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及其双重意义

2020-02-25 12:03
关键词:底线思维底线思维

张 琳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底线思维的运用。他既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划出了底线、亮明了红线,又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法治建设、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提出了明底线、守底线的论断。习近平在2013年首次明确提出底线思维概念,此后在近30种场合反复强调底线思维。201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3次集体学习会、党外人士座谈会以及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案件重要批示中5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2016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视察时提到底线思维。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春节视察张家港部队时5次强调底线思维。十九大报告是强调底线思维最多的重要文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使用了“坚守底线”,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强调要“兜底线”,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方面,要求党员干部要“守底线”;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方面,强调坚持底线思维。201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以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4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2019年在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省部级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纪律部队代表时5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其中,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2020年在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中央政治局常务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5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其中,2月23日,提出“必须增强谨慎之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2],4月8日提出“我们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3],4月27日再次强调“我们仍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4]。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凸显,特别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前所未有的重大疫情风险挑战,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指导治国理政实践提供有力的方法论支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底线”也叫“底限”,是指最低的条件和最低的限度,是不可逾越的边界线或警戒线,是实践主体应该达到的最低期望。“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在概念、表象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底线思维”则是以最低条件或最低限度为导向调控事物朝预设目标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5]60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是一种“防微虑远,趋利避害,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6]837的科学方法。底线思维是做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的忧患意识,也是边界意识、原则意识、危机意识、预防意识和红线意识。

运用底线思维、提高底线思维能力,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错综复杂形势、保持战略定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新时代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发展的治理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底线思维运用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事、党的建设等领域,可以说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原则。根据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把握:

1. 政治底线

政治底线主要是指关涉道路、方向和立场的重大原则问题。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5]81在这次讲话中,政治风险放在经济风险之后的第二位次,而在2019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把政治风险放在了各种风险之首,充分说明了政治风险、政治底线的重要性。之所以把政治风险放在了第一位,是因为道路、方向和立场等政治原则问题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7]247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底线,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历经艰险探索出来的光明之路,是党和人民团结、奋进、胜利的旗帜,这个旗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是必须要坚守的底线,没有了这条底线,发展就会偏离轨道和方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方向底线,要求我们必须坚守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坚持方向底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7]247,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规定。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能丢,如果丢了,国家就会变色、江山就会易帜,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场底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中心的底线要求,牢固树立和站稳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向人民负责的政治态度。人民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是党始终植根于人民之中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遵循,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不能丢掉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在道路、方向、立场上做明白人,保持头脑清醒,不被错误思想左右;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受各种干扰迷惑,牢记建党初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领导权和主动权,在道路不变和方向不偏的情况下,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2. 意识形态底线

意识形态底线是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性、方向性问题作过多次重要部署。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464“极端重要”的定位,实际上是把意识形态作为了全党不能忽视、更不能失控的重要底线。为了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8]107,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底线,其他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底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守好基础底线,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坚持信仰底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线,解决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化文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必须坚持把好舆论底线,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

3. 经济底线

经济底线,主要是指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底线。习近平指出:“必须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和新的边际变化,见微知著,作出精准的分析和预判。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应对预案要有前瞻性,一旦危机来临,就能趋利避害,果断处置。”[9]这就要求我们面对经济发展问题,要审时度势,全面分析和精准研判经济发展形势,坚持宏观政策稳、微观政策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坚持“稳”的总基调,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的准备。守稳时,还需积极作为,把转方式和调结构放在重要位置,力争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坚守底线思维,就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至上作为根本原则,这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底线,也是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底线。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党的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践中要求干部“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10]。保障经济健康发展还要维护好金融安全,“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11]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到稳中求进,抓住金融领域主要问题,充分认识“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的道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2]34只要金融安全了,经济就会安全,健康发展就有了保障。

4. 社会底线

社会底线主要是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人民安全的底线。习近平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2]47“全面建成”和“多层次”就是新时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要义。我国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国家,就要以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为重要依托,而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又以建成合理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为基本条件,多层次系统主要涉及就业、养老、收入分配、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5]374。社会保障兜底,人民幸福就有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普惠托底的民生工程,兜底线就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托底,就是确保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兜住民生保障线。兜底,就是在决胜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中画实人民生活保障的“硬杠杠”,聚焦人民关切,解决人民难事,满足人民便利、安全、宜居、公正、多样需求。兜住人民安全底线,一是兜住安全生产底线。这关系到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容不得丝毫马虎,稍有大意就会万劫不复,引发事故、造成损失。二是兜住生命安全底线。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当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时,生命安全就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三是兜住公共安全底线。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是最基本的民生。当暴力恐怖事件发生时,伤害无辜群众就是触碰底线,要“强化底线思维,以坚决态度、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3]。四是兜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的生活保障,药品安全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只有让人民吃得安心放心,社会和谐稳定才会有望。要织密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网络,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5. 生态底线

生态底线主要是指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底线。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族永续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关乎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5]209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大气污染严重等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防范化解生态危机和风险挑战的举措。一是划定并要求严守生态红线,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红线既是底线,也是生命线,不能被突破,一旦突破则会危及人类生态安全、生存环境乃至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强调指出:“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4]209针对生态空间被人们生活生产空间挤占、耕地资源减少等情况,习近平提出保持耕地红线的措施,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安全的意识。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形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社会共识,从思想源头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三是“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5]395,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四是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到各项规划和工作中。五是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严惩破坏环境行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六是针对空气质量不佳的情况,习近平提出要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划出大气环境承载红线,采取硬性措施确保蓝天白云,严格环保考核指标,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推进大气污染和雾霾治理。

6. 对外交往底线

对外交往底线主要是指对外交往中要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但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合作共赢的底线就是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六方面核心利益。习近平既提出“五个充分估计”,即“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5]442,又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5]42。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我国外交工作的责任和使命,维护国家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我国长期坚守的底线或立场。中国从未在强权面前低过头、弯过腰,即使在一穷二白的时候也从不畏惧强权,敢于维护国家利益。现在中国强起来了,保卫国家主权、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更加坚如磐石,绝不会屈服任何外来压力。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对外交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绝不放弃正当合理利益;既要维护领土安全,还要固守海洋利益;既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还要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既遏制国际上“台独”“藏独”等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也要防范这些恐怖活动向我国境内渗透;既不回避对外矛盾和问题,也要妥善处理国家间的摩擦和分歧。“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1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涉险滩、过险阻,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上,我们须亮明底线,划出红线。面临国家安全新威胁、新挑战时,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5]382。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我们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要谈可以谈,但决不能在大棒的威胁下谈,要让美国停止自欺欺人,切莫妄图冲破中国人民的底线。

7. 党的建设底线

党的建设底线主要是指党员干部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时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底线。习近平指出:“忘记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16]11党在执政过程中不能违背初心和使命,不能动摇党的根基,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内的“四个不纯”等突出问题。一是坚守思想防线。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重点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统一思想和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守住责任底线。党员干部“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17]177。三是严守德法纪底线。习近平指出:“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5]173。党员干部既要对党的事业高标准和严要求,也要对自己的道德品质高标准和严要求。党纪国法就是红线,不是橡皮泥,也不是稻草人。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围绕党纪戒尺,为党员和党组织划出了不可碰触的底线,要求党员干部要将党纪国法守起来、立起来。对那些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规定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四是提高思维能力。党员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提高运用底线思维能力。坚守民生、安全等底线,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和治理能效。应对重大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和治理能力,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等事件,“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4]。

以上政治底线、意识形态底线、经济底线、社会底线、生态底线、对外交往底线、党的建设底线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底线思维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底线思维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除了上述主要内容外,还涉及法律底线、安全底线、道德底线等。底线思维还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目的性、价值性、前瞻性、主动性等特点,也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 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坚持我们党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对底线思维进行了理论论述和思想表达,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底线思维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基于已有潜在不利因素的分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和挑战的策略和方法,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淀而成的治理韬略。底线思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和超越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

1. 底线思维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底线思维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而形成的哲学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首先,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观察和认识世界时,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或认识方法,底线思维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这种方法既强调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取得巨大成就时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应对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和风险性问题要保持清醒认识,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要有科学预测和准确预判,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其次,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改造或改变世界时,就是工作方法或实践方法。底线思维是未雨绸缪、积极作为的工作方法,主动设定最低线、争取最大期望的工作方法,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定位、定标和定法。定位就是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了解和掌控全局,设定最低目标,找准最低临界点。定标就是根据调查研究和实际状况,确定可能性最佳目标,制定充分详尽的预案。定法就是发挥主体能动性,采用科学有效方法,从底线到达顶线,力争最好的可能。最后,底线思维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诸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矛盾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等方法。底线思维体现了危与机、高与底、好与坏的辩证统一,通过充分发挥行为主体能动作用实现由坏向好转变。底线思维中的底线,既是目标底线,是实践主体应达到的最低期望,又是行动界限,为实现目标而遵守的行为规则,实质上展现了守底和有为的统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矛盾转化的方法。底线思维是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风险发生看似是偶然的,但蕴含着必然性。要重视必然性,更要关注偶然性,“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18]354。偶然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课题,而风险作为偶然性集中表现的重要形式,它无处无时无事不在,风险发生时间、地点和结果等不确定性,会随着越来越多的破坏力因素被释放出来。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取得成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离不开“防患未然、化危为安”的底线思维。

2. 底线思维扩展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淀而成的治理韬略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妥善应对风险和挑战、矛盾和问题的思想策略和工作方法,为制定和实施正确方针、路线、政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非常重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坚持凡事从坏处准备,并尽一切可能争取最好结果的方法,成功防范化解了各种困局。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这种方法的运用。毛泽东曾告诫过全党,“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948。他提醒大家,即使未来革命道路一片光明,也要守好底线,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结果。毛泽东在论及国际形势及旧金山会议可能的结果时指出:“最坏的结果是完全破裂,推翻克里米亚会议的决定”[19]379;在分析国内胜利的大好形势时,讲到了革命面临的17条困难,并指出“现在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光明,也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黑暗,把各方面都充分估计到”[20]502。应对上述困难,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正所谓心中有底方能遇事不慌,“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19]388。在革命即将胜利时,他引用农夫与蛇的故事预警全党,不能给外国和中国的蛇留有苏醒咬人的机会,要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坚持防患于未然、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方法,提醒不能松懈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警惕,指出:“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21]344。邓小平同样运用了防患于未然、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法,指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要稳妥进行,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22]267。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着眼于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思想理念,首次明确提出底线思维概念,并赋予了底线思维新内涵新内容,提升了运用底线思维的境界和水平。他将底线思维贯穿和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的大国治理新思维。习近平的底线思维,强调底线自觉,主动设置了各领域的底线,完善了人民中心、依法治理、党内法规、监督执纪等,体现了成熟政党的自我要求和使命担当,完善了预警、应急等机制,增强了底线的权威性及震慑力,提高了大国治理能效。

3. 底线思维转化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原文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见《孟子》,万丽华、蓝旭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0页。,忧劳兴国,逸豫亡身(2)原文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见欧阳修《新五代史》(全三册),徐无党注,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7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就是居安思危,安稳时不忘忧,兴盛时不忘乱。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常怀忧患之心”的思想理念,通过底线思维将其升华为一种更具有实践效力的行动哲学和执政方法。习近平底线思维让传统文化中求稳图安的心理需要、潜在的忧患意识、务实的行动取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挥了更大更好的作用,实现了现代性转化和能动性超越。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求稳心理作用下形成,安全底线就是其潜在的心理需要,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进行行动,避免安稳状态遭到破坏。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时刻自我警惕、自我提升、以天下为忧的精神,一种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3]34,是底线思维的意识前提。中华民族具有务实精神,注重现实、崇尚实干,强调“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于事,实心做事必有获”[24]335。传统文化中的务实精神体现的是对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和肯定,而底线思维在承认风险的客观存在时主动设置和完善各种底线,从历史的盲目选择进入到自觉选择,更加注重掌握主动权,更注重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成立应急管理部门、完善应急机制等避免风险或危机演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底线思维不是消极、被动地回避风险,不是依靠运气等非控制因素,而是提前预防,做好充足准备,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确保安稳的情况下争取更好的结果,是对传统文化的能动性超越。

综上所述,底线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孕育在精深的理论中、积淀在丰富的历史传统中、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底线思维不仅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开拓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韬略,转化和超越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体现了社会的智力和智能水平。

三、 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底线思维”是适应时代需要,进行深度理论思考和成功实践探索的产物。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已经彰显并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科学方法

底线思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科学方法,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一样,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我们要切实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积极作为,成功化解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当前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看,正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坚持防微杜渐、积极作为的结果。我们不但成功应对了来势凶猛的疫情危机,在较短时间阻断了新冠疫情的国内传播,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而且还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道义和中国担当。为防止疫情再次反弹、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我们还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继续坚持做好较长时间内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最终赢得常态化防控和复工复产双胜利。

第一,底线思维为风险防控提供了双向思考和科学施策的方法。双向思考就是在做出决策前,要对风险有全面了解,保持高度警惕,既警惕概率小而影响大的黑天鹅事件,又防范概率大且影响大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前瞻意识,也要有后续方案;既有备之战,也化险为夷、化危为机。既保稳、托底和守底,还要稳中求进,积极规避风险、化解矛盾、寻找发展的思路和举措。科学施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基于风险全面掌控情况下的进行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估,在调研和摸清实情后作出审慎而精准研判,找到临界线,先谋后动、动则必成,在确保安全底线的情况下,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应对之策。这不仅需要精准分析和科学研判复杂形势的能力,也要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科学施策还需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健全风险研判、决策评估机制、协调机制及责任机制等。

第二,底线思维为风险防控提供了预防为先和灵活应对的方法。宁可把风险估计得纷繁复杂一点,把面临的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预见性地采取应对之策,做好最坏打算的思想准备。以预防为先就是要增强前瞻意识,掌控风险的主动权,把工作预案做得详尽充分,应对复杂问题胸有成竹,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同时,在确保并坚守底线的前提下,不默守陈规,采取灵活机动地应对措施。排查影响底线的多重因素,积极主动做好防护,以防突发情况再次发生。即便再次发生,也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了这种方法,应对突发疫情时就不会疲于奔命,不会因受到影响或误导而迷失最应坚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沉着应对,处变不惊。

第三,底线思维为风险防控提供了责任担当和敢于斗争的方法。底线思维体现着坚守底线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有了这种意识和精神,就能保持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坚持底线思维,就会深学细研,强化责任担当,心无旁骛,真心谋划,举措得力,尽可能把风险防范在早、控制在小;要提高政治站位、破除本位主义、提升境界情怀。坚持底线思维,就会准确研判、坚定防控信心、提升防控能力,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1]党员干部面对复杂斗争要充分运用底线思维,“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25]12。既要敢于斗争、增强本领,还要善于斗争、讲究策略;既要斗而不破、赢得主动,还要有理有利有节,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以斗争求团结和和谐,以斗争铲除丑恶、清除污泥浊水。

2.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提供了科学方法

为确保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方法是完成目标任务不可或缺的桥或船。毛泽东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6]139“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26]140。在这里,毛泽东不仅阐明了完成任务和工作方法的关联,还提出了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与解决群众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以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为底线。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基本导向,把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需要以人民为基本导向,完成三项大的任务: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这里的“全面”和“建成”就是底线,反之不全面、未建成就是不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就是不能兑现承诺,就是突破底线。因此,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需要确立底线思维,切实运用底线思维冷静分析形势,科学应对问题和解决困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习近平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就是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

第一,确立底线思维,就会心存敬畏,为完成目标任务提供保障。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朝着预定目标任务前行的思维方法。有了底线,心就有所畏,行就有所止。有了敬畏,内心就会因感到神圣而产生敬重或畏惧。人有了敬畏底线意识,心中就会有方向,行为就会愈加规范,就能坚持完成目标任务。敬畏是自律的开端,心怀敬畏,工作中就会把责任和目标任务放在首位,就会严格要求,恪守职业规范。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5]44。底线思维就是基于对底线的敬畏,其本质体现于底线的不可逾越性。心中有界,就会明白哪些人不能交,哪些事情不能做;心中有戒,就会自觉绷紧纪律规矩弦;心有所向,就会自觉把人民的期盼和党的要求放在前面,就会抗好肩上的为民之责、树好心中的任务之旗。当然,对党员干部还要加强监督,让党员干部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固牢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

第二,确立底线思维,就有直面问题和正视现实的勇气,为完成目标任务树立信心。确立底线思维,就会有面对最坏状况、认清最坏情况的勇气,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一是要有直面和正视创新能力不强的勇气。坚持底线思维,要勇于立足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解决核心技术难题;要登高远望,进行战略谋划,聚集人才和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有直面和正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勇气。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底线,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是要有直面和正视贫富差距的勇气。坚持公平正义的社会底线,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运用底线思维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四是要有直面和正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勇气。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发展生态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五是要有直面和正视党建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勇气。坚持党的领导底线,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

3. 为指导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科学方法

习近平一再强调“底线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27]225。底线思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思维方法,是提高治理效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指导治国理政实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底线思维为我们提供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指导方法,其逻辑谨慎周密,有着较强适用性和实用性,可用其谋划中国发展的大局。

第一,底线思维为清醒认识治国理政形势提供了科学方法。底线思维有助于我们克服急难险重的畏难情绪,有助于我们克服重大疫情的恐惧心理。依据确立的底线或是红线,帮助大家认清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复杂形势,指导我们早谋划、早控制、早出击,帮助我们清醒认识所处的环境和形势,做到科学预判、综合研判和精准施策。从治理效能来理解,底线思维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思维方法,而是要立足于底线、及时预判、精准谋划、科学施策、奋发向上的积极防御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治国理政实践过程指导我们摆正心态,积极应对,强调工作有预案,遭遇疫情有准备,对风险和危机要进行管控。不是降标准、放弃进取,而是补短板、过险滩,接受可能出现的最坏状况,坚定信心和决心。

第二,底线思维为明晰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遭受着“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各种“左”倾思潮甚嚣尘上,加上多元化、多方面的利益诉求使全面深化改革难以形成共识,有人寻找各种借口阻碍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改革也遭到了全盘西化和搞私有化的右的影响。底线思维可以排除“左”和右干扰,使改革有制必守、有章可循。改革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底线毫不动摇,改革是中国制度的自我完善,而非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得失。改革发展要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在保稳的情况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发展底线,明晰改革发展重心,在得与失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把准方向,掌控改革主动权。

第三,底线思维为指导治理实践提供了辩证方法。底线思维体现了好与坏、守底和有为、守底和高效的辩证统一,构建了实践主体治国理政的活动场域,守底是高效治理的必备条件,而高效治理则是守底要实现的目标。守底和高效是治国理政实践中应对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守底线不是满足治理现状、降低标准,不是看到问题止步不前,而是基于底线的有为,是精心谋划,稳妥向前,高效治理。换言之,无高也就无所谓守底,只有登高方能“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运用底线思维应对复杂问题,就要把握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最坏情况”的外部联系找寻争取“最好结果”的内在关联,从“突出问题和矛盾”探研“阶段性成效”之间相互转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变,底线就是量变到质变不可逾越的界线。底线思维指导我们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要注意把握质与量变化尺度,找寻风险最坏的可能性,避免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并改变性质,争取最坏情况向最好的可能性转化并变为现实,最终促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多元科学的思维方式,其中底线思维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富有前瞻性、系统性、价值性,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方式。政治底线、意识形态底线、经济底线、社会底线、生态底线、对外交往底线及党的建设底线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底线思维的系统性整体性内容。这些底线从根本上说就是不能触碰、不能逾越、不能践踏的,事关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界限。这些底线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和协同发力的关系,共同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前行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底线思维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韬略的拓展和深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的转化和超越。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不仅熔铸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也为把握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到关键作用。党员干部坚持底线思维并善用底线思维,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就有了定海针,就会增强浓厚的忧患意识,就会保持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就会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应急机制和治理方略,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底线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社会保障制度中人的尊严问题不容忽视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