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颍州王莘、王回两脉文化名家述论

2020-02-25 12:58
关键词:家族

董 明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有宋一代,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作为京西重镇,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文化名人荟萃,留下了诸多诗文佳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颍州增添了迷人的魅力。在众多的文化名家中,有两大王姓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即王莘、王回两大家。这两家没有血缘关系,各为一脉,但也有交集,在宋代的文化发展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给古老的颍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研究话题。

一、王莘家族

(一)王莘

生卒年不详。关于其家世,《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九《经籍考六十六·集(别集)》“《雪溪集略》八卷”条载:“陈氏曰:汝阴王铚性之撰。国初《周易》博士昭素之后也。其父萃(莘)乐道尝从欧公学。”[1]1898又据清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庐陵学案补遗》“王先生莘”条载:“王莘字乐道,汝阴人。《周易》博士昭素之后也。尝从欧公学。子铚。(《直斋书录解题》)梓材谨案:晁景迂《送王性之序》云:‘酸枣先生五世孙,晚相遇于睢阳。’乐道为性之父,则酸枣之四世孙也。”[2]338由上可知,王莘为宋初国子博士王昭素之后,为其四世孙,祖上为河南酸枣(今河南延津县)人,王莘定居汝阴时间则不可考。文献记载,王莘尝学于欧阳修,对此,张明华《王莘考》认为彼时王莘年龄太小,不可能学于欧公[3],此说有待商榷。

关于王莘生平事迹,文献记载极少。张明华考证其主要行年大约为:英宗治平三年(1066)之前事迹不可考,该年严冬,王莘前往京城参加省试,遇王安石长子王雱,次年春,参加省试。及第后,授官安州应城(今湖北应城市)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2)后,为滕元发幕府,居定州,元丰七年(1084)为其门客,居京城,为其写《陈情表》自辩。元丰八年(1085)出知武陵县(今湖南常德市),哲宗元祐三~四年(1088-1089)居安陆,亲历吴处厚与蔡確之纠葛。元祐五年(1090)或六年(1091)出知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元府三年(1100)因党籍被谪官湖外,在安陆买地筑房,将家乡汝阴藏书之一半运至安陆。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任工部郎中。大观元年(1107)知九江,次年之后事迹无考[3]。王莘曾与多位名士交游,据考证,王莘与欧阳修、陆经、常秩、滕元发、王陶、王安石、郑獬、王回、曾布、王雱、李之仪、秦观、宋景瞻、唐君益、孙贲、邵篪、杨康国、顾起敦等18人有交游记载[4]。

王莘作为文化名人,常与文坛巨匠交游唱和,诗作辞赋应该不少,可惜均已散佚,现仅存《连都官墓志》一篇和《连都官祭歌》一首,散见于《全宋文》与《全宋诗》中。由于文献记载有限,王莘研究难度较大,研究论文极少。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其生平经历、家世以及作品研究尚不充分,均可作进一步深入挖掘与探讨。

(二)王铚

王莘之子。生年不详,卒于绍兴十四年(1144)。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1130)权枢密院编修官,绍兴九年(1139)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宋诗纪事》卷四三《王铚》载:“铚字性之,汝阴人,自称‘汝阴老民’。南渡,寓居剡中。建炎初,为枢密院编修官。有《雪溪集》。”[5]1103《宋诗纪事》所载甚为简略,《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庐陵学案补遗·王氏家学》“王先生铚”条记载较为详细:“王铚字性之,汝阴人。高宗南渡时为浙西幕僚,作《守备策》千言上之时帅,后悉验焉。建炎中,为枢密院编修官。著有《续清夜录》《默记》《雪溪集》。”[2]357另据《文献通考》载:“铚为曾纡婿,尝撰《七朝国史》。绍兴初,常同子正荐之,诏视秩史官,给札奏御,会秦氏柄国,中止,书竟不传。”[1]1898曾纡(1073-1135),字公兖,宋建昌军南丰人,晚号空青老人。曾布之子。王铚之父王莘与曾布交从过密,由此结缘,成了亲家。

王铚文史成就较高,著述颇丰,有存有佚。王铚现存作品:《两汉纪》《补侍儿小名录》《国老谈苑》二卷、《默记》三卷、《杂纂续》《雪溪集》五卷、《四六话》二卷等7 种著作。《全宋文》辑有《梅花赋》《四六话序》《游东山记》等19 篇文章,还有学者考证出另外8 篇文章,具体为《韩会传》《赵立传》《记蔡確“车盖亭”事件本末》《跋〈定武本兰亭序〉》《跋李伯时画〈古器图〉》《志愍怀妃》《评欧阳修〈醉翁亭记〉和东坡〈酒经〉》[6]。还有许多论著今已不存,如《七朝国史》(未完成)、《哲宗皇帝元祐八年补录》《历代陵名》《枢廷备检》二百卷等。

关于王铚的文史成就和思想,学界关注较多。在王铚的著述中,《默记》影响较大,许多学者给予关注。朱杰人认为《默记》作为一本笔记,大多数所载可信,且部分史实为其他论著所不载,为研究宋史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但该书也记录了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其真实性和思想性[7]。葛雅萍认为《默记》体例不拘,内容赅博,直书其事而不隐,有很高的史学价值[8]。《四六话》是王铚的一部理论批评专著,书中所提出的“伐山”与“伐材”、“生事”与“熟事”的用典理论是一种艺术创新,“这两种批评概念对中国文论史是有所贡献的”[9],王竞认为该书创设了古代骈文理论新的载体,为后代骈文理论的赓续拉开了序幕[10]。

总体来看,学界关于王铚的研究重点在其论著《默记》和《四六话》上,其他著述鲜有关注,对其思想研究也重点放在史学成就和骈文理论贡献上,这对于王铚的综合文史思想探究不利。此外,王铚著述丰硕,有存有佚,就目前来看,佚大于存,但也有学者从其他文献中辑得些许,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相信今后还有其散佚论著被辑问世。

(三)王明清

王铚次子,生于1127年,卒年不详。孝宗即位,得补官。淳熙十二年(1185)以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光宗绍熙三年(1192)为杂买务杂买场提辖官,四年为宁国府军节度判官。宁宗庆元元年(1195)添差泰州通判。嘉泰初,为浙西参议官。《文献通考》卷二百一十七《经籍考四十四·子(小说家)》载:“《挥麈录》三卷,《后录》十一卷,《第三录》三卷,《余话》一卷:陈氏曰:朝请大夫汝阴王明清仲言撰。明清,铚之子,曾纡公衮之外孙。故家博闻,前言往行多所忆。《后录》跋称六卷,今多五卷。”[1]1770《宋诗纪事》卷五八《王明清》载:“明清字仲言,汝阴人,雪溪先生铚之次子。庆元间,寓居嘉禾。官台州倅。著有《挥麈三录》《玉照新志》《投辖录》《清林诗话》。”[5]1481王明清秉承家学,深受父亲王铚影响,著述丰富。《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庐陵学案补遗·雪溪家学》“王先生明清”条云:“王明清字仲言,铚次子。庆元间寓居嘉禾,官至朝奉郎、泰州倅,有史才。所著有《挥麈录》《玉照新志》。”[2]367王明清有史才,其著作“载朝廷典故贤哲言行为多”[11]。由上述文献可指,王明清著述丰富,《挥麈录》二十卷、《玉照新志》五卷(一作六卷)、《投辖录》一卷、《摭青杂说》一卷、《宋朝宰辅拜罢录》四卷、《春娘传》一卷等传存。《清林诗话》已佚。

王明清著述颇丰,传存较多,这为研究王明清及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关于王明清的生平事迹研究,《燕京学报》第27期刊载的张家驹《王明清事迹编年考略》(1940年6月出版)有详细考述。王明清最受人关注的要数《挥麈录》了,学界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展开,如王国维的《诚斋挥麈录》、张家驹的《王明清〈挥麈录〉辩证标题》、徐规的《〈挥麈录〉证误》等。王明清被誉为“有史才”,足见其史学之成就。吴晓萍总结王明清的治史特征为:体例不拘,内容丰富;求真传信,考订疑谬;务在直书,以资龟鉴[12]。燕永成《试论王明清的补史成就》指出,王明清主要采用续补前人笔记纪事、存录基本史料文献以及揭示两宋之交人物事件等方式,来补足两宋之交的史事。而且其存录的史料文献来源明确,涉及史事丰富,故对宋元时期一些重要官、私史著的编修产生了很大影响[13]。王明清不仅具有史才,其文学思想也可圈可点。张瑞君、韩凯认为:“王明清笔记著作中的文学思想最具价值之处,是在于使文学研究者跳出以文学论文学的限制,从‘生态环境’视野对宋代文学面貌进行整体研究。”[14]

从王明清研究成果来看,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对其史学思想、文学思想都有一定探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王明清著述颇丰,但是研究者目光重点聚焦在《挥麈录》上,对《宋朝宰辅拜罢录》《投辖录》等其他著作的关注度明显不够,这对王明清的思想研究与概括产生了局限。其次,王明清出身文化名家,本身又是名士,其交游非不广泛,从现有成果来看,王明清的交际研究非常单薄,有待加强。

(四)王廉清

王铚长子,生于1125年,卒年不详,与弟王明清齐名。《宋诗纪事》卷五八《王廉清》载:“廉清字仲信,汝阴人,雪溪先生铚长子。问学该博,与弟明清齐名。著有《京都岁时记》《广古今同姓名录》《补订水陆章句》《新乾曜真形图》。”[5]1480又《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庐陵学案补遗·雪溪家学》“王先生廉清”条载:“王廉清字仲信,铚长子。秦熺倚其父势,移书郡将,欲取其先世藏书,且饵以官。先生拒之曰:‘愿守此书以死,不愿官也。’熺不能夺而止。”[2]367由上可知,王廉清作为王铚长子,深受父亲雪溪先生真传,学识渊博,著述丰富,与弟明清并驾齐驱。作为一名传统的文化士人,王廉清骨骼高傲,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高官所惑,气节高尚。

关于王廉清的记载甚少,著作不见传世。《全宋诗》卷二一四九收录其两首诗,《全宋文》卷四九七一收录其两篇文章。两首诗为:《题玉霄亭》:“忆昔新亭敞玉霄,使君髯舅意飘飘。春风潋滟黄金琖,明月参差紫玉箫。歌吹旧踪空草木,风流闲话属渔樵。凭栏无限凄怆意,寂寞寒江落暮潮。”《送桑泽还天台》:“桃花风起竹舆寒,寒食天晴石路乾。正是东君好春色,不妨词客驻归鞍。金声赋就方腾踏,铁砚才高尚考槃。如到琼台与华顶,为侬试拂旧题看。”[15]《全宋文》收录两篇文章为《慈宁殿赋》和《修东湖记》。受文献资料所限,学术界有关王廉清的研究尚未开展,甚为遗憾。其实,直接研究王廉清有点困难,间接研究尚有空间,可从王明清的记述及其存留相关文字着手,但需要爬梳大量文献资料,需要付出很多精力。

王莘家族在当时可谓文化名流,著述颇丰,思想见解独特,影响也较大,但均未入《宋史》所载。有关王莘家族研究中,学界重点关注王明清,王铚、王莘鲜有关注,王廉清研究尚未开展。因此,学界在今后有关王莘家族的研究中,除了要继续加大对王明清的研究外,其他人物也要给予充分关注;在对其著述和思想的研究中,也要全面关注和考察,不能厚此薄彼,从而影响对人物成就和思想的全面综合考察和准确结论。

二、王回家族

(一)王平

王回之父,生于985年(1),卒于1047年。字保衡,原籍福建侯官,后徙家颍州,卒葬之,遂为颍州人。天禧三年(1019),以同进士出身授许州司理参军,历临安、扶沟主簿、开封府法曹参军。迁秘书丞,出知洪州分宁县,通判徐州、陇州。入为审刑院详议官、三司户部判官。官至侍御史。庆历七年(1047)卒,年六十三。《挥麈录》后录卷六载:“仁宗朝侍御史王平,字保衡,侯官人。章圣时,初为许州司理参军。……保衡娶曾氏宣靖之妹,生三子:回字深父,冏字于直,向字容季,俱列《两朝史·儒学传》。所著书传于荐绅为多。”[16]117《曾巩集》卷四二《王容季墓志铭》载:“考讳平,为侍御史,葬颍州之汝阴,故今为汝阴人。”[17]578-579《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王深父墓志铭》也如是记载:“考讳某,尚书兵部员外郎。兵部葬颍州之汝阴,故今为汝阴人。”[18]1611-1612王平为何葬于颍州,王、曾之文没有交代,但据《闽侯县志·王平传》载:“初,平游颍州,乐之,临终遗嘱葬于汝阴,遂家焉。”[19]可见,王平曾到过颍州,并被当地山水风俗吸引,遂有了死后葬于颍州的遗愿。如此,王平及其后人也就成了颍州人。从现有相关文献记载来看,王平没有留下著述,仅《全宋文》卷三三二收录其一篇名为《太庙荐享用牲奏(庆历六年正月)》的奏折。对于王平的研究,也仅是在研究王回时顺便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名叫王平之人,仅《全宋文》就收录三位,除王回之父外,还有一位是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人,崇宁中为阳谷县学生员;还有一位籍贯不详,大中祥符六年至八年以太常博士知福州。

(二)王回

王平之子,字深父(一作深甫)生于1023年,卒于1065年,年43。随父定居颍州,遂为颍州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为卫真县主簿,岁余自免。治平二年(1065)为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南顿县,命下已卒。《宋史·儒林传》有传,该书卷四三二《王回传》云:“王回字深父,福州候官人。父平言,侍御史。回敦行孝友,质直平恕,造次必稽古人所为,而不为小廉曲谨以求名誉。尝举进士中第,为卫真簿,有所不合,称病自免。……退居颍州,久之不肯仕,在廷多荐者。治平中,以为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南顿县,命下而卒。”[20]12843-12844王回具有文人之傲骨,不为名利折腰,但在仕途上颇不顺意。

王回交游深广,与王安石、曾巩、以及前文所撰王莘等名家都有往来。王回去世后,王安石、曾巩等都有文字记述。王安石说:“吾友深父……故不为小廉曲谨以投众人耳目,而取舍、进退、去就必度于仁义。……其卒以治平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年四十三。于是朝廷用荐者以为某军节度推官,知陈州南顿县事,书下,而深父死矣。”[18]1611-1612《曾巩集》卷12《王深父文集序》云:“深父,吾友也,姓王氏,讳回。当先王之迹熄,六艺残缺,道术衰微,天下学者无所折衷,深父于是时奋然独起,因先王之遗文以求其意,得之于心,行之于己,其动止语默必考于法度,而穷达得丧不易其志也。”[17]196-197

王回勤于著述,惜其大多散佚。其中,文集二十卷、《清河崔氏谱》一卷、《临河寄介卿诗》《颍州西湖》诗四首已佚;《全宋文》卷一五一五收录《事君赋》《驷不及舌赋》《霍丘县驿记》等文25篇,《皕宋楼藏书志》收录1篇,《汴京遗迹志》收录1篇,《全宋诗》卷五九九收录其诗《浙江有感》《双凫》两首。关于王回的研究,限于资料,成果鲜有。袁贝贝《王回考》对王回家世、生平事迹和著述做了梳理考证[21],张静《北宋王回兄弟文坛交游考述》对王回三兄弟与王安石、曾巩、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刘敞、刘邠、常秩、孙侔、王令等人的交游做了考述[22]。目前来看,王回研究还有较大空间,现有文献运用尚不充分,需深入研究。

(三)王向

王平之子,王回之弟,号公默先生。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为三班借职、勾当滁州一镇,终仕至峡州硖石县主簿。《宋史》卷四三二《王向传》载:“向字子直,为文长于序事,戏作《公默先生传》”[20]12844-12846。《曾巩集》卷12《王子直文集序》云:“长乐王向字子直,自少已著文数万言,与其兄弟俱名闻天下,可谓魁奇拔出之材,而其文能驰骋上下,伟丽可喜者也。……子直官世行治,深父已为之铭。而书其数万言者,属予为叙。”[17]197由文献可知,王向少有成就,在其兄王回之前已去世,可谓英年早逝。对于王向的成就,《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五《经籍考六十二·别集》引西麓周氏评价曰:“子直之于深甫,犹颍滨之于东坡也,芝兰之丛无不香者。”[1]1877王向的去世,时人扼腕叹息,《王安石全集》卷35《王子直挽辞》云:“多才自合至公卿,岂料青衫困一生。太史有书能叙事,子云于世不徼名。丘坟惨淡箕山绿,门巷萧条颍水清。握手笑言如昨日,白头东望一伤情。”[18]697

王向为人侠气,有史才,但著述散佚,《全宋文》卷一六三六收录其文《某先生讼学子不行束修判》《记客言》和《公默先生传》(《宋史·儒林传》有载)3篇。由于传世文献稀少,学界对王向的专门研究没有,均是在研究王回时附带提及。

(四)王冏

王冏(一作同),字容季,王平之子,王回、王向之弟。《宋史》卷四三二《王回传》提到:“弟同,字容季。性纯笃,亦善序事。皆早卒。仕止于县主簿。”[20]12846《曾巩集》卷42《王容季墓志铭》:“容季王氏,讳冏。其先太原人,中徙河南,其后自光州之固始徙福州之候官,徙候官者五世矣。曾大父讳廷铭,仕闽王为安远军使。大父讳居政,赠秘书丞。考讳平,为侍御史,葬颍州之汝阴,故今为汝阴人。容季嘉祐六年进士及第,主蔡州之新蔡簿。治平某年某月某甲子卒于家,年三十有二。……容季孝悌纯笃,尤能刻意学问,自少已能为文章,尤长于叙事,其所为文,出辄惊人。”[17]578-579由此可见,王冏同其兄回、向一样,少年才气,可惜英年早逝,官止县主簿。

王冏有著述,其去世后,曾巩曾为其文集作序,《曾巩集》卷12《王容季文集序》:“叙事莫如《书》,其在《尧典》……其次能叙事,使可行于远者,若子夏、左丘明、司马迁、韩愈,亦可谓拔出之材,其言庶乎有益者也。吾友王氏兄弟,曰回深父,曰向子直,曰冏容季,皆善属文,长于叙事,深父尤深,而子直、容季,盖能称其兄者也,皆可谓拔出之材。令其克寿,得就其志,则将绍六艺之遗言,其可御哉!予尝叙深父、子直之文,铭容季之墓,而容季之兄固子坚,又集容季之遗稿,属予序之。”[17]198-199由曾巩所述可知,王回三兄弟才华杰出、长于序事,可与之前和当时许多名家相媲美,有很高的声誉,只可惜三兄弟皆早卒。限于文献资料,关于王冏的研究,也无专文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同名王冏的还有一人叫王固,初名冏,义乌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仁宗赐名固。还有一人叫王同,子会之,福建长乐人,王亘子,嘉泰二年(1202)进士。这两人需与本文所述王冏(一作同)区别开来。

(五)王汶

王回之子,王平之孙,字道原,试将作监主簿。《挥麈录》后录卷六:“深父子汶,字道原,诗文尤奇。有集,先人作序行于世。阴德之报,有从来矣。”[16]117《宋诗纪事》卷五十《王汶》载:“汶字希道,一字道原,汝阴人。回之子,有诗集,雪溪王铚序之。”[5]1259由上可见,王汶亦非常有才华,与其父叔辈有别的是,王汶擅长诗文,王明清之父王铚曾为其文集作序,惜已失传。

据《宋诗纪事》,王汶流传下来的两首诗《寄韩涧泉》:“在困多促促,长怀特栖者。崔嵬玉山岑,今谁秣余马。朝随涧云浮,暮逐涧泉泻。光仪俨神交,晤言寄心写。食鱼不知肥,采菊不盈把。愿垂白日影,照我蔀屋下。”《送应显夫之上饶》:“细雨杏花斑,飞飞燕子还。人随烟棹去,门对钓矶闲。晓月偏惊梦,春云不离山。定知多好句,音问盍相关。”[5]1259值得注意的是,《全宋诗》收录有同名王汶的诗作7首,其中就包括上录汝阴王汶的《寄韩涧泉》一首和《送应显夫之上饶》,而此王汶,字希道,号东谷,为浙江人。至于这两位王汶的诗作归属考辩有另文探讨,此不赘述。

总体来说,王回家族在宋代的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回、王冏、王向三兄弟尤为出众,长于序事,在文史领域才华卓著,可惜著述绝大多数失传,后人仅能窥得一斑,不能见其全貌。受资料所限,学界的研究也相对单薄,无法深入。不过,从王回家族的家世、仕宦、交游、存作等方面入手,尚可以展开深入研究。

结语

从颍州文化名家王莘家族和王回家族的述论来看,这两大文化家族在宋代文化发展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在某些方面甚至独树一帜。

王莘家族和王回家族均非颍州土著,王莘一家从河南酸枣迁入颍州,而王回一家最早是太原人,后徙至河南,再徙至福州,最终家于颍州。王莘家族中的王铚、王明清在史学、文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王回家族中王回三兄弟也有史才,擅长序事。王莘家族和王回家族不但相互交游,还有共同的交游名士,如欧阳修、王安石、常秩等。学界在研究这两大颍州王姓名家时,受文献资料所限,有关王明清的研究较为集中,其他人物则关注度较弱,部分人物则没有研究,如王廉清、王汶等。这也是学界下一步要着力探讨的地方。

有宋一代,名士辈出、文化繁荣。提及家族教育文化的兴盛,人们往往会想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王(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等文化名家。其实,颍州的王莘家族和王回家族也可担当起这种殊荣,王莘家族的王铚、王明清、王廉清,王回家族的回、冏、向三兄弟,均出类拔萃,颍州的两大“三王”名家,千古流传。

注释:

(1)张静《北宋王回兄弟文坛交游考述》(载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 期,第1-7 页)认为王平生年为983年,疑有误。

猜你喜欢
家族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乐器家族
戈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网家族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