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烘托 深化
——谈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2020-02-28 15:28赵洪秋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29期
关键词:阿尔巴尼亚新闻报道背景

◎赵洪秋

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是让读者看懂让观众听懂,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这篇文章中说,“新闻的明了比准确难得多,因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明了的事情人家也明了,这就使自己总是说话不明了。……读者在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随时翻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有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因此,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写的新闻就叫做‘主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这一论述,至今仍是新闻写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下面根据我的新闻采写实践,谈谈新闻背景的4种作用。

一、补充情况,佐证事实,丰富内容,说明、解释新闻事件的起因

新闻背景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性质和意义,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为什么)。

例如,我写的工作通讯《美丽乡村释放“田园养生”魅力》。

近年来,我市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为牵动,紧紧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目标,强化基础、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创新方式。围绕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广大乡村建设成为具有乡土味道、田园乡愁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美好家园。

新闻背景也是一种事实,它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却可以用来说明、映衬新闻事实。这一段说明性背景材料,着眼于给新闻主体提供时间或空间的“旁证材料”,补充说明了绥化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让新闻事实及其意义,向时间或空间方面延伸,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解释、烘托、深化新闻的主题。

二、揭示意义,突出主题,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新闻背景大多是早已发生或早已存在的事情,虽然在新闻成分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如果在新闻报道中不注意使用新闻背景材料,就不能很好地帮助广大受众理解报道的内容,从根本是就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目的和意义。

例如,2006年7月27日央视国际频道播出的《百年一梦》系列报道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0公里,穿越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达960公里,横跨昆仑山、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5072米。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一次亘古未有的穿越。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在这个伟大的工程中破解;西藏1300年高原“苦旅”的沧桑,将在这次穿越中成为永恒的记忆。百年的“梦想”也在这次穿越中成为永久的现实……这段背景使人们知道了青藏铁路的地理位置以及修建青藏铁路的历史意义。

再如,我写的人物通讯《汪召军:“黑白花”开美农家》第四段:

友谊村,耕地少,草原多。2011年,汪召军依托村里的资源优势,以友谊牧场为基础,通过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借助龙头企业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有限公司的支持,成立了德信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投资4000万元建成友谊现代奶牛集中养殖园区,采取“五统一分”的经营模式运营,即统一管理、统一饲喂、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防疫灭病、统一鲜奶销售、分户结算。园区饲养奶牛1260多头,辐射带动农户72户。养殖优质良种奶牛976头,年产优质鲜奶3650吨,销往鞍鞑实业、贝因美乳业,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这段新闻背景对更完整、更全面、更充分地认识新闻事实的本质,突出主题、点明事物意义,使新闻内涵得到充分的揭示,突出了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三、借用背景,延伸思路,深化主题,暗示作者不便明言的观点

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背景材料,让背景材料说话,从而更具客观性。虽然记者不宜在消息中表明观点,但是却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写的新闻背景表达立场和看法。

西方新闻界所鼓吹的“纯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不过他们娴熟的运用客观的报道手法,确实比较高明,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中运用背景材料说话,通过背景材料暗示记者的倾向、观点,代替不必要的议论,使报道显得客观,所谓“藏舌头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把舌头藏在背景材料中。

例如,1981年12月1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由于“精神失常”自杀身亡的消息,新华社转发了阿尔巴尼亚的官方报道,但因其加上的一段背景已不成其为转发,而成为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全文如下:

新华社12月18日电,据阿通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12月18日凌晨自杀死亡。

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公布的。这项公报说,谢胡是在“精神失常”时自杀的。

在这之前,阿通社在12月17日曾经发表了谢胡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

谢胡自1948年出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

这条消息虽然很简练,信息量却很大。这条消息是用背景写成的,除了第一段是转述,其它都是背景,第二段是说明消息来源的背景,第三、四段用背景巧妙地表达了观点,把舌头藏在背景材料中。让受众用自己的思维来判断事件的真相。这也是西方媒体所谓“纯客观报道”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传播知识,引发兴趣,增强可读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若能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例如,我于2014年写的消息《安达开通“885”综治便民服务平台》,涉及到一些读者不熟悉的知识,如果不作注释,就会给读者造成阅读的障碍,为此我在导语之后用一段知识性背景解释了“885”平台:

“885”谐音帮帮我,“885”平台体系是以“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为主旨,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工作平台的基础上创建的,由呼叫中心系统、民情受理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分析研判系统、绩效考核分析系统等11套软件有机组成,是采用云计算平台,即搭建客户的政务云应用,把政府的资源整合为服务,以所属机关部门共享使用,从而提高了政务资源的利用率。

上述背景材料,既增加了信息量,又具有知识性、情趣性,而且能开拓读者的视野,丰富读者的知识,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使受众对新闻产生兴趣,乐意读下去。

尤其是在社会新闻和各种科学知识、文化教育、人物传记、地理风貌等新闻中点缀一些相关背景,会让人在获取知识的愉悦感中增添几分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阿尔巴尼亚新闻报道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我就看着不说话
签证·VISA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阿尔巴尼亚申请加入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