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2-23 16:17◎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情感

◎张 勇

在初中语文课本当中,阅读往往是一些篇幅适中、理解起来较容易的文章,大多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很多文章读起来形象,情感浓烈,而且这些文章思想性很强,能够帮助初中生在增加朗读兴趣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然而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在教材中,会出现一些篇幅较长,内容较为深奥、结构较为复杂的文章,包括一些记叙文、议论文、寓言故事等。显然,一些较为高难度的阅读会给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其缺乏的也正是阅读积累少,阅读能力低等实际问题,这导致对学生答题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要强化的、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朗读教学与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课文朗读,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养成。在开始学习一篇课文时,老师首先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实际情况之后,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当中体会到课文的内容、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老师在介绍作者普希金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朗读,让学生结合作者的感情去进行有思考的朗读,读出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读出对生命和生活的敬畏,读出面对困难时候不放弃,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通过抒发自己的感情,去对朗读的作用进行感悟,从而培养对朗读的兴趣爱好。

(二)朗读有利于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感情

对于课文的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感情进行掌握,通过反复的朗读可以达到该目的,朗读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文,对于文言文的朗读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古文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反复地去读,去朗诵,去饱含感情地吟诵,首先就要走入作者的情感当中,置身于诗词世界当中体会他们的感情色彩,走进他们的意境当中领略他们眼中的美。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古诗词或者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感情融入作为首要的一步,通过在朗读方面上进行教学,来让学生逐步掌握其包含的文化色彩,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背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理解性记忆。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写作和解答阅读题目方面上的能力有所提升,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老师也不能忽视,通过朗诵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句子与句子的衔接、词语与词语的配合,从而对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具有语句精炼、思维活跃、节奏感强的诗歌,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光预感强化了,而且会使自己不自觉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朗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朗读教学过程当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对其的不够重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把语文的学习重点都放在了一些理论知识上,和一些答题能力的培养上,对于朗读都没有特别的关注,老师课堂上对朗读的不重视、不开展,导致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不高,能力缺乏,因此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讲的多,读的少。

三、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一)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朗读活动中

在初中教材中,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文章思想性很强,其内涵不会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没有那种很热情地去进行朗读,在老师的下一步讲解中也不能够集中精力去听讲,导致最终面临阅读教学时,出现了生搬硬套的情景,而且对于课堂要求,也只是单调的生字生词的书写以及对课文某一段的背诵,总而言之,没有任何显著的朗读能力培养和朗读素养积累,对于今后遇到一些阅读题目或者文章时,大多不能够掌握其要领,无法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对于朗读的教学过程来说,必须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要目的。

(1)让学生深入文本,使学生成为课文中的主人公,感受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通过进入课文,变身为课文中的主人公能够充分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感想,从而激发对课文朗读的兴趣与培养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老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阅读,阅读文章作者胡适先生对自己母亲的怀念和敬佩,对自己母亲由心疼到敬佩,再由敬佩到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无助的心情变化,感受文章中深沉的情感,帮助学生走进文章当中,去想自己的母亲的伟大,去想想自己对母亲是否有如此深沉的爱,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从自己对母爱的感化下,有效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感受到朗读的吸引力,增加对朗读的兴趣。再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老师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让大家分别描述一下自己印象当中的冬天,描述一下大家最喜欢冬天的哪一个景色或者事物,从而激发大家的兴趣,在描述完自己喜欢冬天的原因之后,老师可以带领大家去朗读文章中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另一个城市里的冬天,通过柔声细语地朗读,进而可以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的能力,例如学生可能只是喜欢冬天的白雪皑皑,但是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可以了解到原来有的地方的冬天居然是如此温暖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在增加朗读兴趣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进行更广泛的学习语文。

(2)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图文视频展示优质朗诵作品,帮助学生练就朗诵技巧。为了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主参与朗读的能力,我们要利用新时期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学生喜欢的视频,老师要结合一些视频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朗读当中,例如在学习《海燕》一文时,学生对于诗歌当中描绘的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没有很深刻的感触,从而无法抒发感情去进行感情朗读,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放一些影视来烘托气氛,来吸引大家的兴趣,通过观看视频当中专业朗诵者的表演,把视频展示与文字描述相结合,在身临其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朗诵的力量与优美,学生对于在描写一些情景上能够运用更恰当、更丰富的词汇,当然对于朗读的兴趣和技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配以视频所展现的场景,为学生在以后的朗读中提供更丰富的想象力。

(3)利用音乐作为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朗读中。除了在课堂中展示视频作为朗读的背景,老师也可以在一些描写景色的文章中配以一定的音乐背景,通过不同的文章色彩,配以不同情感的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艺术素养,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情感色彩也会有一定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在配以音乐的朗读中,学生可以采用朗诵的方式来对课文进行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朗诵韵律和朗诵风格,对学生的朗诵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也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各方面素养提升。

(二)丰富朗读途径,提供多样朗读方式

老师在面临一些高段阅读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根据课文的段数以及全班同学的人数,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组,一个小组对应一部分段落,分配给每一个同学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诵,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再提供相应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于一些生僻字不再是等待老师的讲解,而是能够自己主动去查阅字典;通过自己进行阅读还可以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能力培养。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不仅仅限于课本当中,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课外的阅读,例如一些中学生报纸,一些议论文本,以及一些长篇的小说读本,或者是四大名著的阅读,在每节课之前空出一定的时间来让大家进行朗读,这些都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开展多样性的朗读活动,例如在课前老师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段落和故事朗诵一下,也可以预先让同学准备一下分享自己喜爱的朗诵片段,从而落实朗诵的实际效果。

学习语文,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读,读,再读,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帮助老师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朗读,在实践过程中,要从每一节语文课做起。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