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合唱教学中的“听”

2020-02-25 02:31深圳市红岭小学
师道(教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音高声部音色

文/深圳市红岭小学

班级合唱是指以一个班级为基本单位,在音乐课的日常教学中实施合唱教学。班级合唱水平的提高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加强等有着重要意义。

班级合唱教学关键在于方法,需要学生对音乐作品给予理解然后通过人声呈现。课堂上首先得解决 如何听的问题。如何想尽办法让学生“会听”“听会”“听懂”,成为了解决班级合唱教学难点的关键。

笔者尝试以“听”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带着听后的记忆“思”,带着体验“仿”,带着理解“悟”,由浅入深,在尽情感受多声部和声的过程中萌发对合唱的兴趣,逐渐练就“音乐的耳朵”,从而提高班级合唱水平。

一、静心倾听,练就听的好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听觉辨别技能的理论依据,对“听辨技能”进行了理论界定。加德纳的理论中还明确了声音的辨听与歌声表达的重要联系,他的论证正式揭开了听辨在音乐艺术中的技能性作用。“听”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修养,静下心来静听自己的声音,倾听他人的声音,更是一门艺术。

1.静听自己的声音,关注“唱了什么”

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需听得出自己唱的是什么音高,并学会思考与周围的声音是否融合。在训练中,我们可以考虑先将难度降低。以教材中的合唱歌曲《歌声与微笑》为例,基于班级合唱与学校合唱队基础不同的因素考虑,尝试把歌曲的二声部旋律进行了简化,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体的歌唱水平,使其掌握方法,增强信心,循序渐进做好过渡。在歌唱单音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找出音准不够的学生,由简到难,让学生逐渐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敬畏自己的声音带来的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音乐表现品格。

2.倾听他人的声音,关注“传递了什么”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还需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传达的信息。教育学生在自我倾听的基础上,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和周围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包括音高、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融合。从关注自身最近的声音开始,逐渐向圆的周围扩散,直至将声音完全地融入声部中。比如,教师给出一个单音“3”,由高声部先哼唱,低声部先倾听对方声部的音高与音色,慢慢地紧紧地“倚着”唱出相同的音高,并轻轻地往对方声部的音色靠近,直到融合,而后分组交换,高低声部再次交替练习,长此以往将逐渐形成良好的互听习惯。

3.融洽内心的声音,关注“能带来什么”

在班级合唱中,不乏有表现欲较强的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喜欢凸显他们的声音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教师需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关注自己的真实价值和作用,明确他们在团体中的意义。

二、授予方法,提高听的准确率

1.逐层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

课堂上,若在没有任何目标要求的情况下,一遍遍机械地反复聆听一部作品,学生就会感到乏味、烦躁。以合唱教学歌曲《红叶》为例,在听歌曲前,教师应设计好若干问题:“同学们听,老师的歌声唱的是哪个声部?”“我是怎样在表达的?”“最高的音在哪?”“你们觉得用连贯的声音还是跳跃的声音更能表达歌曲的情感?”诸如此类,教师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引领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音乐、去发现,才会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加强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

2.多种方法并进,指导学生和谐合作

在合唱中,学生往往想将自己的声音凸显出来,这是合唱中所忌讳的现象。我们可以尝试先听后唱,也可以边听边唱、多听后唱、互听模唱,多种途径聆听音乐旋律,重点加强和声记忆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模仿音高、音色等要素,亦可以默唱、心唱,动口不出声“唱”出美妙的声音,把“听”后的成效以“唱”的形式表达出来。

3.关注教师本身,提升听觉素养

音乐教师责任重大,得“听得出名堂”,良好的听辨能力能够帮助教师听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如果学生也具备良好的听辨能力,则有助于提高自我训练及班级合唱训练的效率。教师需注重积累合唱教学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提高合唱指导专业素养及综合技能。在课堂中努力实践“听”音乐的方式方法,多从音乐本体出发,不断改进班级合唱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合唱中感受和声之美、合作之美。

猜你喜欢
音高声部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