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不良反应分析及处理措施

2020-02-27 19:26王树青裴进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吗啡尿潴留低血压

王树青,裴进宽

(辛集市第二医院,1.麻醉科;2.骨科,河北 辛集 052300)

疼痛刺激几乎是所有骨科术后患者面临的考验,尽管术后医务人员会采取多形式进行镇痛处理,但是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饱受疼痛折磨,更为重要的是,镇痛处理期间,患者还会面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致使身心损害加重。本文就骨科术后硬膜外镇痛泵留置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寻找更加有效的镇痛泵留置干预措施,改善骨科术后患者预后。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2016年5月~2018年2月行骨科手术治疗的1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均应用镇痛泵进行镇痛处理。125例入选者中,男性71例,女性54例,31例年龄不足30岁,44例年龄介于30-55岁之间,50例年龄超过55岁。所有患者病情诊断明确,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类型涉及腰椎术(51例)、肌骨骨折内固定术(30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经小剂量药敏测试,未见患者伴有研究用药过敏反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麻醉师及主治医师协同进行硬膜外麻醉,术毕,为患者接通硬膜外镇痛泵,以每小时2 mL的速度输注镇痛药液,总输注量为100 mL。镇痛药液内含16 mL罗哌卡因,2.5 mg氟哌利多,5 mg吗啡以及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适量。药液输注完毕后(大致需48~72 h),由麻醉师将镇痛设备摘除。药液输注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护,警惕不良反应风险。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镇痛泵应用过程中恶心呕吐、腹胀伴排气延迟、尿潴留、呼吸抑制、低血压、皮肤瘙痒、头晕伴疼痛、嗜睡、意识障碍、压疮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 果

本组125例患者中,恶心呕吐者15例,腹胀伴排气延迟者14例,尿潴留者24例,呼吸抑制者1例、低血压者9例、皮肤瘙痒者11例、头晕伴疼痛者9例、嗜睡者6例、意识障碍者2例、压疮者1例。对症处理后,患者不良症状均消失,未有后遗症留存。

3 讨论和分析

镇痛泵是术后镇痛常用装置,能够经静脉持续泵注罗哌卡因、芬太尼、吗啡、曲马多等强效镇痛药物达到镇痛目的。通常情况下,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等骨科手术前,麻醉师会进行硬膜外麻醉并留置导管,以便术后接通镇痛泵。这一镇痛方案可操作性较强,且镇痛效果显著,易于被患者接纳。不少文献资料证实,经镇痛泵恒速输注镇痛药物可提高镇痛药剂的生物利用率,镇痛效果持久、稳定。在本次研究中,镇痛泵亦发挥了高效的作用,持续泵注罗哌卡因、吗啡、氟哌利多及生理盐水后,125例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明显,未有因疼痛不耐受而产生应激反应者。但是,镇痛泵留置期间,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患者仍面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护理人员应加强警惕。以下为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简析:

3.1 胃肠系统紊乱

本组患者中胃肠系统紊乱者29例,占比23.20%,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伴排气延迟。分析缘由,多为药物毒副作用所致。本次研究镇痛药液中含吗啡,该药进入人体后会抑制胃肠蠕动,减弱胃肠功能,因此,应鼓励患者尽早进食,可为患者泡制番泻叶水,缓解其不适症状。同时,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辅以针对性心理干预,使其身心舒畅。值得一提的是,为避免呕吐物反流误吸,应嘱患者尽量将头部偏向一侧,必要时给予胃复安等药物。为改善患者腹胀症状,可准备热水袋等敷于腹部,促使废气顺利排出。同时,合理规划患者饮食,避免进食豆制品等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嘱患者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免过多的气体进入体内。

3.2 尿潴留

尿潴留是膀胱肌神经受损的表现,为防止这一症状发生,应在术后妥善留置导尿管,并合理把控留置时间,鼓励患者自主排尿[1]。同时,导尿管留置期间,应警惕感染发生,做好日常清洁护理,维持管路流通顺畅。若术后未留置导尿管,应及时为患者进行局部按摩、热敷处理,并管控其体位,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患者自行排尿。

3.3 呼吸抑制

在本次研究中,1例患者在术后8 h时出现了严重的呼吸抑制,其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8次。在病症发生的第一时间,医务人员实施了紧急处理,暂停使用镇痛泵,协助患者维持舒适体位,并调整给氧量,施以纳洛酮等药物,以维持呼吸畅通。事后分析,吗啡等镇痛剂可引发呼吸衰竭,因此在用药期间应予以重视,通过提高护理预见性降低损害程度。

3.4 低血压和皮肤瘙痒

本研究使用的吗啡,能够增加组胺释放量,造成外周血管异常舒张,从而引发局部瘙痒、低血压症。针对低血压者,除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外,我们视情况补充药液,经静脉注射麻黄等药物调控血压,用药效果不明显者则拔除镇痛泵[2]。泵注期间,患者现皮肤瘙痒,应及时停用镇痛泵,若患者瘙痒症状发生于药液泵注完毕后,应谨防患者抓挠,及时应用抗组胺药物加以改善。

3.5 中枢神经异常

头晕伴疼痛、嗜睡、意识障碍均是中枢神经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病症出现后,护理人员应改善患者体位,加强给氧监护,确保呼吸通畅。同时,监测脉搏、瞳孔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患者睡眠时间,通过人工干扰使患者保持意识清醒。若症状明显,则拔除镇痛泵或通过降低镇痛药液浓度加以改善。

3.6 压疮

本组出现压疮症状者共1例,病发部位为骶尾部。这是由于镇痛处理过程中,患者骶尾部活动不便且疼痛敏感度降低,加之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压疮[3]。治疗期间,应着重骶尾部皮肤防护,定时翻身、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流通状态。压疮生成后,应及时给予皮肤保护剂,警惕感染发生。

4 小 结

镇痛泵在骨外科的应用率较高,该镇痛模式方便快捷且效果明显,但是镇痛药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在使用前进行小剂量药敏测试[4]。同时,医务人员应全面掌握不同镇痛药剂的毒副反应,在日常治疗及护理中提高警惕。本组不良反应多集中于胃肠系统、膀胱肌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提示骨科术后镇痛泵留置期间应警惕尿潴留、恶心呕吐、腹胀、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通过对症干预减轻机体损害,提高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吗啡尿潴留低血压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盐酸氢吗啡酮用于减轻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效果分析
μ阿片受体在吗啡镇痛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