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在变动中讲述时代变迁

2020-02-26 15:41隗延章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陈可辛香港电影新闻记者

隗延章

02/2020 总第932期

操作电影《中国女排》这组报道的过程中,我关心的一个重点是,为什么陈可辛几乎是香港导演中最适应内地电影环境的人?

我在寻找答案的时候,首先见到他父亲陈铜民告诫他的一句话,“电影这东西是商品,要收回成本,不可成为艺术。你画一幅油画,怎样画都可以,因为只有画布和颜色,即使失败也所费不多。只是电影是不能艺术的,除非你的艺术可以让大家都懂。”陈铜民是一个自认“失败”的导演,后来放弃了导演梦。陈可辛有次回忆说,那时他“觉得父亲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

他面临的第一次市场变化,是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电影市场腰斩。他很快去了好莱坞,在斯皮尔伯格工作室拍摄了《情书》。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好莱坞,好莱坞的电影工业高度流程化,导演甚至左右不了一部电影的最终剪辑。

第二次是2003年CEPA签署之后,他和很多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拍片。实际上,陈可辛早在2000年初就试图来内地拍片,但没有成功。真正来到内地是2004年左右,经过三次试错,他在2012年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移植当年讲述香港时代变迁的方式。每一部作品的票房和质量都不错。

当年和他一起来内地的香港导演,作品多数则乏善可陈。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市场是一个类型片市场,主流是黑帮、武侠、警匪电影。陈可辛90年代在香港拍摄的电影恰好不是这些主流类型片,而是那些有現实主义味道的作品。这种创作方向,正好呼应了内地2010年左右现实主义题材的崛起。而那些擅长拍摄类型片的香港导演们,要么在单调重复以往的经验“炒冷饭”,要么由于遭遇了无法克服的问题而“水土不服”。

休刊启事

根据工作安排,本刊2020年1月27日、2月3日休刊两期,2月10日恢复出刊。祝广大读者春节愉快!

《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部

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我单位《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已对申领记者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现将我单位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2020年1月20日~1月27日。举报电话为88387372。

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李静、古欣、胥大伟、鲍安琪、杜玮、彭丹妮、黄孝光、杨群。

《中国新闻周刊》 杂志社

2020年1月20日

猜你喜欢
陈可辛香港电影新闻记者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陈可辛不再执导《酱园弄杀夫案》
我是新闻记者
金城武手捧剧本羡慕嫉妒
公示
公示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