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的天津港

2020-02-28 05:26王剑
工会信息 2020年22期
关键词:塘沽新港挖泥船

◆文/王剑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同时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严重威胁。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天津港在中共天津市委、人民政府和中共塘大(后改为塘沽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运动之中。抗美援朝运动把全港职工聚在一起,推动了天津港的生产发展。

宣传动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天津才解放一年零五个月。饱尝了帝国主义侵略和黑暗统治痛苦的人民热爱和平,痛恨战争,痛恨侵略者。朝鲜战争开始后,天津港广大职工和全国人民一样,密切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并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均感愤懑,强烈遗责美国的罪恶行径。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筑港工人为支持抗美援朝开展爱国建港竞赛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和宣传工作的深入,天津港逐步展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按市委、区委的安排,天津港分三个阶段开展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第一阶段揭露美帝侵略朝鲜的本质,在职工中组织了讨论会、座谈会,读报纸,传达朝鲜战场形势,在港区内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热潮。组织职工开展游行,全港动员所有宣传员力量,以时事、漫画、壁报、读报、广播小组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重点是宣传朝鲜战争形势,揭露美国侵略本性及挑起这场战争的真正目的,告诫职工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失利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要准备应付最坏情况,随时抗击美国的侵略保卫新生的共和国。通过宣传,激发了广大职工对美帝的仇根,全港职工纷纷抗议美国干涉朝鲜内政和武装占领中国领土台湾的侵略行径。第二阶段肃清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港区上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抗美援朝学习教育活动,普遍采用漫画、大字报、卡片、广播等形式,宣传、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干部职工有组织地进行时事学习。在学习讨论中,着重说明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敌人,要建立仇视、鄙视、蔑视思想;对美帝侵朝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援朝即是保卫自己。特別强调,今后长时期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反对美国侵略,发扬爱国主义。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群众对争取世界和平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港口生产建设各项工作,转变和肃清了许多人的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变为蔑视、鄙视、仇视美帝国主义,广大职工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大为提高。第三阶段:引导广大职工把爱国主义落实到实际行动,结合本职工作,支援志愿军,打败侵略者。天津港职工工作和生产热情高涨,同时参加爱国卫生防疫运动、和平签名活动,揭露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阴谋。开展了订立爱国公约活动,组织职工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改进提高装卸效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捐献运动,天津港职工响应全国总工会发出的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随同塘大工会落实捐献一架“搬运工人号”飞机计划,广大职工积极捐款捐物,有的职工捐献个人积蓄、实物或个人工资的5%~7%,据统计,天津港参与捐款的职工180余人,共捐款280.7万元(旧币)。

自力更生建设塘沽新港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塘沽新港的建设。早在1949年秋,周恩来总理就率领一批工作人员亲临塘沽新港视察。1950年,交通部副部长李运昌和苏联专家专程到塘沽新港了解情况,同年9月,两次在北京讨论塘沽新港筑港计划,天津区港务局局长靖任秋也积极向天津市市长黄敬提出建设塘沽新港的建议。只因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塘沽新港的一期建设延至1951年。

1951年2月,天津市市长黄敬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就修建塘沽新港召开座谈会,讨论使用塘沽新港计划。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天津参加会议,听取与会人员的建议,周总理参加这次座谈会为塘沽新港第一期的建设提供了组织、物质等方面的依据和保证。不久,交通部在北京召集会议专门讨论了筑港计划,后得到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批准。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决定修建塘沽新港,但当时国家财力比较困难,抗美援朝正在进行,土地改革还没有完全结束。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政务院决定修建塘沽新港,并列为各项重点工程之先,全国港口建设之首,充分证明了塘沽新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1951年8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99次政务会议,专门讨论了塘沽新港建设问题,听取了交通部部长章伯钧所做的修建塘沽新港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塘沽建港委员会的决定》。

塘沽建港委员会于1951年9月5日在天津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天津市一区(今和平区)赤峰道5号天津区港务局。9月5至7日塘沽建港委员会在新港工程局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塘沽建港委员会主任委员章伯钧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塘沽新港建港计划,保证1952年冬季使载重万吨轮船可驶入港内停泊装卸。

政务院发布修建塘沽新港的命令一公布,新港工程局全体职工欢欣鼓舞,一片沸腾。为了争取早日开工,新港工程局从器材供应、技术设备各方面进行准备。参加外地、外单位施工的施工队伍及时调回,很多职工献出了自己保存的工具。经过努力,塘沽三、五、八号挖泥船首先开工挖泥,第三工区提前完成变电所基座工程,保证供电。

图为1952年修建一期工程即将完成的塘沽新港

自工程筹备至全面开工,新港工程局积极贯彻了调动和依靠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积极性的方针。全局上下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爱国建港劳动节约竞赛运动,动脑经,找窍门,挖潜力,提合理化建议,创新纪录,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掀起竞赛的高潮。“塘沽四号”吸扬式挖泥船创造出移锚先进操作法,将原来移锚一次停车50分钟缩短为4分钟。在此基础上,“塘沽五号”挖泥船又创造了移动不停车的先进操作法,仅此一项,就使每艘吸扬式挖泥船每年增加挖泥作业200小时,多挖泥12.7万立方米。崔树清砌坡小组在防波堤工地创造“循环砌坡法”,提高工效1.32倍。仓库土建工地学习推广傅鸿宾“铺灰器”“循环砌砖法”等先进经验,提高工效1.82倍。砌砖推广苏长有的“双手挤浆法”、木工推广“流水作业法”,防波堤施工创造推行的石料“循环远运装船法”等,均使工效大大提高。

1951年和1952年,在抗美援朝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广大筑港工人的努力,1951年开工后实施计划不到四个月,至年底即超额完成年度施工计划。进入1952年,全局普遍开展了建立责任制,结合推行初步定额管理,进一步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和创造新纪录,在四月份各挖泥船开展的“创新纪录、安全运转月活动”中仅半个月,全局就创造新纪录34项。其中“大沽一号”挖泥船连续创造四次新纪录,提高挖泥工效32.2%,还改进锅炉烧火操作法,降低煤耗,全年可节煤490吨。各吸扬式挖泥船不断研究改进操作技术,经过反复试验适当提高真空度,使排泥浓度由含泥量10%左右提高到25—30%左右。

“建设号”挖泥船是1936年在德国建造的,是自航吸耙式挖泥船,其吨位、马力、泥舱容量、航行能力、竣挖深度等指标当时在远东均属第一。过去只能逆水挖泥,原因是抗战前外国人驾船顺水挖泥出了事故。所以逆水挖泥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为了提高其利用率,经过船员们反复讨论,研究分析外国人出现事故的原因,针对塘沽新港海水流速小的特点,认为可以通过实践进行顺水挖泥实验,结果取得了成功,使“建设号”每日挖泥作业达到20.9小时,成倍地提高了挖泥船的使用效率。1952年上半年施工计划超额完成,到六月底,塘沽新港入海航道即全部挖通。

在塘沽新港一期工程建设中,新港工程局特别注意发挥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优势。作为塘沽新港一期工程的关键项目——改建第一码头工程,主要是将原停靠3000吨钢板桩码头,改建成能停靠万吨级船舶的深水码头。施工中遇到的最困难的技术问题是水下穿拉杆,就是在位于水下增加一根锚锭拉杆,拉杆需固定于后方仓库下的锚锭桩辟,施工时,不建围埝,不动仓库,需水下施工,穿钢筋的精度要求高。总工程师谭真和技术人员蹲到码头施工现场,动员职工群众,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开动脑筋,研究对策,召开了大小17次专题座谈会,经工程师索维垣和工人杨得胜、李连立等研究提出,又经反复试验,多次修改,终于创造出“穿针引线”穿拉杆法。即在码头前沿水下穿入新的拉杆采用导向措施,穿进后方钿锭处,结果达到预期要求。这种施工方法从无先例,从没办法到摸索出办法,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开始每周穿一根,提高到后来每天穿14根。这一施工方案,大大缩短了工期。“穿针引线”法施工新工艺的一举成功,轰动了全国筑港界,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在修补塘沽新港防波堤的工程中,总工程师谭真又提出采用混凝土圆筒,代替混凝土方块以节约大量水泥。他还对混凝土冻溶和耐海水侵蚀等方面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在增强海工混凝土质量上获得可喜成果。在塘沽新港一期工程建设中,塘沽新港工程局的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2928件,其中采纳1674件,创造了新纪录1103件,解决了施工中许多疑难复杂的技术问题。

经过建港工人的努力,塘沽新港一期建港工程提前两个半月完成。1952年10月17日,塘沽新港举行了盛大的开港典礼。塘沽新港一期建设工程的完成为支援抗美援朝和华北的经济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2月,塘沽新港重新开港的照片被印在全国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送给解放军的《慰问手册》中。

以爱国增产节约运动支持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运动进行期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百业待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成为当时面临的迫切任务。抗美援朝运动激发了天津港广大职工的干劲,全港职工积极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建设港口。

1951年,毛主席发出“增加生产,力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号召。天津港迅速在职工中开展了以发明创造、改进工具、改进技术和提合理化建议“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召开动员大会,通过劳动竞赛,推动天津港的引水、仓库码头管理、业务经营等方面工作,装卸效率显著提高、现场管理逐步加强、职工技术技能不断提高、团结互助有了较大进步。如引水科工会小组群策群力提出合理化建议,张克荣同志首创放宽引船吃水限度,刷新引水纪录,施学良同志争取一潮出港,缩短船期。广大职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爱国主义竞赛中,积极快装快卸,节约材料、降低成本,自动加班加点,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劳动热情异常高涨。1951年,在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的严峻环境下,天津港仍然完成了年吞吐量76万吨的生产任务,其中内贸货物比1950年增长近50%。

1953年,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开展增产节约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号召。天津港立即召开了“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动员大会,局长吴英民做了动员讲话,会议提出全年要为国家增产节约350亿元(旧币,下同)的奋斗目标。并响应党中央“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紧缩开支、力行节约”的号召,开展以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以推行作业计划为重点,以增产节约350亿元为目标的劳动竞赛,《中国海员报》在一版显著位置进行了报道。

刚刚重新开港不久的天津新港以此为契机,迅速在职工中开展了以发明创造、改进工具、改进技术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为主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以轮驳队为典型,1953年加强增产节约活动的计划性,将生产计划分解到班组,落实到人头。天津港轮驳大队(今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前身)在劳动竞赛中开展了“查定”活动,船舶节约了大量的燃物料。如推行“一拖四驳”新技术,增收3亿元(当时流通币,下同);创新“灰煤混合压火法”“电丝锅炉上水法”等,节能降耗、提高效率,全年提合理化建议81件,采纳15件。再如塘沽办事处(今天津港第三港埠公司前身)调度小组创造“七大窍门、六项制度”工作法,在装卸“莱普轮”时,使用“一面三驳交叉工作法”,节省船期50小时,节约780多万元。新港第一队提出用大船绞锚的工具代替卸货的绞车,提高生产效率80%;装卸指导员和调度员共同研究出“两面靠驳法”使装卸效率提高了一倍。6月,天津港河西作业区(原天津港驻津办事处前身)开展了“迎七一”劳动竞赛,并采取“紧前工序”先进作业法,使国轮“和平12号”“和平14号”提前一个潮水出港,给船方节约等潮开支3600万元,增加了一个航次,可创价值1亿零500万元。不久,天津港召开了第一次职工代表会议,号召全局职工要积极改进劳动工具、改进生产方式、提合理化建议、推广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活动。

在竞赛中,天津港通过组织职工“算细账,挖潜力”,各基层单位及时制订竞赛计划、保证措施并组织落实。在装卸队之间开展了竞赛的“挑战与应战”。通过竞赛,职工克服了消极、保守思想,机关增强了服务基层、面向生产的观念,通过推行计划管理,加强了现场指挥和劳动组织。采纳合理化建议170多件,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创利9000多万元。竞赛活动加速了船舶周转,缩短了船期,提高了工时效率,并超额完成任务,同时超额完成增产节约计划47个亿。天津港职工还向全国各港口职工提出挑战,并向上海港和秦皇岛港职工应战,与全国各兄弟港口职工一道开展增产节约竞赛,做到快速装卸,使船舶提前出港,加速内外物资交流,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竞赛中,职工开展了技术革新,新港作业区(今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前身)提出“双扣吊窝法”,河西作业区提出“往返吊货法”等先进操作法提高了工班效率。当年,《天津日报》刊登,新港重新开港初期每昼夜装卸货只有725吨,“1953年8月开始,推行作业计划后,装卸货物达到1794吨,天津港创造了全国装卸量记录”。《天津工人日报》连续报道了天津港开展爱国节约竞赛的成果,如《天津区港务局王庆国引水小组:引水夜航增产节约四亿元》《港务局河东码头职工在竞赛中想出“通风支垛、循环装车等新办法”》等等。就在这一年天津港提前2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计划。

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天津港广大职工在市、区委和天津港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采取措施有力地支援了朝鲜战争,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决心搞好港口生产建设,把天津港建设得更完善。

猜你喜欢
塘沽新港挖泥船
上航局投资建造的2 艘耙吸挖泥船下水
本期导读
绞吸挖泥船大功率挖岩绞刀设计与研究
高压潜水电动机在绞吸挖泥船上的应用管理
“吸盘3”号挖泥船核子密度计改进设计
关于塘沽
书 画
书 画
不攻塘沽先打天津决策是怎样形成的?