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和“放大器”
——论电影剪辑中的加减法原则

2020-02-24 03:00江泓
视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加减法过滤器

□江泓

在电影中,常常看到有的镜头被省略,有的则加以精细描述。剪辑师通过剪辑进行组接,即“加”入镜头的同时,也进行了舍弃即“减”去镜头;反之,想要通过“减”来使节奏更紧凑时,也需要先进行“加”。剧情结构的“减”与“加”,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加减法则在电影中实际上是“过滤”掉一些冗余的镜头,在观众理解且看得懂的情况下给予遐想,达到一种审美愉悦;“放大”电影的核心内容,将那些没有被突出的且应该注意的价值和潜能凸显出来,将最有价值的部分呈现给观众。

电影理论家欧内斯特·林格伦在《论电影艺术》中讨论剪辑时,曾设想过这样一段情节:一个调皮的孩子,自以为没人看他,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块石头,朝一扇窗户扔去。玻璃碎了,他调皮地笑了起来。然后他的脸部表情忽然变了,接着迈开那双短短的腿,拼命地逃跑了。

其中特别注意带有重号的句子:……当他扔的时候,我的眼睛便立即转向窗户,看那小孩是否命中目标。接着我的眼睛马上又回到小孩身上,看他下一步干什么,也许他刚巧也看到了我,于是朝我调皮地笑了一下,然后,他的视线越过了我,脸部表情一下子变了,接着他迈开他那双短短的腿拼命地跑,我往后一看,这才发现一个警察刚刚转过街角来……

如果拍摄和剪辑这段情节,可以连续拍摄他“瞄准窗户—投掷石子—玻璃破裂—拔脚逃跑”的完整长镜头。但是如果在拍摄中使用加减法原则,加入上述带有着重号的三个镜头,那么这一段表述马上就变得鲜活起来。影片中虽然没有使用表现“我”的镜头,但“我”作为这段故事的“在场者”已经成为定论,结果观众不仅被“拉”进了这段情节,还使画面通过剪辑自然得到了新的叙事动力。

“加”和“减”是电影创作的最后一关。从整个传播流程的环节上看,剪辑起着过滤器或放大器的作用,剪辑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需要殚精竭虑的“再创造”过程。在电影中,筛选和过滤实际上就是剪辑,是一种艺术创造,那么剪辑师运用加减法原则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

一、加减法的运用由叙事需求决定

在加减法则中,剪辑作为表现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它的心理依据是把观众所需要进行的思想过程表述出来。在观看甚至是解读影片时,观众的注意力被银幕上的某些内容吸引,观影心理上会要求视觉形象接连不断地出现。这时影片中所描绘的客观世界就不再是纯客观的,叙事进程需要由主观需求来决定。不管是剧本编排还是剪辑,都要围绕对这一需求的满足来进行。欧内斯特·林格伦证明剪辑不仅是把注意力从一个形象转到另一个形象最简单的方法,同时也完全符合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但他又指出加减法理论在应用时必须十分小心,因为他所引用的那个例子中,观察者所看到的形象都是从一个大体上固定的位置来拍摄的,剪辑时却不能如此固定了,也许会把影片由中景剪辑到远景或特写,那么剪辑者在瞬间便突然改变了观察者的位置,而这在生活中根本无法做到,所以这一剪辑必然要增加剪辑者要告诉我们的某些东西。比如文章开头我们所谈到的砸碎玻璃的例子,就是由“叙述”转为描写。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剪辑中所含的加减法原则,就是保证电影创作者把他们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和观众的主观认知完美结合起来。

二、加减法体现创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控制

导演和剪辑师运用加减法则,在完成故事情节叙述线及满足观众心理要求的前提下,自如地进行创作,完美控制影片的节奏,将不必要的部分加以“过滤”。不论是在电影长片还是动画短片中,这一原则都在被创作者有意无意地运用。

在葛优早年少见的文艺电影《卡拉是条狗》中,有一段丢狗后镜头的描写:二子刚发了工资回到家中发现狗不见了,首先导演通过一个长时间的固定镜头,表现他在房间中来回踱步寻找的过程,接着问妻子:“卡拉呢?卡拉哪去了!”黑屏后,二子蹲在窗户下,知道了丢狗的事实。然而导演并没有把妻子讲解狗怎样丢的具体情节拍摄出来,这实际上用了减法,只是以黑屏一闪而过,黑屏后加上的镜头运用了加法原则,二子对着窗户扇扇子,看着狗窝。这就是“减”中有“加”、“加”中有“减”的经典体现。减去的情节观众依然能看得懂,对叙事节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镜头长短来实现。如果把中间环节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就累赘了。这就像我们欣赏一幅艺术品,如毕加索的画作,其中蕴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绘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的写照,不是完全照搬实际,但欣赏者却依然能体会到画中的含义。

三、影视艺术的核心:不是对生活原本的反映,而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归纳

加减法则体现出了电影和日常生活的不同,体现了影视艺术的概念。在当年开创“野蛮系”热潮的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中,有一段男女主角在乘地铁过程中打赌的经典镜头。他们面前有一根红线,于是约定:过来的人右脚先跨过这道红线,男的打女的耳光;左脚先跨过,就是女的打男的耳光。

第一组镜头:男乘客的右脚先跨过,男主角很得意地弹了女主角的脸颊。

第二组镜头:一群士兵走过,男主角算好了他们的步伐,应该右脚先跨过红线,就在刚要跨红线的一瞬间,队长喊口号换步伐走,男主角露出惊恐的表情,士兵们左脚跨过,女主角毫不留情地打了男主角无数个耳光。

第三组镜头:一个右脚打石膏的人走过,也就是只能用左脚跨过红线,男主角瞪大了惊恐的眼睛……镜头结束。

导演在情节安排上做了个重复积累,第三个镜头省略男主角被打的画面,给观众一种回味、一种遐想的空间享受,反而带来了审美愉悦。第三个镜头使用了“减”,而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一次“加”,运用剧情结构的魔法,达到“出”观众之“不意”的效果。

同样是韩国电影,2020年横扫奥斯卡的《寄生虫》,在叙述男主角基宇让妹妹基婷冒充美术老师并成功取得信任的一段剧情中,充分运用了极其简洁的结构编排和剪辑手法。基宇第一天上课结束,与公寓的女主人聊天时萌生了把妹妹也介绍来的想法。两人站在门口,当女主人询问是否可以见一面时,下个镜头直接跳切到第二天基宇带基婷上门。时空都发生了变化,按照正常逻辑需要叙述的兄妹俩如何沟通、如何练习的过程完全被省略。这里之所以可以运用减法,是因为之前已经展示过一次基宇如何做好欺骗的充分准备的剧情,观众已有所了解这一家今后行动的方式。紧接这个情节段落,基婷在进入主人家的小儿子多颂房间后,就把其他人都赶出去了。剧情只是简单展示了几个女主人坐立不安的镜头,再看到基婷和多颂出现在客厅,那个无法无天的小少爷突然变得万分乖巧,毕恭毕敬。影片早已通过几场戏侧面交代过多颂没人管得住的性格,但却自始至终都没有交代基婷是如何驯服他的。这里的留白,给了观众无限遐想和可讨论的空间。

由此可见,减法中必然含有加法,而没有这个加法,就无所谓减法。创作者有意将场景空间中发生的时间减去,恰恰又使故事的叙述从平稳到紧张,从舒缓到急切,把影片推向高潮。在信息传送过程中加法与减法交错包容,使其完成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

从以上例子来看,电影中有时隐蔽地使用了加减法则,观众并没有察觉,直到真相揭开时才恍然大悟;而有时则是公开地强行使用加减法则,观众明白导演有意“过滤”了一些信息,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焦急期盼导演来揭开事实的真相。加法与减法交错包容,使故事从平稳到紧张,从舒缓到急切,把内容推向高潮。加减法原则起到了“过滤器”和“放大器”的作用,一方面控制影片的节奏,另一方面体现出影视与日常生活的不同,不是现实生活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归纳。

猜你喜欢
加减法过滤器
加减法中的浓浓亲情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三步拆卸洋马YH880/1180 收割机变速箱内过滤器
“有理数的加减法”检测题
更 正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声音过滤器
基于LOGO!的空气过滤器自洁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