:那树木的外形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呢?学生:高大、挺拔、翠绿……教师:好,那么现在我们看一段小视频,然后再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白杨树的视频,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一个直观、具体的印象。然后再进入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这种课堂提问式的开场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教师提问的问题除具备吸引力外,还要具备想象空间和探讨空间。让学生发挥大脑的想象力。在大脑中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诗化形象化的想象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目的。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资源的作用

相比初中语文的教材,互联网教学资源具有实时更新快、资源丰富、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下载网络的教学资源,将互联网的优秀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播放出来。通过互联网视频中的诗意场景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将相关知识点用形象化、具体化、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记忆力[4]。同时教师可以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分类,并通过微信群、QQ 群众推荐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寻找到与自己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资源,以此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适当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并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接触国内外优秀的中文网站,从网站的阅读中寻找作业答案,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文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教授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教师可以下载87 版或2010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让学生观看,将文字式的阅读以动态化、形象化、具体的视听方式来了解学习,以此帮助学生增长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深入剖析文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以发展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学生对文章的剖析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文章进行分析,从词语的运用、段落的组织结构、主题中心的论述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了解到作者写作的优劣,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美以及艺术魅力[5]。让学生在深入分析了解文章的过程中形成文章阅读的大局观、细节谨慎性的思维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社交都具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通过构建诗意的教学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巧问妙引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资源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入剖析文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诗意教学资源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诗意地栖居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冬日浪漫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被耽搁的诗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