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思维训练方法探究

2020-02-23 16:17宋玉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思维

◎宋玉霞

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形成处理好事物的思维,便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虽然当下还存在一些影响思维训练成效的因素,相信在教师不断努力以及学生的配合下,这些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通病,不管是小学阶段、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与教学内容有关。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包括听、说、读、写四部分,无论是哪一部分,都有一些逻辑性较强的技巧以及繁杂、冗长的文字材料。因此,学生长时间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疲惫感。另一方面主要是受到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这一问题。

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形式单一,具体到初中语文的思维训练教学中,表现为教师习惯作为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思路,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施展。因此,教师应当参考新课程标准以及历届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来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形式、内容。

3.教学内容浅显。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指很多教师停留在教材内容上,没有真正对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导致可以被应用进思维训练中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量的缺乏很难引起质的改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开展的意义

1.发散学生思维。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如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这些问题看似不同,但是深入了解和研究会发现,根本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他们在遇到较多的文字内容时,不能快速地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导致学习效率和质量降低,学习积极性更是难以得到激发和提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展开思维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并结合自己的思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细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发散自身的思维,并且形成开阔的思路、深刻的思想。

2.便于教学开展。学生的思维不敏捷、思考不周密的确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根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没有问题的,反而语文教师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可能是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原因。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思维训练的要求,对自己的训练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和完善,进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效率,积极地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并发散和开阔思路。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后,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的工作开展也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初中阶段展开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注意力不集中,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设计略显单调,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巧妙结合起来,给学生强烈的代入感[1]。当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时,就会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教学体验,从中体验到语文学科学习和思考的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也会相对便利一些。

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的模式从课前的准备、课上的开展以及课后的总结和复习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课前的导入环节,新课的导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了整节课的质量与效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在课程开始的20-25分钟内,这一段时间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较为敏捷,因此,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教学内容,确保在新课导入的教学环节中,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在讲授《口技》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分析《口技》的特点,哪一部分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并吸引他们兴趣的。这一定是本篇文章第四段:“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泼水声”这句话。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所搜相关的视频和音频,在上课时为学生播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他们创设出一个逼真的环境,利于他们带着问题在相似的环境中思考。

2.丰富教学形式,促进教学工作开展。语文教师需要丰富思维训练的教学形式,例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过去也有很多学科在教学开展时,对学生进行了小组的划分,但是最终的效果都不太理想。究其根本,会发现是因为小组合作的机制有待完善。大部分教师在小组成员划分结束后,就放任学生自由讨论,二十分钟或者半节课过去了,最终的分歧还是很大,得出来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在学习蒲松龄的《狼》这一则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向教师引导的方向去思考。很多小组对这则寓言主题的归纳会停留在英勇的屠夫身上,他机智、擅斗,这样的思考方式是没有错的,但是思维层面略显狭窄,没有深入地抓住故事的本质以及真正的角色—狼。

3.深化教学内容,深刻学生的思维训练。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学内容浅显,并不是说教师讲解的内容太少。内容浅显,会使学生只看到表面的含义,而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能力训练的强度。深化教学内容的方式有很多,具体到初中语文思维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主旨进行一步又一步的思考,从而挖掘到文章的真正寓意和想要传达的道理[2]。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则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讲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布置通读全文的任务。在布置这一项任务前,教师需要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当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因为前面几遍通常是通读和泛读,要想了解真正的寓意和道理,还是要进行精读。很多学生在读了一至两遍后,会有所总结:寓言主要讲述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的故事。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继续进行阅读,深入分析皇帝、骗子以及大小官吏们的人物特点和色彩。这一环节就是教学内容深化的环节。在以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看到学生了解到皇帝是一个愚昧的人后,就简单地认为课程结束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逻辑还不够缜密,很多时候看待事物都停留在了表面,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4.变化教学角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维具有多元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从思维的几个特性可以得出思维训练需要不断变化的特点。当下很多教师在开展思维训练时,通常只采用一种思维引导的方式,这样理论上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独特的,如果教师将思维训练的模式和角度进行了限定,那么学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时,要引导学生多变化思考的角度。如在学习《曹刿论战》时,很多学生都会从长勺之战进行讨论和思考,得出鲁国之所以能赢的原因在于战略上的“得民心”,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把握战略时机是关键,其实两者都是成功的原因,教师在总结时,不应该只评论其中的一种观点,应当对学生的发言加以补充,便于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缜密的思路,从而得出完善的结论[3]。

5.巧设教学疑问,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是思考的根源,只有存在问题,学生才可以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要灵活并且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定期开启新的思维训练篇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可能地贴合教学内容,并且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文时,教师要巧妙把握时机,在学生读完文章内容的每一遍后,提出一些更加有深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第一遍阅读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梗概;第二遍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队长斯科特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第三遍时,教师需要设置一些更有难度和深意的问题,如:队长作为一个队伍的核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呢?最后一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教师要谨记思维的几个特性,巧妙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尽最大可能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开展。此外,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考虑到思维的独特性,不可盲目开展思维训练的设计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思维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