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2020-02-25 02:31新兴县实验中学
师道(教研) 2020年2期

文/新兴县实验中学

部编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下面我以统编教材八年级的课文为例,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策略。八年级文言文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山川之美、情操与志趣、养性怡情、情趣与理趣。所选的诗文或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或表现古人的智慧和胸襟,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在诵读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而今人注重词语的解释、语句的翻译,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语法上,最终云里雾里,日久生厌。这是古人和今人在文言文成就上差异的主要原因。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诵读教学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应把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贯穿始终,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相结合。

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调配语调、语气、停连,适应诗文情感的表达,读出诗文的韵味,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第一,我们可以将句式不同的文章对比朗读。对比着去诵读,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韵律美。第二,我们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章对比朗读。《三峡》《与朱元思书》这些写景类的文章,应在音韵和谐中读出山川风物之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类议论性的文章应注意在铿锵的节奏中读出强辩的气势;而对于如《愚公移山》这类叙事类的文章则要把握人物的对话。

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文意的疏通与词义的理解互相促进,并行不悖。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本,领会文意,在会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和积累词汇,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比如,前后勾连,包括同义勾连和多义勾连,同课勾连和异课勾连,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想到《孙权劝学》中的“但(当涉猎)”,由“盖(竹柏影也)”想到《狼》中的“盖(以诱敌)”;注意古今汉语的贯通性,如借助现代汉语合成词或成语积累文言文的词语义项;关注古今汉语的差异性,如关注词语相关义项的古今差异,积累一些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常见义项等。如“交(辉)”之于“交相”,“竞(跃)”之于“竞相”。积累文言实词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要孤立地背诵义项。如“从(流飘荡)”“(急湍)甚(箭)”“(泉水)激(石)”等。

三、知人论世,感悟情怀

古人写诗著文,常常因时而作、因地而著。或登临其景,吊古伤今,思念家乡;或瞩目伤怀,心忧人生的艰辛、仕途的坎坷等等。因此,要引导学生拓展见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写作的背景,了解所临之景的故事。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再阅读文本就很容易感悟作者的情怀。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的背景后,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是如何描绘当晚的月色的?2.苏轼为何以“闲人”称自己和张怀民?3.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赏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诵读、联系背景、借助想象,仔细品味文中一些关键词。如第一个问题除了训练学生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还培养其联想和想象能力,此时让学生边反复诵读边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一个清幽宁静、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会在头脑中显现。再如第二个问题,“闲人”一词需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于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而张怀民也在此时被贬谪黄州,寓居承天寺,做主簿之类的小官,两人公务之余,常以山水怡情。由此可见,“闲人”一指心境上悠闲自得之人,一指政治中清闲无聊之人,苏、张两人境遇相似,志趣相投,可谓志同道合。有了以上分析,第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宁静美好的夜晚,有志同道合的好友相伴漫步赏月,自然是欣喜无比;而与好友同样处于被贬的境地,又不免感受到人生的悲凉。

四、涵泳品味,领会主旨

古人言志大多隐晦,要领会文章的主旨,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细节进行品味,揣摩作者情感,领会主旨。

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先出示苏轼被贬官的经历和著名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然后让学生将课文和材料的内容相结合,评价苏轼的人生态度并谈谈自己的启发。绝大多数学生能感悟到苏轼面对人生的坎坷但依然乐观豁达的心态。另外,我们还应将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作品的思想相勾连,从而提升自身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