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三个一”视角下练习方法的优化设计

2020-02-24 03:55张宇康高春明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杠转体学练

张宇康 高春明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一堂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学练三个一”,即有单一的身体练习和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游戏(比赛)等,它们通常就是课的教学内容,即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笔者以2019年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联盟小学组第十届教学研讨活动上《双杠:多种形式支撑的活动方法》的单元设计为例,从单元呈现的单一练习、组合练习、游戏和比赛3个方面分析阐述,提出建议。

一、巧设情境,凸显项目核心

(一)案例呈现与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双杠上能完成的支撑动作非常少,而教学单元每堂课上学生练习支撑摆动的次数又非常多,再加上一些绕口的动作名称、枯燥的练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在学练中失去兴趣,故而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支撑→支撑摆动→支撑摆动过杠面→支撑前摆成分腿坐”的练习过程中,技术是循序渐进的,但笔者认为这样设计只是通过双杠在教动作,而且直臂摆动练习中仅仅用前后摆动、摆动过杠面等语言来要求学生的摆动幅度,没有抓住体操项目的核心——控制肢体(表1)。

(二)思考建议

支撑摆动的动作要点是直臂顶肩,紧腰不屈髋,摆动的时候要感觉身体像一个摆钟,以肩为轴,不要耸肩,前后摆动的时候要从小幅度摆动练起。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爱模仿的天性,让学生形象地去模仿“钟表”,手臂是“表针”,始终指向“6点”位置,肩膀是中心“轴”,身体是“钟摆”,让学生以肩膀为中心,控制身体不断地摆到指定的时间点。如,在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小幅度摆动,始终控制身体在“5点”至“7点”之间的范围摆动;第二课时,让学生始终控制身体在“4点”至“8点”之间的范围摆动,慢慢地在控制住身体的情况下,摆动幅度越来越大。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躯干部分在练习中保持紧张,控制自己的身体进行摆动。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逐步有了控制身体大幅度摆动的能力,学习支撑前摆成分腿坐就自然水到渠成了。教师以诙谐的语言把模仿“钟表”的练习方法引入课堂,不仅抓住了体操项目的核心——控制肢体,也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原本枯燥的双杠动作(表2)。

二、双管齐下,培养核心技能

(一)案例呈现与分析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所在学校的双杠,既可以移动也可以调节杠面高度,比起让小学生高不可攀的固定双杠,无疑降低了学练的门槛。把器械体操当中的器械变得更适合让小学生学练,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安全性。在相对安全的教学条件中,教学单元下杠动作分别是跳下和前摆下,动作过于单一,而且对学生来说,做起来过于简单。另外,组合练习中,下杠之后做蛙跳、单脚跳、绳梯等素质练习,这些与支撑摆动联系不多的素质练习并不一定适用于教学單元组合(表3)。

(二)思考建议

众所周知,双杠比赛评分不仅看杠上动作,下杠动作以及落地稳定性也是重要的评分标准。在空中做出一定的动作能够锻炼学生身体控制能力,在学生能够平稳落地后,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下杠转体(90°或180°),加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为了保证安全,学生在做下杠转体90°时先从单手扶杠开始练习,再慢慢过渡到手不扶杠。在做下杠转体180°时,避免下杠转体180°后落地在杠间。

体操当中,垫上动作和杠上动作是两个不同的项目,但在练习中,两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在不同条件下控制肢体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大胆组合,在下杠落地后组合小学阶段学过的垫上技巧动作,如,跳下接燕式平衡、前摆下接前滚翻、转体180°下接后滚翻等。通过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组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意外落地或摔倒后自我保护的能力(表4)。

三、创新评价,激发练习兴趣

(一)案例呈现与分析

教学单元的前五课时都是以“比比谁做的多”来评价游戏和比赛的,而且在本次观摩的双杠第五课时上,学生在游戏和比赛环节为了做得更多,出现了动作不标准、不规范的情况,尽管教师一再强调某个动作要标准、落地要稳,但学生大多没有明显的改变。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教学单元评价方法不切合于器械体操项目,另一方面学生在双杠上能做的动作过于少,大量单一的练习使得学生思想上易疲劳(表5)。

(二)思考建议

笔者认为,凸显器械体操游戏、比赛中的准确性、艺术性、创造性,更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单元中每课时的比赛、游戏环节,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突出项目特征(表6)。

1.练习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把杠上动作和垫上动作相组合,杠上动作以本单元中“直臂支撑+杠上连续支撑前摆成分腿坐(直腿)+屈腿弹腿压杠前摆下”为主,下法可以选择简单的下杠转体(90°或180°),落地后垫上动作可以选择以前学过的动作,如,前滚翻、后滚翻、燕式平衡、跪跳起等,组合多个动作,模拟体操比赛中的成套动作。这样既解决了双杠上学生能做的动作过少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体操技巧动作,加深了对体操项目的理解。

2.评价标准更加具体化。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用语融入评价标准,如,能够做出每节课的杠上教学动作的学生称为“黄金选手”,完成后能够“转体”下杠的学生称为“白金选手”,下杠后能够组合3个以上垫上动作的学生称为“钻石选手”,整套动作能够规范、流畅地完成的学生称为“王者选手”。把场地划分为“黄金场”“白金场”“钻石场”“王者场”,通过教师指导提升、自我练习提升、互相匹配提升,让每名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的程度上获得提高。

3.评价方法更加多样化。建议教学每个课时的比赛、游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比动作的优美性、一致性等。如,比直臂支撑摆动时身体姿态的优美性,比摆动腿超越双杠的高度,比屈腿弹腿向上的高度,比自编动作的难度系数等,这样既巩固了技术动作,又为学生提供了挑战难度、挑战自身能力的需求,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

4.评价主体从师到生。评价主体从教师评价慢慢过渡到学生自评、互评,模仿真实体操比赛情境。小组内轮换做选手和裁判,比赛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决出班级的“体操小达人”。依托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和多元化的评价,激励学生动作规范,发展动作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猜你喜欢
双杠转体学练
我国首创大跨度T构耐候钢钢箱梁转体工艺
4.6万吨!我国刷新桥梁转体世界纪录
我国桥梁转体刷新世界纪录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如何让“危险”的单双杠项目焕发魅力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德国91岁老人双杠表演惊呆观众
翻双杠
双杠(小、中、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