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选矿中金的沉积和流失现象及完善策略

2020-02-25 07:07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22期
关键词:溢流选矿金矿

张 晨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1 黄金选矿中金沉积和流失的成因分析

金矿中的黄金储量有限,根据现有工艺水平,每1t 金矿中提取的黄金仅为几克,但相较于金矿中的其它金属而言,黄金具有更大的重量,因此其发生沉积现象的概率较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流失问题,导致实际所得黄金量甚微。

黄金选矿耗时较长,期间所投入的设备较为丰富且总量较多,因此在长时间的工艺处理过程中易出现大量的黄金沉积现象,缺乏合理的处理措施时,黄金的流失量将明显增多,影响经济效益。对此,以何种方式有效减少金的沉积和流失量至关重要,值得工程人员在此方面展开探讨。

1.1 金的沉积

黄金选矿工艺流程中,金由于比重较大而发生下沉,普遍聚集在选矿溢流的底层,发生沉积现象,而金的沉积具有隐蔽性,难以被有效发现,导致实际取得的黄金量相对较少,造成黄金资源浪费的情况。对此,应当从减少金的沉积和充分收集沉积的金两个角度切入,采取可行的技术,解决以往金的沉积问题。

1.2 金的流失

固态流失和液态流失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从选矿全流程来看,在缺乏有效管理措施或是设备存在性能故障时,常伴有跑、冒、滴、漏现象,导致金的流失量增加。其中,固态流失常发生于碎矿、磨矿及氰化阶段,其采用的工艺难以保护固态的金矿,从而存在较明显的粉状流失现象,但在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后能够较好地避免该问题。液态流失则主要发生在选矿水外排阶段,期间金矿易随着水流向外转移,导致金的流失量增加,此现象的出现主要与采矿器具不合理、防渗流管理措施不当有关,治理难度也相对较大。

2 黄金选矿中金的沉积

2.1 金沉积的判断

某黄金矿山,根据历史发展状况可知年处理量约30 万吨,供矿含量与处理矿含量两者存在差距,其长期呈现出处理矿含量偏少的特点,差值约100kg/年~150kg/年;品位差集中在0.3g/t~0.5g/t 区间内,处理矿含量依然较少。此现象说明,黄金沉积的现象确实存在。关于近年来该矿山的各方面矿量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某矿山的基本矿量项目及具体值

根据表1 内容可知,矿供矿含量与处理矿始终无法保持一致,甚至存在较显著的差距,表明黄金沉积的问题较为严重。

2.2 金的沉积区域

矿浆中的物质密度存在差异,普遍具有较重部分集中在溢流下层、较轻部分集中在溢流上层的特点。从选矿工艺来看,在对矿石采取研磨处理措施后多数金呈单体状态,尽管存在连体金但其却掺杂有其它金属,因此金普遍集中在溢流层的底部,沉积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设备夹缝、容器内部、砂泵箱、分级机槽等多个部位[1]。但较为特殊的是,由于存在铁吸附作用,因此在铁质容器的表面等细微的区域也附着部分金,且该现象在溢流稳定的环境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也应当成为沉积金处理中的重点考虑对象。

3 金的沉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金沉积现象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较为主要的有:

(1)选矿实际回收率偏低。此项指标可较为准确地衡量选矿工艺管理水平,在回收率偏低时投入与产出失衡,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金的长期积压将产生较高的积压生产成本,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存在或多或少的流失现象。

(2)指标计算结果缺乏指导意义。在回收率计算工作中,采取的是合质金含量除以原矿含量的方式,其中原矿含量则通过溢流品位确定,其并未考虑到磨矿期间金的沉积量,因此所得的计算结果普遍高于实际值,无法给选矿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3)导致生产管理水平偏低。在确定合质金产量时,采取的是坑口供矿含量与选冶回收率两项指标相乘的方式,但实际作业情况却与之存在差别,即选厂无法在指定时间内达成合质金生产目标,此关系下必然影响到管理秩序,存在管理水平降低的情况,资源投入较多但所取得的工作成效不足。

鉴于金沉积所带来的问题,特提出如下措施:

球磨机里板夹缝处沉积金时需要对其采取换新措施,同时将沉积于该处的金高效回收。对于沉积在槽内的金,需要在完成某个阶段的生产后停机回收。相比之下,管路内沉积金的回收难度较大,根据经验可知,一是可以应用除垢剂,经过清理后再回收;二是从选材的角度切入,例如采用特塑管,如图1 所示,原因在于该材质具有不易结垢的特点,金几乎不会在该处发生沉积现象。

图1 特塑管

日常生产中存在管路、碎铁球等相关装置的更换操作时,考虑到此类装置易沉积金的特点,需全面清理,按特定的工艺筛选金矿。在2018 年组织一次分极机回收作业,经过三个班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回收所得的黄金总量达到31.454kg,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分极机回收金结果

4 选矿中金流失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金的流失是选矿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有固态和液相两种流失形式,各自的发生时间及成因存在特殊性。对于固态金的流失,发生时间集中在碎矿、磨矿等环节中,伴随矿粉的流失而流失,成因错综复杂,例如工艺缺乏可行性、设备存在缺陷、管理不当等[2]。对于液相金的流失,常伴随矿废水的流失而发生,与尾矿水的排放等原因有关。对此,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4.1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设备管理

加强对操作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责任心,以规范化的方式操作,对于存在跑、冒、滴、漏现象的矿粉,则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将其收集,返回至流程中。而为了根本上避免“跑、冒、滴、漏”等现象,需要定期维护设备,使其可始终维持稳定运行的状态。

4.2 全面回收,减少损失

建立技术监督机构,由专员负责日常监督,以便及时掌握各工艺的金流失情况,视所得结果采取相适应的处理措施;配套回收设施,全方位收集选矿期间所流失的矿粉,再将其汇总至特定的回收池内,于该处通过砂泵返回正常流程中,按常规顺序操作,从而形成循环作业机制,有效减少金的流失。

4.3 优化技术,控制排放

为最大限度减少液态金的流失量,在生产期间则需要加强对污水的处理。例如,安排专员定期清理矿区,以免在选矿过程中发生大范围的粉尘污染现象;在完成对废液的清洗处理后,还需利用环保工艺回收废液。

由于污水中普遍存在较可观的黄金储量,因此在工艺优化工作中需要合理应用污水零排放技术,构成闭路循环,在技术的驱动作用下高效回收存在于污水中的黄金资源,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3]。

4.4 精细管理,协同配合

在以往的黄金选矿工作中,工艺粗放化的情况普遍存在,为有效减少金的流失量和沉积量,必须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以问题的本质为立足点,采取相适应的处理措施。以管道中的金沉积现象为例,在面对此问题时应定期清理管道中的沉积金沙,且充分考虑管道等相关装置的接口处,该区域的金沉积量普遍较多。

在结束某阶段的选矿作业后,要深度清洗选矿设备,做到集中收集,从而减少金的流失量,在污水中发掘价值。管理层和基层的人员均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增强职业素养,从点滴之处做起,尽可能避免金的无故浪费现象。创建机械设备的检修制度,定期做好维护工作,从源头上解决故障,以免因设备故障而导致金流失的情况。

5 结语

金的密度相对较大,在此特性下,黄金选矿期间常伴有金沉积或流失的情况,若缺乏合理的控制措施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黄金选矿工作中要合理改进工艺,由专业人员采取控制措施,减少金矿资源的浪费量,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溢流选矿金矿
洗碗机是金矿 还是冰山
常规选矿法不能有效回收水淬渣中铁的原因探讨
无人化智能装备在大尹格庄金矿的应用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矿产选矿技术和工艺方法探讨
分析提高选矿设备运作效率的具体措施
燃油及其溢流舱优化设计和结构试验
选矿机械工作效率的提高途径探讨
铜湾水电站溢流面HF混凝土施工工艺探讨
蒙面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