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爱辉区乡村旅游可行性研究

2020-02-28 17:23孙家俊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建设

◎孙家俊

一、爱辉区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一)爱辉区自然资源

爱辉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截止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70.85%,森林面积达1395亩,草原面积也有551万亩,草质优良,天然无污染,载畜可达30万个单位。区内分布大小180余个湖泊,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山野菜、野生食用菌和野生坚果,既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又兼具有药用价值。爱辉区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降雪量足,积雪多可开发雪上项目种类多,春季冰雪融化,黑龙江冰排壮观,夏季气候宜人,避暑优选,秋季金叶覆径,瓜田果硕,四季旅游资源都可开发。

(二)爱辉区历史悠久

爱辉区历史可追溯到周朝,在汉、唐、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金时,在爱辉区设置了蒲与路,元朝时期,爱辉区归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宣统元年,在瑷珲设置瑷珲直隶厅,在黑河设置黑河府。而爱辉区开发并落实的历史渊源,大多以近代满清时期为主,可供开发的文化内涵丰富。

(三)爱辉区的少数民族文化

黑河市爱辉区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满、回、达斡尔、俄罗斯、鄂伦春等人口较多,民俗文化较为完整,分布3个民族乡,20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1.89万人。爱辉镇外四道沟为俄罗斯民族村,坤河乡蓝旗村、新民村,四嘉子乡西四家子村,爱辉镇外三道沟村等为满族村。爱辉区还依托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民俗特色,建立景区与博奥韧广场。几年来新生乡成功接待游客87万人次、收入4.2亿元民俗游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2014年,依托瑷珲古城、二道泉满族村、外三道沟村满族村、外四道沟俄罗斯族村等沿江特色少数民族村及坤河达满乡“艾浑斡包”等特色景观,打造出一条沿江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观光带。爱辉区有成功的旅游案例以及经验,可供挖掘民族文化多。

二、爱辉区乡村游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意识薄弱

爱辉区大部分乡村始终以第一产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小部分村镇依靠第二产业收入为主要收入,而第三产业接触较少,对旅游业知之甚少或不得其法,对乡村旅游资源重视度低,从而无形中对乡村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例如:开垦农田砍伐森林、灌溉用水污染水源、设置陷阱猎捕野生动物等,采矿业对其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可逆与不可逆的损坏,种种都体现着旅游意识尚未深入到当地村民的意识中。

(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

乡村社区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2]。爱辉区内乡村数量众多,基础设施多为北方传统砖瓦房,少数村屯仍保留土泥房,大部分村内水泥路面基本普及,村庄进入性好,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起步较晚,部分村屯建设不能够达到标准或未开始建设,住宿、餐饮、公共卫生间建设简陋,许多村屯还停留原始情况,未动工建设,难以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要,达不到旅游者要求的标准。

(三)缺乏旅游文化内涵

爱辉区的旅游发展,多以农业观光为主,乡村内修缮、建设的设施设备,现代化气息浓郁,注重形式而忽略内涵,许多乡村形象、内容,大同小异,特色不明显,往往只关注了现有的农田、森林、河流等,忽略了无形的历史沿革、少数民族等文化上的旅游资源,导致乡村旅游有力无处使、发展缓慢、千篇一律。

(四)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

乡村旅游的实际管理者,多为各乡村的领导者,权利有限、目的不明确,资金上也有一定困难,缺少专门的旅游方面人才以及旅游从业人员,难以吸收优秀的乡村游案例经验成果,缺乏有效的管理,这些都导致了爱辉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大范围分散,小范围类似的局面。

(五)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爱辉区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农家菜为主营业务,观光也停留在表面的乡村周围游览,或者辅导旅游者从事采摘、除草等简单的农业活动,住宿多为改造后的民居,以火炕为主要形式,旅游者从中接受到的服务非常少,难以产生良好的旅游最终印象,旅游者的兴趣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收入有限。旅游产品开发缓慢,方式以借鉴为主,独创的旅游产品含量低,缺乏创新意识,乡村旅游发展有局限。

三、爱辉区乡村游线路的对策方法

(一)普及旅游知识,提升服务质量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集中对村民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教育,并询问村民关于发展旅游的意见、建议,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调动村民积极性,提升村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从根本上保证旅游资源的质量,增强村民旅游意识,营造热情的服务接待氛围,提升服务质量。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乡村基建多元供给

结合实时政策方针,吸收政府下放资金,投入到乡村薄弱的基建中,结合乡村实际,设计出最环保最低,利用率最高的基础设施。由于乡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仅靠政府能力难以扭转供需失衡局面,因此,还需积极引导并有效利用社会、企业及农民等参与乡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

(三)了解乡村人口构成,注重发展“老人”资源

通过查找乡村人口信息,了解乡村少数民族情况,以及籍贯信息,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查询乡村历史渊源,寻找历史遗留的遗址、文物,作为拓宽乡村文化内涵的途径,珍惜村内老年人,询问关于乡村的历史典故等,征集照片、文书等物件,打造乡村文化特色。

(四)寻求帮助,引入先进管理经验

响应政府政策发展乡村游,寻求旅游相关知识的基础教育,通过政府引入旅游管理人才,加深与成熟乡村旅游的乡村管理者交流联系,力求以点带面,扩大乡村游区域,打造高品质、高科技、高内涵的乡村旅游。

(五)符合时代旅游要求,科学规划设计

及时跟进旅游新发展方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乡村布局,确定乡村旅游中的定位,避免一味地照搬照抄,选择适合当下的发展方向;结合“旅游+”的旅游发展方向,促进爱辉区乡村旅游实现互联网、文化、经营管理等跨领域发展,开发新旅游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特色民俗乡村等新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部分,爱辉区乡村游具备开发利用的条件,开发潜力好,但也面临着大多乡村游共同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是发展爱辉区乡村游的重要途径,结合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建设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是发展爱辉区乡村游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